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京城捕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城捕王》(第一部)(完结)作者:萨苏 TXT下载  

  关于京城捕王(2012…02…18 19:26:37)

  《京城捕王》,主角以北京市公安局十三处老刑警队长赵长印为原型,书中案件,大多是赵老亲身侦破或参与侦破的,但在叙述时对其中一些案件的作案细节,侦破技巧,涉案人员等进行了改动,异化或淡化,对一些案件进行了结合,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引起模仿犯罪或暴露侦破手段,并有助于更好地以文学形式展示公安战线的传奇,因此,请勿将本书的细节与真实案件的情节和人物完全划等号。特此说明。

  在采访被《法制文摘》称为“京城名捕”的老刑警队长赵长印时,一个难以挥去的词总在我的脑海中回旋。那就是 – 捕王。

  俗话说京师捕头,天下第一。王文华的智谋如蜻蜓点水,马神仙之破案似天马行空,几十年来,北京公安系统人才济济,谁人敢称一个“王”字。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捕王者,捕中之王也。把老太爷称作京城捕头之王,那不是在赞颂老爷子的成绩,而是在把老爷子架在火上烤。

  确实,被同僚后辈开玩笑称一声赵老太爷的赵长印从警三十余年,破案无数。其中很多案件惊险曲折,堪比福尔摩斯探案。

  但是,这并不是我看到赵老便想起“捕王”二字的原因。真正让我把赵老和“捕王”二字联系起来的,是香港作家温瑞安的小说《四大名捕》中被称作“捕王”的李玄衣。

  这个在书中并没有被浓墨重彩描写的老捕头,仿佛一个淡淡的影子,却让读过的人难以挥去。

  这位大宋捕快中的顶尖人物武功高强,智谋过人,一生侦破案件无数,深得后辈捕快们的敬仰。

  然而,若只有这些,李玄衣不过是作者塑造的名捕群星中的一颗,但温瑞安先生却给了他“捕王”的称号。

  李玄衣自有其独特的地方。状如老农的李玄衣一生擒拿案犯无数,却没有杀过一人。他擒拿案犯是为了让其接受法律的审判,而不是快意恩仇。他是一名为律法服务的“役人”,而不是纵横天下的大侠。

  他不会像武松一样走进“三碗不过冈”的酒店,叫上两斤熟牛肉,再喝上十八大碗好酒,然后意气风发地上山打虎。李玄衣出门办案,吃的是自己褡裢里干硬的烧饼。他在饭铺吃饭不请客,馒头皮上的脏处揩不去也就这样吃了。李玄衣这样做不是作秀,因为他吃的都是自己的俸禄,而他的俸禄不过区区四两银子。

  作为一名捕快,李玄衣有自己作人的宗旨。这份宗旨虽然朴素,全无让人热血贲张的激情,却如一道暖泉,让人不由得融化心底的冰寒。

  第一次去见赵老,是我和老尹开车去的。到了路口,一个面色晒得黝黑,戴着一顶黄色草帽的老者已在道边等候。根据记者朋友提供的照片认出了名闻京城警界的“赵老太爷”,却来不及激动,也不及寒暄,只听老人敲了车窗对老尹道 – 还有一段路,我带你们去。说着便转过身去,从路边推过一辆自行车来。

  老太爷在前面骑车引路,修缮不佳的道路黄尘滚滚。我坐在车里跟随,却如坐针毡。老尹微笑道:“见识了吧,多少大经理大老板都跟你一个感觉 – 坐着奔驰宝马发现老太爷蹬车在前面,就是谁也不敢超他。估计,宁可买辆车送给老太爷的主儿能排到街口去。”

  第二次,到他家的沙发上刚刚坐下,老太爷已经拿起一个塑料袋走到厨房去了。不消片刻,切了一盘猕猴桃出来,都是中间一刀斩开,露着绿莹莹的果肉,十分诱人。尝过了,老太爷问:“好吃吗?”我答真甜老太爷便露出一个孩子般的笑脸来,自豪地说道:“我种的。”

  老太爷的家在公安局宿舍,因为孩子不在身边,便只分得两室一厅。他的老家在郊区山里,祖上留下一个小院子,退休以后有了空,老太爷便在那儿种果树。一般人家种枣子核桃,老太爷爱琢磨,竟然被他种好了北方少见的猕猴桃,而且甜得一咬一口蜜汁一般。

  老太爷说,那当然了,这地方空气好…。。

  老太爷说起道上给他起的绰号“船板胡同秃老头”时候会笑,但是也会小心翼翼地拿梳子把最后剩的不多的头发梳好,然后戴上呢子鸭舌帽。

  跟老太爷告别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如同一滴水一样静悄悄地消失在人群里,和北京任何一个退休的老人没有什么不同。然而,老太爷的同事,说起北京黑道对他的评价,用了四个字 – “闻风丧胆”。

