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近代史 笔记(李侃)笔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遍兴办学校。在新闻出版事业上,也有了初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主要报刊有已30多家,还出现了新开设的多家书局。
            第三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反对外国教会侵略斗争的新高涨
1.原因:鸦片战争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的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3300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攘夺中国利权,起了重要作用。 2.过程: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从1861年贵州开始驱逐外国传教士到1870年天津教案。这期间,各国传教士相继在沿海、沿江建立教堂,招收信徒,无视中国的传统礼教和风俗习惯,激起了地方官员和士绅的不满。他们打出了“排斥异端”和“保卫圣道”的旗号,号召和组织官役、兵丁、团勇等起来进行斗争。1870年,更是爆发了震动中外的天津教案,数千名群众抗议法国教堂迷拐幼孩等罪行,激起双方冲突,发生流血事件。②第二阶段,从天津教案后到中法战争结束。地处抗法前线的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福建、浙江等省人民,群起焚教堂,驱教士,自发地把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与保卫边疆的斗争结合起来,造成很大声势。③第三阶段,从中法战争后到1894年中日战争前。由于各国传教士公开与中国的媚外官吏勾结起来,包揽词讼,干涉内政,插手外交,加剧了我国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各地群众反教会斗争继续发展,先后掀起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④第四阶段,从甲午战后到义和团运动。从六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反教会斗争一直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而且进一步激起了爱国热情,终于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二.义和团在山东的兴起及其在北部中国的发展
1.义和团在山东的兴起:山东是成为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发源地。
? ?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山东、河南、直隶一带民间的秘密结社,参加者多是贫苦农民,水陆运输工人,手工业者及城镇失业的游民,甚至还有一些中小官吏和破落地主。义和团的发展是在甲午战争之后。1898年,阎书勤、赵三多率领山东冠县义和拳,举起了“助清灭洋”的旗帜,揭开了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序幕。1899年,朱红灯领导了山东平原起义,将原来的“反清复明”的口号改为“扶清灭洋”,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义和团在山东的斗争,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惊恐。他们要求清政府严厉镇压,山东巡抚毓贤极力效命,但每战必败,于是改进剿为安抚,义和团在山东得到迅速发展。面对如此局势,清政府屈从帝国主义的意旨,撤换毓贤,改派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袁世凯到山东后,对反帝爱国运动进行疯狂的血腥镇压。广大群众对袁世凯恨之入骨,民间流传着“杀了袁鼋蛋,我们好吃饭”的歌谣。
2.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尽管义和团在山东遭到了很大损失,但是义和团运动还在向前发展。1900年春,义和团的主力进入直隶,开始向京津地区进军。义和团的蓬勃发展,使清政府惊慌失措。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集团,对义和团最初采用以剿为主的政策,“严拿首领,解散胁从”。这并没有能阻止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发展。慈禧太后害怕武力镇压会引起更大的“祸乱”,便改变策略,“改剿为抚”。由于清政府默许义和团存在的合法性,义和团在6月上旬陆续进入北京、天津,深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其力量得到迅速发展、壮大,义和团运动形成高潮。义和团在直隶、京津等地掀起斗争后,特别是在清政府的招抚政策日占上风的时候,“扶清灭洋”更广泛地写在义和团的旗帜上,成为义和团的行动纲领。“扶清灭洋”的口号,集中表示出义和团将斗争的锋芒指向帝国主义侵略者,鲜明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灭洋保国”的朴素认识。义和团提出“灭洋”,虽然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起了广泛吸引群众参加反帝斗争的作用。但它对洋人、洋教和外来思想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给义和团的反帝斗争带来了消极作用。
