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别人的名字来代替,或随便另取一个新名字。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所以
都不认为这是在说谎或不诚实。
⑤拉丁美洲人的禁忌。19世纪时,拉丁美洲各族人民一般都忌讳菊花,
不仅不能用菊花作礼物赠送他人,而且不准用菊花在家中和办公室中作摆
设,他们认为菊花是专作祭祀用的东西。
⑥墨西哥人禁忌紫色。他们视紫色为不详之色,只有棺材才涂紫色。在
日常生活中,穿衣、用纸、彩饰、包装等,均禁忌紫色。
12。丧葬习俗
19世纪时,美洲人的丧葬习俗多跟宗教传统有关,但不同的民族也有各
自不同的丧葬习俗。
(1)欧洲移民的丧葬习俗
欧洲移民普遍信奉基督教(包括不同的教派),19世纪时,其传统葬礼
多采用宗教形式,通常在教堂举行。
首先,在葬礼前,灵柩要放在教堂中,由亲友们轮流守灵,以表示对死
者的尊敬和哀悼。然后,由死者亲属出面,选择墓地,墓地一般选在有葱郁
树木的地方,选在墓场的东、南、西三面的任何一个地方,但忌讳选在北面,
因为北面通常埋葬凶犯或自杀者。最后,在埋葬死者时也有一定之规。传统
风俗是在死者的胸前放上十字架,或把他的手交叉放在胸前,然后朝向东方
埋葬。埋葬时,人们静默哀悼,不准恸哭。
年幼死者的埋葬方式与成年人不同,按照传统作法,要将死去的幼儿或
未受洗礼的孩子的尸体放在某个成年妇女的棺材里埋葬。
犹太教徒在埋葬死者时,要使死者的面部朝向以色列方向,第二年再打
开墓穴重新埋葬。
(2)印第安人的丧葬习俗
在19世纪的印第安人中,普通百姓死后只作简单土葬,但部落酋长死
后却要受到格外尊崇。人们将酋长的遗体安放在庙宇中。这种庙宇的形式十
分特别,下部用粗大的木桩高高撑起,四面透风,没有墙壁,地上铺着几张
兽皮,供看管庙宇的祭司休息。上层才用来安放遗体。凡是死去的酋长都一
律放在同一庙宇中,一个挨一个。这种庙宇只一面敞开,三面和房顶都用编
结精致的竹帘遮挡得严严实实。遗体旁还别出心裁地摆放一个雕刻得活灵活
… Page 83…
现的木偶,作为酋长的卫士。印第安人还发明了使遗体不腐烂的方法,他们
将死者的皮剥下,涂油晒干,再将肉刮下,把骨头包在皮革中,最后再包上
原来的皮。经过这样加工的遗体,看上去完好如初。
(3)亚诺马米人的丧葬习俗
19世纪时,亚诺马米人居住在委内瑞拉与巴西交界的原始森林。按习
俗,有人去世后,其遗体必须完好火化掉。若他们认为是死于“黑魔术”或
瘟疫,就用树枝将尸体裹好,放到森林中任其腐烂。等到认为邪气消失时,
再取回火化。火化时,人们尽量远离烟雾,并立即去淋浴。火化后,死者骨
灰要碾成粉,搅拌在沸腾的芭蕉汤内。届时,要举行一个被称为“里胡”的
仪式。死者的骨灰汤要求亲戚朋友们喝掉。这种丧葬习俗,与亚诺马米人的
灵魂转附观念有关。
(4)瓜拉尼人的屋葬
瓜拉尼人生活在巴拉圭。人死后,人们把死者用过的物品装入木匣,同
死者一起埋在地下。有的地方还把死者埋在他生前居住的茅屋里,然后弃屋
而去。
(5)北美爱斯基摩人的葬俗
爱斯基摩人在19世纪仍沿用“冰葬”习俗。老人患病后不愿成为家庭
的累赘,当他们预感到死神将要来临时,就对儿子说,自己年老困倦想要睡
觉,需要一张旧兽皮。儿子会意,即准备一个冰洞,让父亲躺进去,用旧兽
皮盖好,然后用冰块封住洞口,父亲便安然死去。5天以后,儿子需在冰洞
上方挖一小孔,认为这样父亲的灵魂便可离开冰洞,升入天堂。
五、非洲的近代习俗
1。近代传统习俗的改变
非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在
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洲文明。但到了15世纪,西方国家为了寻找
通往东方黄金和香科之国的新航路,而登上了非洲大陆,于是,这种古老而
宁静的文明氛围便被打破了。1415年,葡萄牙船队率先侵入非洲,航海家亨
利王子在摩洛哥的休达建立了第一个殖民点。从那时起,尤其在1880—1913
年间,先后有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德国等十几个
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不断侵入非洲,纷纷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了除利比里亚和
埃塞俄比亚以外的几乎所有非洲领土,使非洲沦为他们的殖民地或附属国。
