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林氏三兄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卿有文化,林乐浦便请他作为厂里的代表,在发行所负责。这个发行所表面是推销棉布,实际是共产党人在武汉的一个活动点。当时,省农民协会委员长陈荫林(陈潭秋的胞弟)等共产党人经常住在发行所。    
    进入1927年,林明卿因家中有布厂放心不下及其他事情,难以坚持,又回到了老家。    
    林明卿与陈氏一共生育6个子女。老大是女孩,叫林宝珠。抗战爆发后,林明卿逃难将她和女婿带到湖南。全国解放后,林宝珠住湖南长沙解放路28号,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住了一段后又回到长沙,现已病故。    
    老二叫林庆佛,他比林彪大3岁,解放前以帮父亲林明卿办布厂为主,20世纪30年代末,还办过抗日武装,也做过乡代表,一生比较复杂。解放后,在林彪、叶群的关照下,先后在武汉肉联、湖北省文史馆工作,1959年因脑溢血去世。    
    老三是林彪。    
    老四叫林育菊,又名林诚。他小时在家乡读书。1937年由林彪写信动员去延安抗大学习,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全国解放后,他一直在天津结核病医院任职,后因受康生的迫害,被关押多年,1977年离开人世。    
    老五林向荣,1938年到延安,先入抗大学习,毕业后分配到部队工作,曾在第一野战军某团任政委,1949年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牺牲,其遗体安葬在石家庄烈士陵园。    
    老六是个女孩,未取名,生下不久,被林明卿送给附近农民周伯晓家做童养媳,与林家联系不多,1983年病故。    
    林彪的亲人,现在健在的除了女儿林晓琳、林立衡外,就是几个侄儿、侄孙了。


