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爱国主义精神。如作者说:“我的目的是描写奴隶制度最后日子里的保加
利亚人的生活与四月起义的革命精神。”《轭下》出版以后,以其重要的社
会意义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保加利亚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如在保加利亚
先后再版了20多次,并被译成包括汉文在内的世界多种语言文字在诸多国
家出版。
别依渥·雅沃洛夫(1878—1914)是保加利亚著名的诗人。他曾于1896
年在家乡契尔邦城创立了保加利亚第一个社会主义民主小组。20世纪初,他
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影响下,创作了大批优秀的诗篇。如在《息息法斯》
里,诗人将人民描绘成神话般的巨人,他们准备拿起石头投向暴君。《囚徒》、
《起义军之歌》反映农民起义的壮举,并谴责保加利亚贵族的沙文主义野
心。特别是他的著名诗篇《农民的申诉》和《在牢墙前》中,预言了社会革
命的不可避免,表达了对旧制度的失望和对未来的信心。另外,雅沃洛夫还
有《在维托沙山麓下》和《雷声停止的时候》等剧作亦有一定社会影响。
埃林·彼林 (1878—1949)原名迪米特尔·伊凡诺夫,是20世纪初保
加利亚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加之又长期做乡村教
师,所以他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他的创作也以反映农村生活的中短篇小说
而著称。如短篇小说《在另一个世界里》(1902)、《安得列什科》、《未
收的麦田》、《犯罪》(1904)和中篇小说《格拉克一家》及《黑玫瑰》等。
这些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农村富人及贪婪、残暴、伪善的资产阶级政客等反面
人物形象,比较全面地反映保加利亚农村的社会现实情况。
在捷克,这一时期出现了聂鲁达、捷赫、伊拉塞克等著名作家,标志着
… Page 46…
其文学创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杨·聂鲁达 (1834—1891)在布拉格小城区长
大,因此对下层穷苦人民的生活比较了解。他认为捷克劳动人民应享有充分
的民主与幸福,人的价值应体现在为祖国、为自由进步服务方面。这也是他
创作的主题思想。他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先后出版
有诗集《墓地之花》(1858)、《诗篇》(1867)、《宇宙之歌》(1878)、
《故事诗和歌谣》、《平凡的歌》和小说集《各种各样的人》(1871)、《小
城故事》 (1878)、中篇小说《流浪汉》(1872)等。其诗开创了具有社会
意义的民歌体裁的先河,载入了捷克文学史册,其小说以幽默辛辣见长,又
富深刻的社会意义。如其代表作《小城故事》,不仅具有幽默、简洁、朴素
的艺术风格,而且描绘了布拉格小城区人民的生活及习俗,揭露了捷克资本
主义社会的某些本质东西。斯瓦托普鲁克·捷赫(1846—1908)作为诗人和
散文家,是19世纪后期捷克文学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先后出版有诗集《晨
歌》 (1887)、《新歌》,长诗《奴隶之歌》(1894)、《收割者》,长篇
讽刺小说《勃鲁契克先生新的划时代的十五世纪旅行记》(1888)等。这些
作品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号召人民起来与民族压迫和社会压迫斗争。
其代表作《奴隶之歌》通过两个青年奴隶不幸的爱情故事,以隐喻的形式描
绘了捷克人民所遭受的民族压迫,憧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阿洛伊斯·伊拉
塞克 (1851—1930)是捷克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捷克
历史小说的创始人。他作为小说家先后创作有反映1775年捷克纳霍德边区
农民起义的小说《斯卡拉齐的人们》(1875),反映17世纪末捷克边区农
民荷德人起义的著名历史小说《狗头军》'汉译名 《还我自由》(1884)';
①
描写15世纪胡斯运动 的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在激流中》(1887—1890)、
《抗击敌众》和《弟兄们》(1899—1908);表现民族复兴的长篇小说《弗·勒·维
克》和《在我国》(共四卷,1896—1903)。他作为戏剧家有描写胡斯运动
的三部曲《扬·胡斯》以及《父亲》(1894)、《伏依娜尔卡》(1890)、
《灯笼》(1905)等剧本。他的这些作品以劳动人民争取社会和民族的解放
斗争为题材,几乎囊括了捷克数百年间的历史,其中主要人物多为捷克普通
人民群众。因此,对了解捷克历史的、现实的社会情况有巨大的认识作用,
对鼓舞人民积极参加民族解放运动有巨大的精神力量。
另外,这一时期在斯洛伐克有诗人巴沃尔·奥尔萨格·赫威兹多斯拉夫
(1849—1923)和小说家马丁·库库钦(1860—1928)等人。他们的作品反
映斯洛伐克人民进行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其生活状况。在匈牙利有小说家米克
