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1-医法圆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至于受病,浅深各有旨归,然分类以治之,未始不当,但方愈多而旨愈乱,若不再行推醒,拈出旨归,将来后学无从下手。当今之际,谁非见肿治肿,见胀消胀者哉。予意此病治法,宜扶一元之真火,剑已散之阳光,俾一元气复,运化不乖,如术附汤,姜附汤,真

… 53 …

武汤,桂苓术甘汤,附子理中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甘草汤之类。以上数方,各有妙用,肤胀、水胀、气胀、血胀、腹胀皆能奏功,[眉批]知非氏曰:中寒生胀满,胀满属太阴,此病根也。试取譬焉,人身尤葫芦,葫芦有前面,腹为阴也;葫芦有后面,背为阳也;葫芦有上面,头为诸阳之首,乾也,葫芦有下面,戌亥子丑,两阴交尽,二阳初生之地,坎也,坤也;斗胆言乎中,葫芦里面有金丹,金者,乾也,丹者,坎为月也。月本无光,借日而有光,盖乾交乎坤,三索而得男哉,生明矣,三五而盈,三五而缺,识此之故,所谓天道下济而光明也。胀满本属阴寒为病,必阳先虚而不运,斯阴始实而成胀。欲消此胀,必先扶阳。岐伯曰:阴病治阳。仲景曰:太阴之为病,腹胀满而用干姜,早为万世之梯航,何待饶舌。然而时医不知身中阴阳上下往来为病之消息,不得不将古法今朝重提起。钦安推本太阳,知非更进少阴。少阴者。君火也,主弱则臣强,臣强必欺主。是故少阴之君火衰微,则各路之烟尘四起。或阴明之燥金一强,主膀胱不利。或少阳之相火一强,主胸膈胁肋胀满。或阴明之燥金一强,主肌肉胀满。或太阴之湿土一强,主单腹胀满,有大如瓮者。或厥阴之风木一强,主少腹阴囊及脚腿胀满。独少阴之君火一强,则群阴见睍,秋阳当空,万魔潜消矣。故仲景以脉微细,但欲寐,称为少阴不足之病。三急下法存少阴将绝之阴。由此推之,六经皆能为胀,六经之方各有治胀之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总而言之,元阳为本,诸阴阳为标。能知诸阴阳皆为元阳所化,一元阳变而为诸阴阳。元阳即是诸阴阳,诸阴阳仍是元阳,而又非诸阴阳之外。另有一元阳,元阳之外,另起诸阴阳。阴阳又不是混作一团[1],又不能打成一片,则治病不难而可悬壶于市矣。再能知六经中有主脑,六阴阳中有窍妙,斯真凿破鸿濛,辟开太极,医道特其余事,又多能云尔。

唯蛊毒则另有法治。然蛊有自外、自内之别。自外者何?埋蛊厌人一法,蛮方最多。或蛇,或虫,或龟,或鳖炼而成之,或于食物放之,或于衣被放之。人中之者,久久面黄肌瘦,腹大如鼓,不久即死。蓄蛊之人,家道顺遂,自喜术灵,而不知造孽已深,不可解也。汇参辑成《石室秘录》,稆家书上,皆有妙方,兹不具载。自内者何?若《易》云:山风蛊,

'1' 团原本作〃国〃,据文义改。

… 54 …

为女惑男,因少男配长女,阴阳失常,尊卑紊乱,不思各正其性,艮则安止,巽则顺从,久而败坏,蛊乃生焉。治之之法,于止而不动者动之,柔而不振者振之,使之各有向背,不失其正,庶几天地泰而阴阳不偏矣。然则治法奈何?宜苦[1]宜辛尽之矣。

予尝治一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空,精神困倦,少气懒言,半载有余。予知为元气散漫也,即以大济吴萸四逆汤治之,一二剂而胀鼓顿失矣。又治一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实,坚如石块,大小累累,服破气行血之药,已经数月,予知为阴积于中,无阳以化之也,即以附子理中汤加桂、叩、砂、半、丁香,一二剂而腹实顿消。二证虽不足以蛊论,然而治蛊之法,未始不可以二证概也。另有虫蛊一证,又不可不知也。

小 儿 抽 掣俗作惊风

按小儿抽掣一条,有外感内伤之别。因外感而致者,由其感受外来之风寒,闭其经络运行之气,现角弓反张,壮热自汗者,风伤太阳之卫也,桂枝汤可与之。角弓反张,壮热无汗,而畏寒者,寒伤太阳之营也,麻黄汤可与之。若壮热,燥躁口渴,气粗蒸手,二便不利者,热淫于内也,白虎、调胃承气可与之。稍轻者,导赤散加荆、防、虫退、茯苓亦可与之。

因内伤而致者,或饮食伤中,颧大吐后,或大泻后,或久病后,或偶受外邪,发散太过,或偶停滞,消导克伐太过,积之既久,元气日微,虚极而生抽掣。诸书称慢脾风者是也。其人定见面白唇青,饮食减少,人困无神,口冷气微,

