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第29—47 页。 
② 见齐思和等编:《鸦片战争》,第3 册第427 页。这种情况绝不仅限于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 

海的青、红帮与法租界的法国警长具有同样的关系。 

… Page 136…

  的拉其普特武士式的反应感到震惊。在乍浦和镇江 (那里有一千六百名旗 
  人),满洲士兵杀死自己的子女和妻子,以免他们遭受蹂躏,而他们自己宁 
  可在营房自缢也不愿投降。郭富将军在放出恶臭的死尸堆中写道:“我从内 
  心深处厌恶战争。”① 

① 贺尔特:《在中国进行的鸦片战争》,第147 页。 

… Page 137…

                             中国战败:南京条约 

       春季反攻的失败引起了清廷内部一场重大的政策辩论。辩论的结果,反 
  对过林则徐政策的官员或者从贬黜中被召回,或者被任命担任与外交事务有 
  直接关系的高级职务。年迈的宗人伊里布曾与琦善一起被贬黜,这时又被派 
  往浙江。有影响的穆彰阿这时实际上是宰相,被派往天津。而在反对派方面, 
  在朝廷中曾经是林则徐主要支持者的王鼎,于6月份身故,而且据说他是自 
  尽而死的。但清帝还不能使自己完全改变态度。自幼由师傅们灌输给他的一 
  切教诲,他对列祖列宗的政策的全部理解,朝廷中“忠义”之士对他的一切 
  忠告——所有这些形成了一个简单的原则:“明”君不会屈服于武力。姑息 
  政策就是对帝国和皇室放弃了道德上的责任。历朝历代的历史证明,与反叛 
  者调和最后总是导致如下的结果:不是被征服,就是使民间对统治家族掌握 
  王位的权力失去信任。明朝就是这样覆亡的,因此这也正是道光帝所害怕的: 
  如果他失职,他的王朝也会灭亡。帝国政策的这个原则虽然并未因鸦片战争 
  而有所改变,但是它已掺杂了其他成分;因为当时已到了这样的时刻,即只 
  要有可能,就应解除顾虑,出于权宜之计而 与西方搞一些临时的妥协。因此 
  当时所强调的,就是屈服或者是不屈服的立刻抉择。由于花费了许多精力反 
  复争论这个问题,关于讲和的条件几乎没有受到注意。 
       虽然如此,失败是难以承认的。例如,在局势的变化中找希望,或者甚 
  至在绝望中找出解决办法,这总是有可能的。在乍浦失陷后,一位好战的年 
                                                            ① 
  轻御史苏廷魁奏报说,英军刚在印度被尼泊尔人打败。因此,清帝一度想利 
  用这个机会收复香港。后来随着长江战役的发展,他逐渐感到,即使战死也 
  比向这种赤裸裸的军事力量屈膝好。此后他虽然让穆彰阿和伊里布等宗人担 
  任了更重要的职务,但仍然梦想按照他自己的要求获得军事上的胜利。 
       这种既想战又想和的矛盾心理,表现在那个低沉的春天他所作的两件反 
  其道而行之的任命上。一方面,奕经仍坐镇浙江,继续沿海的作战,而耆英 
  则于4月7日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也在同一地区进行和谈。耆英系出皇族, 
  是皇帝的亲信,在北京曾担任过很多高级职务,轻易地增加了他原已巨大的 
  家私。耆英是个老于世故而风度娴雅的人物,所以人们期待他会在这样棘手 
  的外交任务上取得成功。然而,他面临两种障碍。首先,朝廷上还存在一种 
  要求全胜的强烈意见。他必须避免琦善的悲惨下场,不能离北京的意见走得 
  太远。其次,他必须设法与璞鼎查接触,后者当时正在迅速地溯江而上。当 
  耆英听到上海陷落的消息就立即奔向那里;但是远征军部队已经向前迅猛推 
  进。最后,在6月28日,他的一个代表想安排与英国翻译官马礼逊对话。马 
  礼逊再一次向他说明,璞鼎查不愿会见耆英和伊里布,因为他不相信他们有 
  真正的全权。除非有明确的诏旨证明他们有充分的权力谈判和约,否则他是 
  不会满意的。 
       耆英奏称这名外夷倨傲不恭,这使清帝勃然大怒。清帝有好几天好象要 
  确实不顾长江地带毫无希望的形势而决定把这场战争继续下去。最后使权宜 
  之策似乎比较成为入耳之言的是耆英下的保证:即使南京即将失守,征服者 
  也并不想在政治上进行统治。仅仅为了贸易权而冒着丢失大清帝国的危险, 