  熟悉老太爷的人说,他一生从来不打牌,帐,永远是清清楚楚。

  说起自己当年生死与共的老弟兄们,老太爷讲的都是他们过五关斩六将的事儿,间或说起谁不检点“折”了晚节不保,会突然停住,惋惜地叹口气。

  跟老太爷交往这么久,吃饭从来都是找个路边的馆子就下,大多数三个人吃不到一百块钱,老太爷会偷偷抢着跟你付账。他说,退休金够花。满眼里都是知足

  老太爷破案无数,却不喜欢动枪。

  老太爷发现抓人的时候有风险,多半会果断取消行动,不让部下冒险。他说,大伙儿都有家,我得对得起他们父母妻儿。

  回过头来给领导打电话 – 没事儿,有老赵在,今儿抓不着,明儿准能抓着。

  老太爷组织抓捕,法制进行时的徐韬跟着去照,他把徐韬一拍– 丫头,我把人按住了你再上。

  一次跟老太爷去逛警察博物馆,回来路上老太爷忽然说你等等。说完打电话,打完说咱们上船板胡同坐坐?

  就去了,这儿挂的牌子是公交分局,里面小警察高高兴兴给老太爷泡茶,老太爷笑笑,说他得管我叫爷爷,他师父是我徒弟。

  一会儿,带来一大串,其中一个看见老太爷就苦笑,说您老还没退休啊?

  你不退休,我哪儿好意思退休啊?老太爷笑着跟他调侃。

  那位恍然大悟 – 您这是找补差呢,对吧?

  对,我这儿找补差呢。老太爷还是笑嘻嘻的。

  等人带走了,老太爷说,这位叫袁集贤,是著名的“扫雷专家”。北京道上的朋友管警察不叫警察,叫雷子,男警察叫公雷子,女警察叫母雷子。袁集贤是老贼,身边有一帮弟兄,上公共汽车扒窃时他先上,扫视一圈,证明没便衣了,发信号小兄弟们才开始动手,这叫“扫雷”。老太爷处理过他,这次走大街上看见他带一帮人在106路车站上探头探脑的,就知道他们要干嘛,于是一个电话打给船板胡同,还特意嘱咐一句 – 你等他们都上车了以后再上。

  “扫雷专家”袁集贤没想到车里没雷,雷跟着他上来的,结果又给抓了。

  老太爷没有补差可拿,见过有拿补差的老警察,一个月一千多块钱还死劲儿地干,把老伴心疼的不行。

  老太爷说能理解,老弟兄啊,习惯了。

  如果现实中真的有李玄衣,我大概知道他会是什么样的人了。

  萨小的时候居住的地方前院就是派出所,无论夜色多深,那门前红色的报警灯总是亮着,如黑夜里的一份希望。在越来越复杂的世界,有的人却生活得越来越简单。他们大多无名,却在每天里用无声的努力,撑起着这个世界。这样的人,我把他们称作有信念的人,而这样的人,在我们中国人里,哪一代都不会少

  赵老,或许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麦克阿瑟有句名言:“老兵永远不死,他们只是悄然消逝。”

  捕王,不是抓的人多就是,不是破的案大就是。

  也许,那个悄然消逝在百姓丛中的背影才是。

  萨苏

  京城捕王之一 鸡犬不留

  热度 41已有 561 次阅读2012…1…15 06:03 |个人分类:梦里关山(纪实,传奇)

  从回到位于北京西郊的家中那一刻开始,钟先生的脸色就一会儿青,一会儿绿,一直没有安定下来过。

  在邻居和朋友眼里,钟国友先生从来都是不紧不慢的性子,平日里除了工作,也就是喜欢下下棋,养养鱼,偶尔看看武侠小说而已。说话和气,心宽体胖,总的来说钟先生是个既不给别人添麻烦,也不给自己添麻烦的人。

  然而,要是有谁看见此时的钟先生,那肯定觉得现在他跟往常不一样。

  不但钟先生不正常,他们家门里门外还站了好几个警察,个个表情严肃。

  这就有人一边看一边开始议论 –

  “听说老钟原来是经贸部的,那可是个肥口。”

  “对,后来部里办公司人第一批出来,这些年只怕发得不轻。”

  “不轻不轻,这不,把警察都招来了,昧心钱是好拿的?”

  “别瞎说,老钟那人看着多老实,不至于吧。”

  “这年头,哪儿都那么多老实人啊,不好说,嘿嘿……”

  一切关于贪污腐败的话题在警察找邻居们调查之后烟消云散,原来,老钟家是闹了贼。

  废话,家里进了贼,搁谁都不会心情好。所以老钟脸色变幻倒是正常,但一阵一阵出虚汗就另有原因了。

  这只是因为老钟觉得,今儿进来这贼有点儿蹊跷。

  前两天老钟出差,太太带着孩子去了娘家,回来一看,家里居然让人给撬了,不禁大吃一惊。说起来,老钟也是个小心谨慎的人,装修房子的时候不但安了防盗门,而且装了防盗窗,但现在巴掌厚的防盗门老老实实地张开着,仿佛在故意宣告着自己的不设防。

  吃惊的老钟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报警。

  电话线居然被切断了。

  放下电话的老钟无意中向旁边一瞟,忽然发现一件古怪的事情– 老钟喜欢养鱼,专门在家里放了一个大型水族箱,里面还装了当时最先进的调温增氧系统。如今,调温系统的彩灯还在闪烁,增氧系统还在从水底拱出一个个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