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陶渊明集译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寡。”注:”抱关,门卒也。击析,击木所以警夜者。”
(5)巧行居灾:美善的行为容易处祸。巧:美善,美好。《诗经?卫风?硕人):“巧笑情兮,
美目盼兮。”
(6)忮(zhì志)辩:强辩。这里指韩非善于著书立说。
(7)竟死《说难》:是说尽管韩非写了《说难》指出游说之人易遭祸患的种种情况,可是他自己
却并没有避免像《说难》中所写的那样,终因游说于秦而死。《史记?老于韩非列传》:“然韩非知
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译文'
大的狐狸隐藏山穴,皮毛美丽因而遭难。君子不被时所重。用,到老看
门地位低贱。美善行为容易处祸,强辩也能引来灾患。韩非遭遇实在可哀,
说秦而死竟如《说难》。
鲁二儒(1)
易代随时(2);迷变则愚(3)。介介若人(4),特为贞夫(5)。德不百年,污我
诗书(6)。逝然不顾(7),被褐幽居(8)。
'注释'
(1)这一章述评西汉初鲁地的两位儒生,赞美他们耿介孤高的品德。《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载: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叔孙通谏议前往征鲁诸生以定礼仪,“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
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
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
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2)易代:诸本皆作“易代”,逯本据(艺文类聚)校改为“易大”;今仍从前者。随时:即随
时而变。
(3)迷变:迷于变化,即不知随时变化。以上二句指叔孙通“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之语。
(4)介介:耿直孤高的样子。若人:那样的人,指鲁二儒。
(5)侍:出众,卓异。《诗经?秦风?黄鸟》:“维此奄息,百夫之特。”贞夫:忠直的人。《晋
书?桓玄传》:“乃下书曰:‘夫三才相资,天人所以成功;理由一统,贞夫所以司契。’”
(6)污我诗书:即鲁二儒所说:“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诗书:指古代诗
书所载礼乐制度。
(7)逝:通“誓”,决意。不顾:即不顾叔孙通之征召。
(8)被褐:穿着粗布衣。幽居:犹隐居。
'译文'
改朝换代随时改变,若不改变视为愚笨。耿介孤高鲁之二儒,品德出众
忠直之人。积德尚未能达百年,违反古法有辱斯文。决意不理朝廷征召,穿
粗布衣幽然而隐。
张长公(1)
远哉长公(2),萧然何事(3)?世路多端(4),皆为我异(5)。敛辔蝎来(6),
独养其志。寝迹穷年(7),谁知斯音(8)!
'注释'
(1)这一章述评张长公,颂扬其能保持高洁的节操。张长公,即张挚,字长公。张释之之子。“官
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什”(《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索引》:“谓性公
直,不能曲屈见容于当世,故至免官不仕也。”
(2)远:指距写此文的时间已经遥远。
(3)萧然:寂寞冷落的样子。何事:为了什么。
(4)世路:指世间的人生道路。多端:即很多。端:头绪。
(5)为:与。《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6)敛辔:收起马缰绳。指归隐不再出仕。与“敛策”意同。朅(jiē揭)来:即去来。指张挚
辞官归隐。
(7)寝迹:隐迹。谓隐居。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
绝。” 穷年:指终生。即上引《史记》所说“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8)斯:此,这。
'译文'
张挚距今已很遥远,寂寞冷落竟为何事?人生道路多种多样,世人竟然
皆与我异。收起缰绳辞去官职,独自修养他那高志。隐居终身不再出仕,谁
能理解此中深意!
陶渊明集卷之七 疏祭文
与子俨等疏
'说明'
疏是布陈的意思,这里是一种用于告诫类似书信的文体。故《宋书》及
《南史》说渊明“与子书以言其志,并为训戒日? 。”。从文中“吾年过五
十”语可知此文力渊明五十岁以后的作品。文章的内容是向儿子们叙说自己
的生平与志趣,并告诫儿子们要团结友爱,勉励他们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
告俨、俟、份、佚、佟(1):
天地赋命(2);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3)?于夏有言(4):“死生
有命,富贵在天气(5)。”四友之人(6),亲受音旨(7)。发斯谈者(8),将非穷达
不可妄求(9),寿夭永无外请故那(10)?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11),东西游走(12)。性刚才拙(13),与
物多件(14)。自量为己(15),必贻俗患(16)。佩悦辞世(17),使汝等幼而饥寒(18)。
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19)。败絮自拥(20),何惭儿子(21)?此既一事矣(22)但恨
邻靡二仲(23),室无莱妇(24),抱兹苦心(25),良独内愧(26)。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27),时鸟变声(28),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
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29)。意浅识罕(30),谓斯言可保(31)。日月
遂往,机巧好疏(32)。缅求在昔(33),吵然如何(34)!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35),亲旧不遗(36),每以药石见救(37),自恐大分将
有限也(38)。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39);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
言(40)!然汝等虽不同生(41),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42)。鲍叔,管仲,分财无
猜(43);归生。伍举,班荆道旧(44);遂能以败为成(45)。因丧立功(46)。他人
尚尔(47),况同父之人哉!颖川韩元长(48),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
兄弟同居,至于没齿(49)。济北记稚春(50),晋时操行人也(51),七世同财(52);
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53)。”虽不能尔(54),至心
尚之(55)。汝其慎哉(56),吾复何言!