他们除了大肆掠夺非洲资源、残酷奴役非洲居民外,还大量抢劫和贩卖黑
奴。非洲前前后后损失壮年劳力达一亿以上,相当于1880年全非洲人口的
总和。
在此情况下,非洲固有文明遭受了空前劫难。许多珍贵的文化遗迹被劫
… Page 84…
掠、破坏,大量精美的艺术品被盗往欧洲。伴随着非洲土著居民特别是黑人
人口的锐减,以及西方人不断深入非洲腹地和基督教在非洲的传播,非洲各
地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也遭到了破坏,不同程度地带上了西方的影响,这
就是非洲习俗史上的近代色彩。但由于传统的惯性,19世纪前后非洲生活习
俗的主流仍然是承袭固有的民族文化,这是非洲近代生活习俗史的主线。以
上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向我们展现了19世纪时非洲社会的生活习俗画卷。
2。非洲的地域划分与民族
(1)非洲的人种与地域分布
19世纪时非洲居民分为三大人种,即黑种人、白种人和黄种人,另有各
种混血人。黑种人属尼格罗种,皮肤黑色,头颅较长,头发卷曲;白种人即
高加索种,亦称欧罗巴种,肤色淡白,颅形如卵,头发呈波状;黄种人即蒙
古种,黄皮肤,宽头颅,头发硬直。由于历史上的长期迁徙和人种同化,使
得非洲的种族更加复杂化。因此,从外表特征来看,非洲人种又可分为六大
类:
①高加索人种:主要分布在北非、东北非及撒哈拉,其中以阿拉伯人和
柏柏尔人为主。他们肤色较淡,鼻高目深,眼睛黑色,头发黑而有波纹。
②尼格罗人种:居住在撒哈拉以南的广大热带地区和南部非洲。他们肤
色黝黑,头发卷曲,阔鼻厚唇,颚部突出。
③科伊桑人种:居住在非洲西南部,主要是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他们
身材不高,皮肤黑色,脸宽而扁,有尼格罗人种的卷发和阔鼻的特征。
④俾格米人种:主要分布在刚果河流域和西非沿海热带雨林区,平均身
高为141—142厘米,肤色暗黑,卷发薄唇,鼻梁低狭,身上毛发浓密。
⑤埃塞俄比亚人种:主要分布在东北非地区。他们皮肤黑里透红,唇厚,
具有尼格罗人种的特征,同时又具有脸面狭长、鼻型长而窄削、颚部不突出
以及头发呈波浪型等高加索人的标志。
⑥马尔加什人:居住在马达加斯加岛上,他们主要是南亚蒙古人种的马
来人和非洲尼格罗人的混血后裔,皮肤棕黄色,头发黑直,鼻子宽大扁平。
(2)不同的民族与风情
非洲的民族 (包含部族)约有250个 (据前苏联学者1975年统计),
其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83个,千万以上的有9个。非洲各民族发展很不
平衡,有的仍处在原始氏族社会,过着采集狩猎的群体生活;而有的则已是
数百万人的部族乃至数千万人的现代民族。
非洲民族的分类通常按照语言来划分。根据美国学者格林伯格提出的权
威性分类法,非洲民族可分为以下四类:含闪语系(亦称“亚非语系”)民
族、尼罗——撒哈拉语系民族、刚果——科尔多瓦语系民族、科伊桑语系民
族。
… Page 85…
①含闪语系各族。该语系的各族人口约占非洲总人口的1/3。该语系全
称是“含米特——闪米特语系”。
含米特人通常分为东、北两支。东支包括古埃及人和属于库施特语族的
贝扎人、加拉人、索马里人、阿法尔人(亦称“达纳基尔人”)以及大多数
埃塞俄比亚人;北支主要包括柏柏尔人。
费拉人是古埃及人的后裔,他们主要居住在尼罗河流域,以务农为生;
而现代的埃及人则属阿拉伯民族,是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之后与当
地居民逐渐混合而成的。
属于库施特语族的贝扎人,19世纪时分布在苏丹东部,以游牧为生,住
帐篷,主要饲养牛羊,主要食物是牛奶和烤肉。贝扎人爱牛,尤其重视牛奶。
牛奶需要挤到葫芦或编织的器皿中(因制作精细而不会漏出),而不用陶瓷
器皿盛奶。贝扎人只用男人来挤牛奶,而不许妇女插手。牛奶挤出后,挤奶
者不能直接饮用,必须先端给别人尝一口,然后自己才喝,接着再端给妻子
喝,贝扎人对男子最挖苦的一句骂人话是:“他挤了奶,立刻就喝。”贝扎
人还有一种风俗。男人白天不能呆在家里,即便是长途跋涉归来,也得呆在
远离家门的地方等到黄昏才能回家。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贝扎人男子不能提
及其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