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热地进行了最后的殊死战。1864年7月19日曾国荃破城而入,大肆屠杀南 

… Page 204…

京居民,并纵火焚烧了这座城市。据说约有十万人在最后的这场浩劫中丧生。 
洪秀全在南京陷落前就病殁了。其余的领导人被穷追不舍,直到捕获处死为 
止。逃出来的少数小股部队被赶到广东,第二年也在那里被消灭了。唯一幸 
存的力量是遵王赖文光的军队:他这时招募了许多被清朝残酷的“剿捻”战 
争弄得无家可归的安徽难民,并按太平军方式对他们加以组织和进行教育, 
誓死要继续进行斗争。赖文光和捻军的结盟使太平军的这支残部一直延续到 
1868年。不过作为一个政体和宗教团体,这个运动在1864年就被有效地扑 
灭了。应当认为,胜利者一心一意搞横暴行为,它不仅毁灭了太平军的军政 
机构,而且使太平军的传统本身也实际上在剑与火中烟消云散了。 
     当考察太平军失败的原因时,我们立刻会遇到的困难是,不能完全用纯 
军事方面的理由来解释。叛乱在最后三年出现火力方面的差距,但仅归因于 
这个因素,还不是令人满意。太平军不乏新式武器。众所周知,李秀成到1862 
年已经通过西方商人和投机家弄到了几千支步枪。然而太平军在战略上的败 
局却早在1861年随着西征最后失败就已命定地形成,这时甚至李鸿章的淮军 
尚未建成。同样,也不能把外国军事力量的介入看成是决定性的因素。其中 
领导集团的分裂比这些原因都重要:洪秀全在政治上的无能意味着,一元化 
的集权只能通过他的亲信之间的竞争才会出现。不过即使根据太平天国内部 
虚弱这一说法仍不能充分解释,何以清王朝的保守派人士在如此可怕的挑战 
面前而仍能重新控制国内局势。答案只有通过我们重新估价太平军运动的内 
部特点以及它与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为此目的,我们将太平军 
与捻军这支大约同时在北方和中部各省活动的叛乱队伍作一番比较,可能不 
无益处。 

… Page 205…

                          捻军的组织特点:一个比较 

       捻军在1853年以前的历史不大为人所知。然而至少有一点是清楚的,它 
  是由白莲教叛乱的残余人员发起的,但严格地说又不是裔出白莲教派的一个 
  组织。捻军运动的中心地带是淮北地区,即淮河以北的安徽、河南、江苏的 
  交界地区。这是一个饱受旱涝之苦的旱地耕作区,在白莲教起事时,这里的 
  穷人为饥饿所迫大批加入了清朝仓促组成的勇营。当这些人最后被遣散回乡 
  时,他们既不指望可以找到农业生计,又不甘心听任命运摆布。他们便与那 
  些幸存的反叛者为伍,在当地干起了盗匪营生。① 
       这个构成早期捻军运动的基础的社会变化过程,今天仍然是关于十九世 
  纪历史的研究中空白最多的一个领域。现有资料表 明,至少有这样两个过程 
  应当加以考虑:(1)“捻”这个词在意义上的变化,即它如何从一个表示土 
  匪组织俗称的普通名词,变成了一个表示认识其集团身分的特殊组织的专用 
  名词。(2)流窜于交界地区的非法之徒为把他们的影响逐渐扩大到淮北平原 
  的定居社会所采取的步骤。 
        当时任御史的陶澍在他的一份重要奏折中揭示了捻军运动在1814年— 
  —即白莲教叛乱被镇压下去之后十年——所表现的形式。白莲教的那些四处 
  星散的余众在河南和安徽交界的统治薄弱地区结成了有组织的帮伙。他们利 
  用地方官员的怠惰和玩忽职守,得以自由无阻地跨省越界,躲避追捕。这帮 
  全副武装的盗匪以劫掠、勒索和贩运私盐为生,其行踪所至已远远超出了定 
  居社会的范围。这种结帮的成员名称各异,或称“剑客”,或称“红胡子” 
   (这或许因面部涂抹伪装颜色而得名,或许来自剧目中粗暴强横人物的传统 
                                                                                 ① 
  化装)。一个几十人或上百人的帮伙通常被称作“捻子”或“捻”。 
       不过,上述地区这些非法之徒的性质正在迅速演变。到 1814年这一演变 
  过程已经开始,即捻子不再是那些走投无路、一无所有的人们—种单纯的组 
  合,它已经变成定居社会中有钱有势人家的工具。捻子有许多同当地社会紧 
  密联系的方式。头目们在集镇开设赌场,把无业游民和亡命之徒集合在周围。 
  捻子给村社造成的恐怖致使许多家庭以向其头目宣誓效忠的方式来寻求保 
                                                                     ② 
  护。一个旁观者写道:“族有捻,族幸;家有捻,家安。”到了十九世纪二 
  十年代,捻子的下层社会已牢固地植根于当地的宗族制度之中,同时又靠宗 
                                                            ① 
  族中有财势的族长们向下延续并向外传布 扩散。 私盐贩子们也有一种倾 
  向,想寻求安全的寄身之所。因为私盐贩子的头头们不免常被官方追捕者和 
  敌对者带来的致命危险所困扰,他们便在村落中定居下来,四周筑以土墙, 
  全副武装,谨防任何不速之客来犯。② 
       很清楚,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分散的捻子业已与淮北地区许多村社的经 
  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可能整个整个村落都要以劫掠为生。一个捻子头 
  目带领村民四出抢劫,然后满载财物归来,掠夺物的一半归首领所有,下余 