沙特·卡尔曼 (1847—1910)、莫里兹·日格蒙德(1879—1942)和诗人奥
第·安德烈(1877—1919)等人。他们的出现标志着匈牙利文学已从浪漫主
义转向了批判现实主义。在塞尔维亚有诗人约凡·约凡诺维奇·兹玛伊(1833
—1904),小说家米洛凡·格利希奇(1847—1908)和剧作家布朗尼斯拉夫·努
① 胡斯运动(1419—1434)是捷克强大的反封建(以农民为基础)、反天主教的民族解放运动。
… Page 47…
希奇(1864—1938)。在克罗地亚有小说家奥古斯特·宪诺(1838—1881)、
克萨威尔·迪雅尔斯基(1854—1935);斯洛文尼亚有诗人安东·阿什凯尔
茨(1856—1932)和小说家伊凡·参卡尔(1876—1918)等人;阿尔巴尼亚
有诗人纳伊姆·弗拉舍里 (1846—1900)和安东·萨科——恰佑比(1866—
1930)等人。这些作家虽然不同国度,但反映其本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揭露其政府的腐朽黑暗,描绘其国家人民的生活境况仍是其共同主题。他们
亦为东欧国家文学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北欧文学
北欧主要包括丹麦、瑞典、挪威和芬兰等国。其地理位置处于欧洲边缘,
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直到19世纪初,随着北欧海上
贸易的扩大,造船工业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才开始活跃起来。资本主义的
活跃,促使资产阶级先后参政。但纵观北欧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其资产
阶级很少表现出革命性,它们惧怕国内农民运动,采取了和封建贵族妥协的
立场。丹麦、瑞典和挪威就在19世纪中叶和20世纪初叶先后建成君主立宪
制国家。其间在欧洲革命形势影响下,北欧各国人民不满封建贵族和资产阶
级的腐朽统治,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丹麦统治者为了转移视
线,摆脱国内的危机,于1863年向普鲁士发动了战争,结果由于惨败丢失
了大量领土,更引起各阶层的不满。挪威人民也不堪忍受异族的长期统治压
迫,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不断起来斗争,到1905年终于获得了独立。
在这种形势下,北欧诸国文学普遍从19世纪的浪漫主义转向批判现实
主义,并取得了突出成就。 20世纪初无产阶级文学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这
些都为欧洲文学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其中丹麦、挪威、瑞典三国文学的发展
表现得更突出一些。
丹麦有勃兰兑斯、尼克索等人。
盖奥尔格·勃兰兑斯(1842—1927)是北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家。
他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64年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去欧洲诸国旅游学
习。曾任报刊记者、编辑和大学教授。他的文学评论作品主要收入他的《十
九世纪文学主流》 (共六卷,1871—1890)一书。他高度评价19世纪西欧
文学的成就,并以此为榜样,猛烈抨击丹麦文坛。他指出,这一时期丹麦文
学创作处于停滞状态,比欧洲落后40年左右,丹麦文学虽具有淳朴的诗意,
但内容空洞软弱,缺乏变革精神,这种文学特征对社会进步是有害的。如其
充满了“非常抽象的理想主义,它不是以我们的生活为题材,而是以我们的
梦想为题材。这种理想是对现实的逃避。”勃兰兑斯进一步对出现这种情况
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他认为主要是由于丹麦作家大部分出身于官僚、牧师和
大学教师,他们受官方和神学思想影响大严重,因此只能写出一些毫无生气
的作品,基于此,勃兰兑斯大声疾呼,要求作家发挥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独立
思考,在文学上造成一个“近代的突破”。同时“文学要有生气,就必须提
出问题来讨论。”
… Page 48…
勃兰兑斯这种激进民主主义文学观不仅为丹麦文学昭示了某种方向,而
且也震动了整个北欧文坛,并虽然他本人不断遭到攻击迫害,但他这些理论
却迅速传播开来。如丹麦的雅可柏生(1847—1885),挪威的易卜生、比昂
逊 (1832—1910)、加尔伯利(1851—1924)、李(1833—1908)和基兰德
(1849—1906)等人纷纷起来响应,一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文学运动。其结
果是北欧诸国文学一反浪漫主义脱离实际的倾向,纷纷关注起社会实际来,
对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腐朽残暴进行了揭露批判,从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占了主潮。不过也应看到,勃兰兑斯及其追随者们虽然对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