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木料,极为坚固。
… Page 19…
到3月19日这天,庆祝活动达到高潮。从早到晚,街上人潮起伏,人
群载歌载舞。当天下午,在市政府前的元首广场中,举行盛大的庆典,给制
做纸型最好的人发奖。入夜后开始放焰火,人们随着熟悉的《斗牛曲》乐声,
跳舞狂欢。
这时,人们纷纷开始放火燃烧制作精巧的纸型。先烧又大又好的纸型。
午夜12时,开始燃烧全市的纸型,一个个巨大的纸型在熊熊烈火的燃烧下,
逐渐化为灰烬。
(6)瑞典人的传统节日
19世纪时瑞典人的传统节日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是仲夏节、露茜亚节和
五朔节。
①仲夏节。仲夏节于每年6月20日前后举行。按照传统,仲夏节前一
天清晨,人们都要清扫庭院、仓库和牲口棚,并把住所、车马、谷仓、教堂
等用绿树枝等打扮起来。下午,每个村庄、每个镇均要在适当的场地上竖起
一根用树枝和花草缠扎起来的绿色的“十”字形柱杆,较短的横竿两端各挂
有一个用树枝扎成的圆环。然后在傍晚时分,穿着节日民族盛装的男女老少
围绕十字形柱杆,奏起民族乐曲,跳起民间舞蹈,直至深夜。
仲夏节是瑞典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因此传说它具有一种
超自然的离奇魔力。人们认为在仲夏节前一天的夜间,如果你能在7个或9
个不同的草地上或路沟边采集到同等数目的不同鲜花,扎成花束放在自己的
枕头下面,那么,你就可以梦见你意中的情人等。
②露茜亚节。这是瑞典人独特的民族节日,时间是每年12月13日,露
茜亚相传为古罗马一位祈求光明的圣女,后来有关露茜亚的传说和基督教一
起传入瑞典。按照瑞典人的习惯说法,12月13日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白天
最短的日子,人和牲畜都需要有额外的营养,要尽量吃喝,于是这一天逐渐
成为吃喝日,后来,民间有身着白衣的少女“露茜亚”在烛光下给人们分食
的传说,人们又把这一大称作“露茜亚日”。
③五朔节。每年的5月30日是“五朔节”。这天晚上,人们往往手执
火炬,列队行进到一些庆祝节日活动的地点,围着一堆堆燃起的篝火,唱着
赞美春天的颂歌,辞别漫长寒冷的冬天,迎接明媚光亮的春天的降临。
(7)瑞士日内瓦的登城节
每年12月11日前后,当时瑞士首府日内瓦的市民都要举行为期一周的
庆祝活动,欢度他们传统的爱国节日——登城节。
17世纪初,瑞士经常遭到邻邦的侵扰。在1602年12月11日深夜,邻
邦的萨瓦公爵纠合了一支由数千名雇佣兵组成的队伍,妄图趁夜深人静之
时,一举吞并瑞士这个小小的独立共和国。但正当入侵者顺着云梯往日内瓦
城的城墙上爬的时候,立即被机警的哨兵发现,顿时,城里大教堂的钟声齐
鸣,市民们听到报警的钟声,手持武器,纷纷走向街头,投入保卫共和国的
战斗。有一位叫鲁瓦约默的老年妇女,听到钟声时,正在厨房做饭,她急忙
… Page 20…
推开窗子往外看,一眼看见正在登城的侵略者,她急中生智,端起一锅刚烧
好的滚烫的汤向敌人泼去,最后又举起锅向敌人砸去,吓得敌人抱头鼠窜。
由于日内瓦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战斗,终于打败了侵略者。“登城节”由此而
来。
庆祝活动从12月7日开始。9日晚上,在市中心举行富有民族特色的游
行活动,游行者都穿着日内瓦地区的传统服装。游行队伍由仪仗队作先导,
随后是骑兵和骑士。他们有的手握长矛和枪,有的推着当年用过的沉重的古
炮,在雄壮的进行曲声中威武地穿过市区。游行队伍里的儿童们高举火炬,
女子们则手挎蔬菜篮子,表示对进行战斗的同胞们的支持。伫立在街道两旁
的市民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向游行者欢呼、致敬。在节日期间里,人们还举
行各种集会,凭吊古迹,庆祝自己的先辈打败侵略者所取得的胜利。
6。传统服饰
在19世纪的欧洲社会里,经过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涤荡,人们的传
统穿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以法国和英国最为明显。而在欧洲的其他地
区,人们的穿着打扮仍深受传统的影响
(1)19世纪法国人的穿着特色