① 关于苏廷魁的传记,参看张其昀等编:《清史》,第4589—4590 页。苏廷魁的奏章可能指的是1842 年1 

月英国人指挥下的一万六千名士兵从阿富汗撤退时遭到屠杀的事件。 

… Page 138…

  究竟是否值得?姑息政策在道义上是令人讨厌的,但是如后来耆英所说的: 
   “伏思臣等此次酌办夷务,势出万难,策居最下。但计事之利害,不复顾理 
  之是非。”① 
       这个论点起了作用。到7月15日,道光帝的思想已有所变化;到7月 
  26日,当镇江守军溃散的消息在北京被证实后,他授予耆英商谈和约的全 
  权。耆英有了这个保证,急忙赶去防止英军当时就要向南京发动的进攻。英 
  军尚等在南京城外,听到清帝国正在集结增援部队准备和他们作战,于是对 
  这位使节恳请英军稍安勿躁的要求失去了信任。 8月11日黎明攻击快要开 
  始时,一批喘息未定的使节来到河岸的远征军营房。他们宣布,耆英马上就 
  来进行谈判。要英军先不要开火,中国会同意他们的条款的。 
       1842年夏末在南京举行的谈判中,清朝的谈判者耆英、伊里布和当地总 
  督牛鉴实质上是英国侵略者和北京朝廷之间的调停人。他们的任务是减轻双 
  方的恐惧和维护双方的自尊心以促进和谐。耆英必须首先和他的两个各有其 
  幕僚和利害关系的同僚保持协调。他的主要问题是寻找能够与英国翻译官小 
  马礼逊(第一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的儿子)和郭施拉对话的使节。他派遣过 
  三次使节:第一次派去的仅仅是几个送信人,这些中国军方人员在以前曾送 
  过信,是英军认识的人。为了开始谈判,第二次派遣出的使节是伊里布的侍 
  从名叫张喜。此人是伊里布的私人代表,在1840至1841年早些时候的几次 
  谈判中已经为英国人所熟悉,而且实质上是一个能想方设法引英方人士讲话 
  和揣测他们意图的谈判者。在这一点上他是做到了的,他先与小马礼逊互致 
  寒暄,然后在谈话中也以威胁对付威吓。据张喜日记所记,小马礼逊威吓说, 
  如有必要,英军将长驱直入,溯江而上;张喜则针锋相对地说,如有必要, 
                                                                            ① 
  清帝将武装民众并号召农村起来反对他们,使之感到“草木皆兵”。当然, 
  哪一方对这些行动也都没打算认真去做。 
       英方要求中方派出的谈判者是能够认真作出诺言的人。这个要求最后得 
  到了满足:中方派出了能够拟订细节问题的高级官员,这就使双方的主要谈 
  判者最后能够会面和达成协议。为了使谈判顺利进行,清朝的谈判者觉得穿 
  戴比他们实际品级更高的顶戴要更好一些。英方很容易识别出他们顶戴的品 
  级,但无法核对他们顶戴的合法性。在南京的清朝使者们不得不也同样弄虚 
  作假欺骗他们在北京的上司。他们为逾越敌对双方之间文化上的鸿沟,确实 
  绞尽了脑汁。 
       因此,他们首先只向皇帝禀奏了英国人先前提出而由清帝已经表示某种 
  同意或要进行考虑的要求,如赔款,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在五口和香港通 
  商。稍后,他们又上奏说英国人要求取消公行、订立关税条约和在各港口设 
  立领事。1842年8月29日当他们在璞鼎查所乘的英舰康沃利斯号上签订南 
  京条约时,他们仍然没有得到清帝对开放福州以及容许外国人在新开商埠长 
  期居住的默许。正象我们将要看到的,结果有十年时间在福州确实没有对外 
  贸易;而在广州,直到1858年才获得进城的权利,当然更谈不上居住权了。 
  另外,英国人签字的条约是用中文写的,文中提到双方时都同样地抬头书写, 
  以示英、中两国处于平等地位。但是这些表示平等的格式并未表现在送交北 

① 郭斌佳:《第一次英中战争评论》,第298 页。 
① 邓嗣禹:《张喜与南京条约》,散见于第39 页及其他页中。这部详细的日记是中国方面在中外谈判中现 

存的少数内部材料之一。 

… Page 139…

京的条约文本中。实际上,清帝曾命令他在南京的奴才们在英国全部舰队撤 
离之前不要会见英国人,但是他的谈判者们主要关切的是使条约得以签订, 
从而使英舰队真正撤走。在这点上他们最后是成功了的,但这要到在南京举 
行了关于条约体制未来形式的谈判之后一个月才能实现。在实际安排执行对 
外贸易和对外交往的新规章方面有许多事要做,所以双方谈判人员都同意要 
制定出关税和贸易章节的细则,以便在日后的补充条约中把它们肯定下来。 
     因此,南京条约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文件,它只阐明了一些据以建立新贸 
易制度的原则。它的主要条款如下:(一)两千一百万元赔款分期付清;(二)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港为通商口岸;(三)在品级对等的 
官员之间平等往来;(四)在各通商口岸建立英国领事馆;(五)废除公行 
垄断;(六)对英商进出口货物一律秉公征税;(七)割让香港为英国领地。 
中国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了,但是谈判者们还必须商定一些英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