三.八国联军侵华和清政府宣战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与义和团的抗击: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帝国主义加紧胁迫清政府矛以镇压。1900年4月初,美、英、法、德四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两月以内,悉将义和团匪一律剿除,否则将派水陆各军驰入山东、直隶两省,代为剿平”。②义和团的抗击斗争: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猛发展。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形势,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6月10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八国拼凑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率领下,乘火车由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沿途拆除铁轨,在落垡、廊坊等地不断进行拦截,杀伤敌军多人,粉碎了西摩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扩大与清政府的宣战:
  面对八国联军的武装入侵,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对和战问题存在着分歧意见。光绪皇帝和许景澄、袁昶等人,认为无力与八国同时开战,主张全力镇压义和团。把持朝政的载漪、刚毅、那桐等顽固大臣,由于在“废立”问题上和帝国主义有矛盾,坚决主张利用义和团与列强对抗。慈禧太后此时则举棋不定。6月16日,慈禧太后召开御前会议,再次宣布暂时停止镇压义和团,如果外国继续进兵,就不惜开战。17日,慈禧太后接到了裕禄关于列强强索大沽炮台的奏报;同时又接到谎报,说列强要让她归政给光绪皇帝。这更激起她对列强的忌恨,当天召开了第二次御前会议,欲强行宣战,由于光绪皇帝和主和官员坚决反对,慈禧太后只好传令裕禄死守大沽,各省督抚派兵援京。19日,慈禧太后召开第三次御前会议,决定派王文韶、立山、许景澄前往使馆,要求各公出面劝阻联军勿犯北京。结果却传来了大沽沦陷的恶讯,慈禧太后立即召开第四次御前会议,不顾光绪等人的反对,强行决定对外宣战。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谕旨”,声称“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四.京津军民抗击八国联军
    京津义和团和部分清军激于民族义愤,早在清政府宣战前就已开始抗击八国联军。宣战后,他们不顾清政府的阻挠和破坏,继续进行英勇抵抗。6月17日,侵略军攻占大沽后,驻津各国领事立即派军攻打邻近租界的武备学堂。守堂学员以猛烈炮火英勇阻击联军的进犯。联军见硬攻十分困难,便放火焚房,引起库存军火爆炸,守备学员全部壮烈牺牲。清军愤恨租界内侵略军不断挑衅,进犯学堂,开炮轰击紫竹林租界。租界内联军凭借优势火力负隅顽抗,并于27日攻打租界东面的东局子。在激烈的战斗中,局内的弹药库被敌军击中,爆炸起火,守军伤亡惨重,被迫撤出了东局子。联军占领东局子后,便调拨重兵前往支援盘守在老龙头车站的俄军。7月初,裕禄召集曹福田、张德成、聂士成、马玉昆计议,决定由曹福田部和马玉昆的武卫左军继续攻打火车站,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和张德成部进攻紫竹林租界。13日,联军乘势向天津的南门和东门同时发起猛攻,部分守门清军和团民虽拼死阻击,但抵抗失败,天津于14日陷落。
? ? 当天津义和团和清军同八国联军鏖战时,北京的义和团和清军亦开始攻打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五.宣战后北部中国的斗争和《东南互保》
    在京、津军民反帝斗争的鼓舞下,北部中国的反帝斗争日趋高涨,发展迅猛。首举义旗的山东义和团,这时又冲破袁世凯的高压,“复起响应”,或赴京、津助战,或就地进行斗争,动辄“其数逾万”。
? ? 山西省义和团在1900年5、6月间就开始活动,清政府宣战后很快以太原为中心,发展到大同、朔州、五台、徐沟、榆次、汾州、平定各地,焚毁教堂90余所。河南省的东部地区,也在1900年夏天前后出现义和团的活动。7月初,全省四分之三的教堂被捣毁,其中以围攻南阳靳岗教堂的规模最大。内蒙古义和团在攻击城川教堂时,封建王公派兵镇压。义和团提出了“上打洋人下打官”的口号,夺取了教堂的枪支,击退前来镇压的士兵。 当时,声势最大的是东北和团抗击俄国侵略军的斗争。团民的斗争从捣毁各地教堂和打击为非作歹的传教士开始,很快就发展到袭击中东铁路沿线的俄国护路军。清政府对外宣战后,部分清军也和团民共同破坏中东铁路,驱逐俄国侵略者。俄军在大举侵犯东北的过程中,制造了血洗海兰泡、强占江东六十四屯、火烧瑷珲城等惨案。东北义和团和清军怀着民族仇恨,武装抗击俄国侵略军。义和团和清军在北部中国的反帝斗争,使帝国主义胆颤心惊。英国既害怕义和团发展到它所控制的长江流域,又担心清军愈来愈倒向义和团。于是想通过刘坤一、张之洞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刘坤一、张之洞本来就竭力要求慈禧太后“明降谕旨,力剿邪匪”,更害怕英国舰队开进长江自行保护,此时得到英国的承诺,便立即电告清政府驻英公使,要他向英保证,将“不惜代价,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英在长江流域的一切权益。继英国之后,美、德、法等帝国主义也参与策划“东南互保”。在英国的策动和盛宣怀的积极串通下,6月26日,刘、张授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