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反特反谍奇战写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泽东则冷静地看着他,等待着他的答复。
    “好吧,毛泽东同志,如果您是这样希望的,让我考虑考虑吧……”斯大林终
于做了让步的表示。看来他准备打破自己从来格守的信条了,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
面前这位高大健壮的中国领袖,对他来说是一位非常不一般的盟友。
    会晤结束后,斯大林再次破例把毛泽东一行送到了门口,目送着他们远去的背
影,斯大林手中的烟斗轻轻转了两下,若有所思。
    1950  年2 月14  日上午,中苏双方正式举行隆重庄严的条约签订仪式,它意
味着两个盟国的“蜜月时代”从此要揭开序幕了,尽管谁也无法预料到两个社会主
义邻国的关系以后将会遇到什么坎坷和变化,这个条约的签订毕竟给当时的世界带
来了剧烈的震动。
    条约原称为《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后来根据周恩来的建议,改为《中苏友好
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对周恩来提议加上的“互助”二字十分满意,他认为这两
个字“加得很合适”。
    签字大厅内的灯光格外地耀眼,大小10  余盏各式吊灯、挂灯、壁灯齐明,更
增添了隆重气氛。
    条约的签字桌中央分别插着中苏两国国旗,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与苏联外长维辛
斯基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上签了字,互换文本后,两人
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毛泽东和斯大林都出席了签字仪式。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同时,
也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协定规定至迟不超过1952 
年底,苏联将交还他们在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在华权益。还签订了《关于
“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协定规定苏联将提供3 亿美元的贷款帮助新中
国的建设。
    仪式开始后,进程很顺利,可是当要签订贸易方面的协定时,文本却迟迟没有
送到,双方领导人显然都等得有些着急了。斯大林不悦了,他问及下边,得到的回
答是:“中文的文本没有准备好”。斯大林不动声色,转身对中方翻译师哲说:
“请您把这个情况通告毛泽东同志。”师哲小声地对毛泽东耳语了几句,毛泽东不
悦地一摆手悦:“算了,总而言之,一切错误都在中国人的身上行啦——”说罢,
毛泽东再也不言语了。         其实文本的拖延是由于苏方工作人员的差错造成的,他们在修改错误时耽误了
时间,对此周恩宋是十分清楚的。他理智地示意维辛斯基再等等,一直等到文本送
来后,场上的焦灼气氛才缓解下来。
    签字仪式终于完结了。在全体人员合影前,毛泽东和斯大林又相互交谈了几句,
彼此祝贺与问候。合影时站在中间位置的斯大林比毛泽东矮了些,他很机智地向前
跨了半步,这样第二天见报的照片中,斯大林和毛泽东几乎是一样高地并肩出现在
全世界面前了。
    当印有照片的报纸送到斯大林面前时,他仔细地看着照片,有些狡黠地笑了,
似乎是在说:“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你真聪明呀!”然而毛泽东注意的却是
报纸上消息的内容,对那张合影照似乎根本没有去认真留心过什么。   
      窗外,遭毒蛇缠住的人
    一位诗人说:“把铁屋子的铁窗铁门关得死死的,固然安全;然而,永远把自
己与色彩斑斓的外界隔绝了。一旦把窗门打开,你就可以看到深邃的蓝天,眩目的
霞光……但窗外还有苍蝇和黄蜂,甚至毒蛇……”当他像出巢的乳燕,迎着改革开
放的第一缕阳光,飞出母亲的怀抱,来到太平洋西岸的时候,大概万万没有想到,
竟会被毒蛇死死缠住,从“天高任鸟飞”的蓝天坠落到犯罪的深渊。
    此刻,他就坐在我面前,瘦高的身子微弓着,双手拘谨地插放在并拢的两腿之
间,一双不大的眼睛紧盯着地面,流露出呆滞、迷惆的神色。他那身洗得发白的囚
服,标记着他过去的耻辱。
    听我讲明来意,他深深地叹了口气,似乎不大情愿地把头轻轻摇了摇,继而,
低缓地述说道:“我是1985  年7 月8 日到这里服刑的。事情发生到现在已经好几
年了,那真像是一场梦,一场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可怕的梦……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一场可恶的‘文化大革命’过去了,随着父亲
的‘解放’。我的命运顷刻间出现了转机,从农村回到城市,上了大学。
    “然而扪心自问,我所得到的其实不过是本该属于我的东西,大学生的桂冠也
不能当饭吃。胸中郁积着那么多耻辱,那么多失望,留下过那么多的心灵创伤,难
道单凭这点无聊的收获,我就能踌躇满志,慰己傲人?