'注释'
(1)俨(yǎn 眼)、俟(sì四)、份(bin 宾)、扶(yì义)、佟(tóng 童):陶渊明的五个儿
子。参见渊明《责子》诗。
(2)赋:给予。
(3)谁能独免:逮本作“谁独能免”,今据《宋书》及李本、焦本改。
(4)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时卫国人,孔子的学生。
(5)此二句见《论语?颜渊》。
(6)四友:孔子的学生颜回、于贡、子路、子张,为孔子四友。(见《孔丛子?论书》)子夏与
他们是同辈。
(7)音旨:指孔子的教诲。旨:要义。
(8)发:发表,讲。斯谈:这话,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之语。
(9)将非:岂不是。穷达:失志与显达,指命运的好坏。妄求:分非地追求。
(10) 寿夭:长寿与短命。外请:在命定之外求保。故:缘故。
(11) 以:因。弊:贫乏。
(12) 游走:在外奔波,指外出做官。
(13) 性刚:性格刚直。 才拙:才能拙劣。指不会逢迎取巧。
(14) 与物多件(wū午):与社会人事多不相合。许:逆,违背。
(15) 自量为己:自己估量自己。即为自己考虑。
(16) 贻:遗留。俗患:指世俗官场上的祸患。
(17) g 俛(mīnmiǎn 敏免):勉力,努力。 辞世:指辞去世俗事物,即辞官归隐。
(18) 汝等:你们。
(19) 孺仲:东汉王霸,字孺仲(《后汉书》作“儒仲”),太原人。《后汉书,逸民列传》说
他“少有情节。及王莽篡位,弃冠带,绝交宦? 。以病归。隐居守忐,茅屋蓬户。连征不至,以寿终”。
又《后汉书?列女传》载:太原王霸“妻亦美志行。初,霸与同郡令狐于伯为友,后于伯为楚相,而
其子为郡功曹。子泊乃令子奉书于霸,车马服从,雍容如也。霸子时方耕于野,闻宾至,投来而归,
见令狐于,沮怍不能仰视。霸目之,有愧容,客去而久卧不起。妻怪问其故,始不肯告,妻请罪,而
后言曰:‘吾与子伯素不相若,向见其于容服甚光,举措有适,而我儿曹蓬发历齿,未知礼则,见客
而有惭色。父子恩深,不觉自失耳。’妻曰:‘君少修清节,不顾荣禄。今子伯之贵孰与君之高?奈
何忘宿志而惭儿女于乎!’霸屈起而笑曰:‘有是哉!’遂共终身隐遁。”
(20) 败絮:指破棉袄。 拥:缠裹,穿着。
(21) 何惭儿子:又何必为儿子的贫寒而惭愧呢。
(22) 一事:一样的事。是说儿子同自己一样,同处贫寒之中,故不必为之惭愧。
(23) 靡:没有。二仲:指汉代的两位隐士羊仲、求仲。参见《归去来兮辞》注(40)。
(24) 莱妇:老莱子的妻子。春秋时楚国的老莱于,在蒙山之南隐居躬耕。楚王用重礼来聘请他
做官。他的妻子竭力劝止他说:“今先生食人酒肉,受人官禄,为人所制也,能免于患乎?”老莱于
便与妻子一起逃隐于江南。(事见《高士传)、《列女传))
(25) 抱兹:怀此。
(26) 良:甚,很。
(27) 树木交荫:树木枝叶交错成荫。
(28) 时鸟:候鸟。
(29) 羲皇上人:太古之人。羲皇:伏羲氏,古代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30) 意浅:思想单纯。识罕:见识稀少。
(31) 谓:以为。斯言:指“常言”四句。保:保持,维持。
(32) 机巧:指逢迎取巧。好疏:很生疏。
(33) 缅:远。
(34) 眇然:渺茫的样子。
(35) 就:接近。衰损:衰老。
(36) 遗:遗弃。
(37) 药石:泛指药物。石:指治病的石针。
(38) 大分(fèn 奋):寿命。
(39) 每:常。役:担任,被迫从事。
(40) 若何可言:意渭有什么话可说呢。若何:怎么。
(41) 不同生:不是一母所生。长子俨为渊明前妻所生,后四子为续弦翟氏所生。
(42) 四海之内皆兄弟:语出《论语?颜渊》。
(43) 无猜:无有猜忌。事见《读史述九章?管鲍》注。
(44) 归生、伍举:战国时楚国入,二人为好友。伍举因罪逃往郑国,再奔晋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