第三部分 林彪——葬身异国的军事家第66节 林家大塆一怪伢

    1916年,林彪已有9岁。这年秋天,林明卿将他送入私塾读书。    
    林彪在读私塾阶段,虽不大说话,却很聪明。先生教的字,他接受得很快,尤其是背书,因他的记忆力奇好,每次背课文,漏字错句最少。因而,在同班同学中,他是挨打最少的一个。    
    据他同村的同学林仕植回忆,林彪平时不大说话,但很有心计,在课堂上非常老实,一离课堂,他又特别野。扔石头、跳水沟、摔跤、爬树,他特别感兴趣,而且水平也比别人高。如摔跤,与他一般年龄的孩子中,他的个头不大,别人却很难摔倒他。    
    那时,鄂东一带农村过节有炒黄豆、米泡、苕给小孩吃的习俗。特别是春节,小孩子们高兴极了,经常将家里炒的黄豆、米泡、苕装在衣袋里带到屋外去吃,而且还在一起比较,看谁家的做得巧,炒得好。    
    他们还用黄豆、米泡作为摔跤、爬树的奖品。谁摔赢了,谁就能得到别的小孩“贡送”的黄豆、米泡。林彪的脑瓜灵光,手灵脚巧,摔跤爬树是高手,时常赢其他伙伴的东西。他吃不了,又再分给别人吃。电影《大决战》中,有林彪嚼黄豆的场面,还有许多与他共过事的人说他特别爱吃黄豆,这是千真万确的。他的这一嗜好,系小时养成。    
    林彪读书的教室旁边有一座小庙。平时,他爱跑到庙里去闹事。他总爱向和尚问一些古怪的问题。庙里的和尚很讨厌他,骂他为“怪伢”,还上林彪家里告过状,说林彪太没有教养,要求林明卿、陈氏对林彪进行管教。    
    林明卿和陈氏信佛,经常到庙里烧香磕头,对庙里的和尚很尊重。他们一听说儿子在庙里胡言乱语,很生气,将他关在家里用竹条子狠抽了一通。    
    从这以后,林彪对庙里的和尚、菩萨更痛恨了。    
    有一天上午,他从教室里出来,对同伴们说:“这个庙里的和尚吃用的柴、米、油、酱都是前后的人送的。如果没有这些菩萨,保险没有人送东西给他们吃。我们找个机会,把这些骗人的泥巴菩萨砸掉吧!”    
    有一天放学后,林彪偷偷地先跑到庙里看和尚在不在。他进去发现里面没有人,觉得是砸菩萨的好机会。他跑出来找了一把锄头,带着几个小伙伴冲进庙里,一气将大菩萨打碎了,然后又将小菩萨抱出来扔进门前的水塘里。    
    砸完菩萨之后,他和小伙伴悄悄溜走了。    
    和尚回庙不见菩萨,大吃一惊。他们立即到里追查是谁干的。后来,他们了解又是林彪干的,气冲冲地跑到林彪家里来质问为什么要砸庙里的菩萨。    
    林明卿听说林彪又在庙里惹了祸,气得暴跳如雷。当天,他将林彪双手捆起来,狠打他的手。打了一阵后,又问道:    
    “谁叫你去庙里惹事的?”    
    “没有谁叫……”    
    “那你为什么要去砸菩萨?”    
    “我看那菩萨是泥巴做的,是假……”    
    “胡说!”林明卿又猛打一下,“没菩萨保佑你,你有这么太平吗?!”    
    “我……”    
    “你说,还到不到庙里去胡闹?”    
    “我再……”林彪已哭成泪人儿。    
    林明卿教训了林彪后,与妻子陈氏带着一些食物到兴隆寺,一面在庙里烧香磕头,请被打碎了的菩萨恕罪,一面找和尚说好话,要他们原谅不懂事的儿子,并保证林彪今后再不做这样的事。    
    由于父母代儿子赔了礼,认了错,闹得满城风雨的砸菩萨风波才平息下来。    
    林彪挨了这次重打后,有一段时间没有闹事。    
    过了一些时候,他的旧态复发,不是与里的小孩打架,就是害别家的农作物,隔不几天就有人上门告他的状,只是人家来告状时,林明卿多不在家。不然,林彪要多挨一些打。    
    有一天,他在前的水田里捉到一条水蛇,再用草将水蛇绑在竹棍上玩。他在外面玩了一阵,感到不过瘾,又将蛇带回家里。当时,有不少女工在他父亲办的布厂倒筒。他心里想:那些女工最怕蛇,拿去吓一下她们。他将蛇举在手上,冲进倒筒车间,然后将蛇在女工脸上、头上摇晃,口里不停地叫喊:“水蛇要咬你,水蛇要咬你!”    
    女工们被吓得不停地大声喊叫。    
    在织布车间指导工人织布的林明卿听到女工们的尖叫声,以为发生了什么意外的事情,连忙赶出来看是怎么回事。吓得面如土色的女工们见到林明卿,纷纷向林明卿诉说林彪的不是。    
    林彪见父亲一脸怒色,怕挨打,连忙将蛇扔到门外去了。    
    林明卿一把揪住林彪的耳朵,大骂道:“你这个东西太调皮了,老子今天要揍死你!”    
    由于林明卿的手很重,林彪被揪得疼痛难忍,又哭又叫道:“哎哟……哎哟……”    
    林明卿仍不放手,厉声质问道:“混账东西,你还做不做这种事?”    
    “不做哇……”    
    未受吓的女工见林彪被揪得又哭又叫,连忙拢去扯劝。一女工将林明卿的手扯开,将林彪拉到身后去,然后对林明卿说:“算了,他再不会做这事的。”    
    林明卿又咬牙骂了一阵,才离开了倒筒车间……    
    1920年,林彪已有13岁。    
    这时,恽代英和林彪的堂哥林育南、林育英在林家大后的八斗办起了浚新小学。在林育英的动员下,林彪被转到浚新小学读书。    
    八斗在林家大后面,离他家有两里路。他从家里到学校,全是爬山,比较吃力。为了练自己的脚劲,他别出心裁地在两腿上各绑一个沙袋子。爬山路时,他绑着沙袋子的脚连走带跑。沙漏了,他又往袋子里装,一直跑到学校为止。    
    久而久之,他的脚力练得特别好。与同伴比赛跑步到校,他总比别人快。    
    由于他的腿上老绑沙袋子,他的布鞋里总有沙子。有一天,他上床睡觉了,鞋袜未放在踏板上。他的母亲陈氏弯腰去给他捡鞋袜时,感觉鞋很重。她用手在里面一摸,发现鞋里有很多沙。当时,林彪鞋里的沙没有引起她的重视,她将沙子倒了仍然放在踏板上。    
    后来,她发现儿子鞋里总有沙,觉得不对头,追问他是怎么回事,林彪才笑着向陈氏讲出了真情。陈氏听后,骂了他一通,不准他再在腿上绑沙袋子。林彪听不进,仍然偷偷摸摸地绑。    
    放了学或节假日,他还带着一帮小伙子到关山垴、东坳等地爬山、攀悬崖,哪里陡峭就往哪里冲。每次出去,他脚上少不了沙袋子。林彪到部队后,跋山涉水,冲锋陷阵,均以快速著名,恐怕与他小时练的“脚功”有关。    
    小时候的林彪话虽不多,但心思却很重。他在浚新小学读书时,很少与同学谈笑。但行动却神出鬼没,令人捉摸不透。与他同桌的女同学叫林春芳,是他本房的一位姐姐,比他大几岁。有一次,他用毛笔写了一副对联送给林春芳看,这副对联共有16个字:    
    读书处处有个我在    
    行事桩桩少对人言    
    林春芳看完之后,不知他写这副对联的用意是什么,没有表示什么意见。他觉得这副对联是他内心的表白,颇有意思,又重抄一遍,贴在教室的墙上。对联一贴出来,立即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大家都围着看,而且议论纷纷,都说他“古怪”。直到20世纪70年代,林家大的老人还时常谈论林彪写的这副对联。    
    从林彪的这副对联可以看出,他心思深的性格,从小就已形成了。


第三部分 林彪——葬身异国的军事家第67节 堂兄帮助进中学

    1921年秋,林彪进入武昌共进中学学习。    
    共进中学是进步人士利用官钱局仓库创办的一所私立中学,教学方法和内容较为先进。    
    当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的林育南为培养一批有志革命青年,于6月份写信给在老家浚新小学学习的林彪、林育黎、林春枝等人,动员他们到共进中学读书。    
    按规定,林彪、林育黎、林春枝小学还未毕业,不能报考这所中学。后来,林育南向校董事会提议,这3人是他家乡来的进步青年,希望破例让他们参加入学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