拿破仑执政后,想要建立一个同旧制度时期同样严格的礼宾机构。因
此,执政府建立后,便着手拟定服装法条例,致使各种礼仪对服饰的要求越
来越严格。
当时的宫廷服装主要是沿用了18世纪末的式样:白色开司米的短裤配
以同样色调的长统袜,服装的区别仅在颜色、徽章和刺绣花纹的不同。但外
套、无边帽或两角帽是必不可少的。通常,绅士们的衣服上还饰以皱领。那
些没有官方头衔的人士进宫时,一般都身着缀有金属纽扣的法国式服装且腰
间佩剑。
这一时期,男子的服饰除出入宫廷、参加仪式或是出席晚宴时要穿大礼
服及上述服饰外,日常的服饰也可看出1795至1799年法国督政府时期奇特
衣着的影响:高翻领的男上衣 (燕尾服)下窄上宽,而且很短,配以紧身的
长裤或短裤,裤料可以是皮的、针字的或人字斜纹布的。但到1815年时,
米黄色的裤子即长到了盖过脚面。
当时坎肩的质料多是带颜色的凸形布料,前襟是一大排纽扣。但后来,
大家更喜欢饰有彩色镶边的细纱坎肩。大约在1811年前后,人们又流行用
提花凸纹织料了。此时那种把领子露在外面的细长领带取代了1806年以前
时兴的那种一直系到嘴边的大领带。
同时,鞋子与服饰的配套也很讲究。如果身着短裤,下面须 穿骑兵
式的长统靴或是护腿套;如果是穿人字斜纹布长裤和燕尾服,则须着薄底浅
口皮鞋。那时的男子礼服一般说来都是双排纽扣,而且大都是多层领。另有
… Page 21…
一种较短些的男斗篷也可作男礼服。
这一时期的大礼帽多是灰色、羊毛色或黑色的毡帽,有长毛 的也有
短毛的,有时也戴草帽。1803年,出现了一种被称作“鲁 滨逊”的小帽檐
丝质礼帽。此外还有一种宽大的、帽檐前后向上折起的“半船型”或称“拱
型帽”的礼帽。
妇女的服装自然也摆脱了旧时的影响。最初,约瑟芬王后在加冕仪式上
穿的长裙风靡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又时兴一种小礼服。这种小礼服袖子很
短,腰际拖着长长的裙裾。还有一种大礼服也很时兴:袖长,且有一具披风
从左肩斜下,用一只别针固定在右边的裙腰上。这两种礼服均有上过浆的、
绣有金银两线的细布袒胸褶领。
虽然就整体来讲,这个时期的各种服装的基本型大致相同,但在细节部
分却变化无穷。尤其是袖子,很能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隆起的短袖打上
褶,用一枚钻石扣子扣在肩上;或是袖长及肘,一面开口,像块布似地将胳
臂裹起,再用三只扣子扣住;还有一种袖子是用五六根小带子从袖口处开
始,每隔一段距离系一个结子,一直系到肩;再就是那种在小小的隆袖上罩
一层朦胧轻纱的宽大飘逸的袖子。
旧时的影响也同样表现在头饰上:女子把头发从中间分开紧贴两鬓,并
戴有贵重金属的冠冕形发饰。再有一种头饰为平纹细布或天鹅绒的头帕垂至
眉际,头发不遮盖额头或脸。但到1809年时,路易十四时代的发型又再度
流行。这期间,五花八门的有褶系带女帽也很时兴。质地有塔夫绸、细薄纱、
丝绸、丝绒等种类;式样有小巧的、紧裹面颊的、高帽顶的或长帽檐的,均
为时髦。通常,无边女帽上还斜插一支羽毛,向外穿出的帽带系在颏下,使
帽檐前部高高隆起。
19世纪晚期,妇女们依然被包裹在皮毛、绸缎、丝绒、轻纱之中,簇拥
在丝带、花边之间。所不同的是,此时的女装突出在长裙的后面加有一个高
高隆起的腰垫,用以表现妇女的婀娜多姿,楚楚风采。
(2)19世纪英国人的穿着特色
在整个19世纪,英国男子衣橱中必备的衣着,一般是一套晨礼服(即
白天礼服)、一套晚礼服、一件海军蓝的上衣和三四条灰色裤子。礼服是不
经常穿的,常穿的是海军蓝上衣和灰裤。至于女子,她们经常穿的是一套深
色的衣裙,再加上一套或两套晚礼服。在政府或企业上班的职员,一般都穿
一身“公务套服”,以灰暗的颜色为主,白衬衣,打领带,所以这些人又被
称为“白领阶层”。与此相反,工厂工人上班时,多穿蓝色工作服,被称为
“蓝领阶层”。在英国,大致可凭人们的服装看出其所属的社会阶层。总体
上来说,英国人对服装要求美观,如男要平肩,女要束腰,衣服平整,裤线
笔挺,既要突出优美的线条,还要掩盖身体的缺陷。
在某些特殊正式的场合,人们还沿用着不少在18世纪时已遭淘汰的传
统服饰。在法院正式开庭时,法官仍然戴上假发,身着法官旗袍;教堂做礼
… Page 22…
拜时,牧师要披上长袍;每届国会开会,国王或女王前往致词时,头戴闪烁
的王冠,王宫侍女都身着白色长裙礼服,而前排面向国王或女王的是假发黑
袍的“司法贵族”,红袍翻领的“宗教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