① 方玉澜:《星烈日记汇要》,见范文澜编:《捻军》,第一册第309—314 页;江地:《初期捻军史论丛》, 

第1—38 页;邓嗣禹:《捻军及其游击战》,第46—76 页。 
① 陶澍:《条陈缉捕皖豫等省红胡匪徒摺子》,载聂崇歧:《捻军资料别集》,第5 — 9 页。 
② 方玉澜:《星烈日记汇要》,第310 页。 
① 《大清宣宗实录》,卷41 第7 页。 
② 包世臣: 《淮盐三策》,载《皇朝经世文编》,卷49 第4 页。 

… Page 206…

  的一半则由追随者去平分。这样“捻”就有了两个含义:一是指全副武装的 
  盗匪,一是指以村社为基地的半武装团体。因而它们与南方下层社会中的 
   “堂”和“股”颇相类似。地方上“捻”的头领与广西三合会的“米饭主” 
  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地方上有财势的人物,都通过提供另一种 
  经济地位和新的社团结合形式,把那些靠正当职业无以为生的人聚集到自己 
  周围。 
       一个令人费解的重要问题始终存在,即捻子是否能够在总的方面被看成 
  白莲教的一个分支。通常靠援引陶澍一类官员的叙述来证明捻是白莲教的分 
                                                                       ③ 
  支;陶澍认为“红胡子”就是先前“漏网”的白莲教叛乱者。不过一直搞不 
  清楚的是,白莲军的士兵中有多少人实际是白莲教教徒。白莲教在三省边界 
  地区的定居集团和本地非法暴徒中曾广泛招募教徒,因此大致上可以说,这 
  样招来的许多人与白莲教教义及其组织仅保持一种松散的联系。如果确系如 
  此,那么白莲军的残余必定相当庞杂。如果再加上捻子还包括原来反白莲教 
  的兵勇的资料时,那就很容易看出,白莲教派自身对早年的捻子必然只起过 
  有限的作用。这一推测有1822年的一项记载可为佐证:它说在豫皖地区的 
                                                                           ① 
  朱凤阁叛乱中,官员们能够清楚地把白莲教徒与捻匪区分开来。在1853年 
  以前的时期,白莲教特有的调和各派教义的宗教和它的启示性的政治路线似 
  乎是捻军所完全不具备的。鉴于捻军运动的人社会出身大不相同,我们有充 
  分根据假定捻子和白莲教教徒之间有些交叉情况;但是严格说来,把捻子称 
  作白莲教教徒则是错误的。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实际上只存在个别小股的 
  相当松散的结合,通常称之为“捻”,他们的头子的世界观是世俗的,他们 
  对共同的出身和共同的命运的认识,如果说有的话,也只是很模糊的。 
       捻子中联合的最初迹象以及最初萌发共同的政治觉悟是在五十年代初期 
  的危急年代中出现的。并且就在这时或稍前不久,它们才有了“捻”这一人 
  所共知的专用名称。1851年开始了黄河改道这一悲剧性过程,它从山东半岛 
  南端改到北端,还有殃及淮北广大地区的一连串水灾。虽然直到1855年8 
  月才发生大决堤使河水向东北横溢,但从1851年起饥馑和破产已年年出现。 
  那些年经济上的绝望加剧了村社之间世仇械斗的地方性隐患,这个情况对我 
  们了解捻军运动的性质是相当重要的。象南方的三合会那样,捻子也带头在 
  村寨设防以反对邻近的村落,使自己也能在当时社会生态学中找到安身立命 
  之处。他们作为地方防御领导者所起的作用在1853年初变得更重要了,因为 
  太平军这时正进抵长江流域,促使了安徽农村军事化的普遍实现。另外,促 
  使军事化过程的是淮北村寨拥有许多非法火器,这使地方官员一直皱眉不 
       ② 
  已。现在政府出于防御太平军的需要,对这一军事化行动加以鼓励,从而刚 
  好扩大了捻子的社会基础,因为需要捻股首领们负责几十个村寨的防务。捻 
  的村社组织很难同正统的“团”区分开来,因而这两种组织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