    “出国留学的通知单扇动着双翅飞落到我的面前……? ”在美国××语言学院
学习已是第五天了,他始终坐在靠窗口的那个不显眼的位置上。上学来,放学走。
因为是自费留学,他要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姨妈修理花园,到附近餐馆刷盘刷碗,或
到那个伊朗人开的鞋店去干活,挣出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有时要工作到夜间两点
多钟。美国的现代化是有钱人享受的,像他这样举目无亲的穷学生只能过这种清苦
的生活。他受不了了,想辍学回国,父母来信苦口婆心劝他坚持下去。
    这天一早,他来到学校,照例坐在那里,突然发现前桌的一个亚洲人回头注视
着他,目光相对,立刻露出微笑,用标准的中国普通话道了问候。他暗暗打量他一
番:四十一二岁,老练持重,身体微胖,可能也是个中国人。
    在异国他乡,在这迫切需要友谊的时刻,能遇上自己的同胞,该是多么大的安
慰和幸运啊!
    午休时,这人笑容可掬地向他走来了。掏出1 盒装演精美的外国香烟递给了他,
动作潇洒地打着同样精美的电子打火机。相互点着后,他约他在一张餐桌前坐下,
要了两份午餐,又从提包里拿出两听罐头打开,客气地请他品尝。彬彬有礼掩填着
陌生的沟壑,温文尔雅架起了交往的桥梁,刚才还素不相识,弹指间,两人已像熟
人般地攀谈了起来。
    “您是新来的吧,请问贵姓?”“郭奕宣,中国××林学院教员。”“噢,大
陆来的?好年轻呀!在咱们这里首屈一指呀!不简单,不简单!”这人睁大了眼睛,
微笑着发出一连串的赞叹。
    这赞叹很自然地甜润了郭奕宣的心。他又漫不经心地自我介绍起来。我叫李博
一,是台湾人,现侨居美国,是台湾当局负有特殊使命的干部。说着,从上衣口袋
里掏出工作证,在他面前晃了一下。接着他便问起郭奕宣的家庭情况、大陆生活情
况。郭奕宣十分诚实地回答着,并向他倾诉了自己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李博一深表同情和理解。
    吃过午饭,他们又来到一家咖啡馆,边品茶边海阔天空地神聊起来。郭奕宣喃
喃地追问着自己平日想听又听不到的新鲜事。他那平日从文艺作品和道听途说中产
生的对国外的向往,和对自己祖国的难言的不满,被李博一色彩缤纷的“亲身经历”
一点点牵引着,挖掘着,膨胀了,升腾了……
    “老弟,你现在月薪多少?”“38  元。”“唉,太少了。这点钱怎么活?大
陆总宣传台湾不好,说台湾人尽吃香蕉皮,可笑?那香蕉谁吃?其实,台湾生活相
当富裕。当然,人生在世不尽是为了吃喝玩乐,钞票够花就行,东西够用则罢,唯
有一样追无尽头,求无止境,那就是精神,精神上的欲望……”李博一截住了话题,
神情莫测地看着眼前这个大陆青年。
    “你所说的精神上的欲望,就是追求吗?那么人活着到底应该追求什么?”郭
奕宣问道。
    “自由。”李博一一字一顿地吐出这两个字后,端起茶杯,慢慢呷了几口,目
光平扫过杯沿,投向郭奕宣,他想知道对方的反应。在对视而来的目光里,他得到
了讲下去的勇气。“在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中,人更应该享受自由:生活方式的自
由、宗教信仰的自由、政治倾向的自由……在国外、在台湾,这种自由的感受是很
强烈的。每个人都有可以充分享受自由的权利。
    不像你们大陆,总是按政治模式束缚人们的言行、束缚人们的思想,也束缚了
真理和未来……”李博一缓缓他讲述着。
    这些话叫郭奕宣震惊,他还从没亲耳听过这样大胆、激烈的言辞。在李博一滔
滔不绝的谈话空档,他偶尔插入几句辩驳。可渐渐地,他不再吭声了,他发觉自己
的争辩更多的不过是出于一种虚荣的掩饰。他发现自己的信念在动摇,李博一的观
点不过是比自己原有的一些思想更深刻、更直率罢了。他再也不感到李的言论有什
么过份。他的心随着李博一的节拍震荡、跳动、共鸣……
    临别,李博一送给他两本书:1 本是《蒋总统秘录》;1 本是《蒋介石论集》。
李博一还说,以后带他参加一些进步活动,进步组织还会给他们活动经费。看着那
张好像已经很熟悉了的面孔,郭奕宣心里满是相见恨晚的遗憾,根本不可能细细琢
磨一下自己的感情,也无法理清自己的思绪,所以,当李博一含蓄而有礼貌地问郭
奕宣同不同意时,郭欣然答应了。         夜深了,喧嚣了一天的加利福尼亚州,除中心街道仍是灯红酒绿外,住宅区开
始变得沉思般的安静。
    这座高层楼房把角的一间屋,是李博一的家。此刻,他躺在床上,依然没有倦
意。一闪一闪的烟火像是点燃了的思索,在这黑暗的思索中,他才赤裸裸地恢复了
自己的原形。他受命于台湾国民党特务机关,负责物色具有反共意识的大陆人,作
为发展对象。当他得知郭奕宣是从大陆来的时,两只眼睛鹰隼般地向他盯去。他默
默地观察了郭奕宣几天,心里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