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站。乌什吐鲁番地区还有一种牛盖特人,显然是柯勒克孜人血统。他们夏居 
  毡帐,冬返定居点,依靠饲养牲畜为生,专司为清政府扫除木扎提山口的冰 
  雪。英吉沙尔和叶尔羌两地之间的居民中,也有这种夏居帐篷冬返村居的人 

① 见瓦里哈诺夫:《全集》,卷2 第340—341 页,尤其是注3;又见涅波尔辛:《俄国的中亚贸易概述》, 

载于1855 年《俄国皇家地理学会论丛》,卷10  (1855 年),第341—342、347 页;又见贝柳:《喀什噶 
尔史》,载于福赛思:《1873 年出使叶尔羌报告》,第201 页(其中的“沙菲派”,即指沙菲伊法学派)。 
② 沃森: 《中国鞑靼里亚与和阗纪要》,载《孟加拉亚洲学会杂志》,卷4 第48 号 (1835 年12 月),第 

662 页。 
① 佐口透:《东突厥斯坦社会史研究》,第197—198 页;又见瓦里哈诺夫:《全集》,卷2 第342 页。 
② 见涅波尔辛:《俄国的中亚贸易概述》,第345、347 页;赫尔麦森编:《关于基发、布哈拉、浩罕和中 

国西北的报告》,载《俄国与亚洲邻国知识》,第1 及第2 辑 (1839 年),第95—97 页;沃森:《中国 
鞑靼里亚与和阗纪要》,第662 页。赫尔麦森和洪堡德把法伊德·阿丁记作萨伊夫·阿丁和“塞伊夫林”, 
见上引《关于基发、布哈拉、浩罕和中国西北报告》,第89 页。 

… Page 46…

       ① 
  群。罗布泊地区的定居者多少不同于其他东突厥斯坦人,他们可能并不都是 
             ② 
  穆斯林。在1800年,除了少数例外,乌什吐鲁番的居民似乎不是当地土著, 
  他们的父祖是大约三十年前被清政府从塔里木盆地各地迁来这里的。远至东 
  部的甘肃肃州还通行突厥语;过了肃州,中亚商人就需要会讲汉语的译人了。 
  ③ 

        在塔里木盆地的西端,主要是在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一带,有一大 
  批外国商人,其中包括一些与外商有联系的工匠和越来越多的混血儿。清政 
  府曾于1795年禁止外国人娶当地妇女为妻,但这禁令难以贯彻,天长日久, 
  外国穆斯林 (主要是浩罕属民)与喀什噶尔妇女成婚者越来越多。他们的子 
  女被称为察尔虎特,尽管其语言、住地和文化不同,但仍随他们父亲的国籍。 
  这种混血儿所生子女同样被认为是察尔虎特,不算清朝属民。旗人也有娶当 
  地妇女为妻者,不过法律是禁止清朝官吏娶东突厥斯坦妇女的。这类婚生子 
  女则被认为是当地人。 
        在喀什噶尔地区的塔什密里克居住着柯勒克孜的土拉吉尔钦察部,该部 
  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约有五百户。这是清政府唯一允许住在东突厥斯坦而与 
  绿洲定居居民同等看待的柯勒克孜人。在叶尔羌地区的有些村落中,还有一 
  些从奇特拉尔和瓦罕释放出来的奴隶前来定居,他们就是所谓的什叶派 (拉 
  菲迪)。在许多山区则有塔吉克人、哈尔查斯人(山地塔吉克人)和瓦罕人, 
  他们都讲伊朗语,在清国领土上过着半游牧生活。虽然他们现在是穆 斯林, 
                                                            ① 
  却还保留着伊斯兰时期以前的伊朗拜火教残余。甚至在塔里木盆地绿洲的东 
  突厥斯坦人当中,也还有着前伊斯兰文化层的遗迹,尤其在社会底层人民当 
   中是这样。例如祈雨巫师还有其市场,他们将巫石涂上动物之血,或将它放 
  置在“甜水”中,就可以作法降雨降雪。还有萨满教徒也仍然行他们的旧法。 
  ② 

        六城和维吾尔斯坦两地的经济都依靠绿洲农业以及手工业和贸易;除少 
  数人外,东突厥斯坦人几乎或者从事耕种,或者在城市经商为生。绿洲的两 
  大生活区一方面是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另一方面是塔克拉玛干和罗布泊 
  沙漠。山脉是河流的发源地,最终提供了地下水,沙漠则吸收水,并形成了 
  一个逾此界限即不能定居的区域。在靠山一侧,这个区域与牧场混然一体。 
  在沙漠一侧,它的宽度仅达人力灌溉所及之处。这里的雨量少得“几乎满足 
  不了放牧所需之水”,即使下雨也不一定是好事,因为春天下雨能把阳光挡 
                                                                         ③ 
  住,而雨量却不足以“弥补太阳不能融雪为水的损失”。据一个旅行家说, 
  叶尔羌这地方是烟尘迷漫,难见新月,降雨如降泥水。④ 

① 米尔·伊扎特·阿拉: 《1812—1813 年中亚游记》,亨德森英译,第30 页。 
② 见瓦里哈诺夫:《全集》,卷2 第339 页。二十世纪以后中国西北的突厥族中还有人信佛教。 
③ 见米尔·伊扎特·阿拉:《中亚游记》,第38 页。 
① 见瓦里哈诺夫:《全集》,卷2 第295、297、338—339、341—342、389、419、643 及657 诸页。又见 