'1' 苦 原本作〃若〃笔误,据文义改。

… 55 …

或溏泄日三五次,或下半日微烧、微汗,抽掣时生,此是元气虚极,神无定主,支持失权,由内而出之候。只有扶元一法,如附子理中加砂、半,回阳饮加砂、半。昧者不知此理,一见抽掣,便称惊风。若妄以祛风之品施之,是速其已也。业斯道者,逢此等证候,务须细心斟酌阴阳实据,庶不致屈杀人命。予非言大而夸,其所目睹而亲见者,不胜屈指矣。病家于此,切切不可专求捷方。[眉批]知非氏曰:凡视小儿之病,虽曰哑科,而望、闻、问、切四诊,皆有凭据。青、黄、赤、白、黑,有神无神,形体之肥瘦厚薄,容貌之惨舒虚实,皆可目睹。所谓望也。声音之盛衰,气息之粗细,喘与不喘,微与不微,可以耳听,所谓闻也。腹痛则其哭也头必俯,项背痛则其哭也头必仰,小便数不数,大便调不调,其父母必能稔知,可以面讯,所谓问也。烧热不烧热。厥冷不厥冷,有汗无汗,可以手摸,两手之 ,可以指取,所谓切也。有此四诊,即得病情。至于抽掣,病在筋膜,主伤风木之气,风寒无疑,调和营卫足矣。再有他故,知犯何逆,以法救之,无不见效。钦安指示亲切,分辩详细,断不可照市医看法,单视虎口筋纹,定是何病,便处方药,紫纹冲上三关峭必定是危候,尤要在小儿抽掣,勿认是风,便用惊药,功德无量矣。况小儿阳气嫩弱,不胜风寒作崇,或发表太过,或经误下,往往筋惕瞤,振振动摇,不是惊风,养阴和阳,便不惊风。谓小儿火大者,是其父母欲自杀其儿,可辞云不治,尤为工嘱。须知小儿阳弱,火又能从内发。小儿无欲,火不能从外入,此是金针。

中风

按中风一证,原有中经、中腑、中脏、闭、脱之情,陈修园先生《三字经》、《从众录》分辩甚详,可以熟玩。予更细为思之,夫人身原凭一气包罗,无损无伤,外邪何由而得入,内邪何由而得出。凡得此疾,必其人内本先虚,一切外邪始能由外入内,一切内邪始能由内出外,闭塞脏腑经络气机,皆能令人死。不得概谓皆由外致也。予常见卒倒昏迷,口眼㖞斜,或身软弱,或周身抽掣。众人皆作中风治之,专主

… 56 …

祛风化痰不效。予经手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兼看何部病情独现,用药即在此攸分。要知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恃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眉批]知非氏曰:此解已透,然内本先虚,所谓本实先拨,即专主先天施治,未必十治十全。须知先天之阳不易回也,先与病家说明,愈是万幸,不愈医不任咎。若是回阳不愈,真阴不能自生,有人能治愈此病者,愿焚其书,愿铲其批。真气衰于何部,内邪外邪即在此处窃发。治之但扶其真元,内外两邪皆能绝灭。是不治邪而实以治邪,未治风而实以祛风。握要之法也。若专主祛风化痰,每每酿成脱绝危候,何也?正虚而邪始生,舍其虚而逐其末。况一切祛风化谈之品,皆是耗散元气之斤,未有不立增其病者。然而浅深轻重,步步有法,贵在圆通。予不过以鄙意之管见,以与同人共商之耳。

中 痰

按中痰一证,予思中字不甚恰切。未痰之所以生,半由太阳失运,水液不行,聚而为痰。或由中宫火衰,转输失职,水湿生痰。或由心阳亏损,不能镇纳浊阴,水泛于上,而痰证生。种种不一。是痰皆由内而生,并非由外而致。由外而入内,始可以言中,由内而出外,决不可以言中。凡为痰迷之人,必素秉阳衰,积阴日盛,饮食不运,气机不宣,忽然外邪引之,内气滞之,阴邪窃发,寒痰上通,堵塞清道,人事昏迷,喉中痰响,脉必滑利。平素多病多痰,法宜扶阳为先,祛痰为末,如姜附汤,姜桂茯半汤,真武汤之类,皆可施之。即曰痰闭可也,何必曰中。[眉批]中字之义驳得倒,痰字之理认得真,治痰之法自尔超妙,非庸手所得知。患疾之人遇之病可愈,学医之人入手不得错,此救世之法,医医之意也。

… 57 …

中食

按中食一证,中字亦不恰切。夫食以养生,虽由外入内,并非食能害人,必其人素缘中气不足,运化气衰,阴邪已经发动,偶遇饮食入内,阻滞不进,忽然闭其清道,人事卒倒,形如死人,皆是气机偶闭为之耳,何得谓食之能中乎。即如平常气实之人,日日酒食厌饱,而胡不中?以此推之,内本先虚也。虽探吐之,一吐即愈,愈后急温补脾土,自无失矣。[眉批]此数语包一切,扫一切,元箸超超,颠扑不破,神曲、麦芽、槟榔、山楂可以扫除,而干姜、附子又能治食矣,可发一噱。

脱肛

按脱肛一证,有下焦阳衰,而不能统束者,有三焦火旺而逼出者。

因下焦阳衰而致者,由其人或房劳过度,或大吐大泻大病后,元气损伤,不能收束。其人定见少气懒言,精神萎靡,面白唇青,喜食辛竦热物者是也。法宜温固脾肾之阳,阳回气足,肛脱自收,如附子理中汤加葛根,黄芪建中汤,与市习之补中益气汤之类。

因火旺逼出者,或由过食厚味、醇酒、椒、姜辛辣之物,热毒流注下焦,或感受外热燥热邪,流注肠胃,热邪从下发泄,火气下趋,渐渐副迫,直肠遂出。其人定见躁烦,善饮[1]清凉,或大便不利,或小便赤热,或善食易饥,种种病情者是也。法宜清热,如黄连解毒汤,三黄石膏汤之类,专清肠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