哥隆布:《东突厥斯坦的土地耕种:绿洲经济和游牧》,第25—26 页。 
② 贾林:《记东突厥斯坦的萨满教》,载于《人种学》,1961 年第1 — 2期第1 — 4页;米尔·伊扎特·阿 

拉:《中亚游记》,第28 页;沃森:《中国鞑靼里亚与和阗纪要》,第657 页。 
③ 张志义:《新疆的土地利用和定居的可能性》,载《地理评论》,第39 期 (1949 年),第58、66 页。 
④ 阿赫麦德·沙·纳赫什班迪:《旅行记》,载《孟加拉亚洲学会杂志》,卷25 第4 期 (1856 年),第 

348 页。 

… Page 47…

        除缺水和偶尔发生地震外,东突厥斯坦的环境是合乎卫生的。与相邻的 
  甘肃相反,这里夏季气候干热少雨,冬季严寒,流行病不 易发生。性病在城 
                                                                                   ① 
  市和牧民中倒是常见,但流行性伤寒却很少,流行性霍乱则更为罕见。偶尔 
  也有结核病,但是没有疟疾。② 
       灌溉方法最初是从西部传入东突厥斯坦的,它广泛利用水沟、水管和地 
  下水渠——坎儿井,以适应透水性强的黄土和沙砾地区,因为这里地面水会 
  很快被吸干。某些作物收获量是很高的。特别出名的是维吾尔斯坦的葡萄和 
  瓜,最好的是吐鲁番葡萄和哈密瓜。吐鲁番出产的无核葡萄干誉满中亚,远 
  销印度和中国本土。农业技术和销售方法虽然实用,但比较原始,总的说来, 
  粮食产量可能远较中国本土为低。农民种植苜蓿以肥田,不采用轮耕法。储 
  粮的普通方式是建仓库,但因气候干燥、冬天寒冷,粮食也可以储藏在地下, 
  所以贫苦农民一般都采用地窖,特别在不太平年月居民普遍采用此法。 
       叶尔羌与和阗地区盛产长毛羊的披巾羊毛,“这种羊几乎每个地主都有 
               ③ 
  一大群”。六城西部多种桑树,这里产丝,主要靠妇女劳动。不过大宗经济 
  作物仍是短纤维棉花,农民用棉花交税,或把原棉卖给政府和新兴的纺织工 
  厂。大麻也是有价值的农作物,和阗就有规模相当的制绳厂,并且也有地毯 
                                                                    ④ 
  织造业。大麻还用以提取麻醉品和其树脂汁 (charas)。罂粟壳之汁液(k 
  ōknār)也颇受人欢迎。大概在十九世纪之初也已开始种植烟草,而且汉人随 
  着清军的征服而流入北疆,也带来了酒类,可能还扩大了鸦片的使用。但是 
  对天山以南这些工业在1800年之际 的发展情况,则不甚了解。在十八世纪 
  早期东突厥斯坦就已开始酿酒,但对十九世纪早期的制酒情况还一无所知。 
       政府在阿克苏地区的浑巴什开办了一个重要的炼铜厂,在乌什吐鲁番设 
  立了一家硝石公司。塔里木盆地的西南端出产玉石,是由政府垄断的。和阗 
  地区的河流出产白玉,美玉的价值同银相等。叶尔羌地区出产绿玉,这里也 
  开采金矿,同样由政府垄断。克里雅有一个产量很高的金矿。和阗诸矿经常 
  雇用的工人约二、三百人。在冬季,和阗“全体居民”都得前往路程有四十 
  天之远的地方为政府采金。在克里雅金矿附近的河砂中,也发现有黄金。① 
  还在焉耆、库车和乌什吐鲁番等地开采硝石。在阿克苏和库车开采琉璜。阿 
  克苏、库车和赛里木的居民则开采附近的铜矿。 
       绿洲之间也有一些贸易往来。例如和阗就有贩卖玛什鲁 (mashrū‘,一 
  种丝、棉混纺布)、绸缎、纸张、金砂 (尽管有政府垄断)、丝、葡萄、葡 
  萄干和其他商品的商队前往叶尔羌,叶尔羌也向和阗输出铜壶、皮革和靴子。 
  和阗的收入超过叶尔羌。 
       在清朝统治之下,东突厥斯坦社会仅有三个官方承认的阶级:土官 (伯 
  克)、宗教上层人士(阿訇)和普通属民(阿勒班克什,意即纳税人)。对 
  伯克和阿訇是免税的,法律对一般宗教人士来说,解释是很宽大的;赛伊德、 

① 戴布斯:《中国突厥斯坦的发现和探察史》(本书有中译本,题为《新疆探察史》、1978 年,新疆博物 

馆。——译者)第75 页提到1886 年喀什噶尔曾发生流行性霍乱,但哥隆布在其《东突厥斯坦的耕种》第9 
页上则称并无此事。关于霍乱和地震的情况还可参阅沃森:《中国鞑靼里亚与和阗纪要》,第659 页。 
② 哥隆布:《东突厥斯坦的耕种》,第9—10 页 (根据二十世纪的情况)。 
③ 沃森: 《中国鞑靼里亚与和阗纪要》,第655 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