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04-山水文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霞点燃殷红的希望。在梦与醒之间,潜含一丝淡淡的忧郁。    
    她歌唱属于自己的那片浪漫的星空。    
    陈敬容︵1917…1989︶女四川乐山人著有诗集︽交响集︾︽盈盈集︾︽老去的是时间︾散文集︽远帆集︾︽星雨集︾译著︽巴黎圣母院︾︽绞刑架下的报告︾等    
    ︽星雨集︾见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十年散文诗选︾    
    


全文连载完 谢谢关注老学闲笔贵清素

    汪曾祺的    
                  《杜甫草堂·三苏祠·升庵祠》    
    汪曾祺先生写散文的主张,是“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必的。且看《杜甫草堂·三苏祠·升庵祠》一篇。    
    对人文古迹的写法,寻常的是要花一大篇摹格局,叙生平,缺少剪裁,若再加上滥施的感情,则难免冗漫、宽泛,如一本呆僵的行事账簿。这篇游记却写得相当省净,不枝不蔓。若以杜甫、苏轼、杨升庵的名气论,可以大有生发,但不必让一篇随感式的游记来承当。太累!    
    一篇千字文,写了三处地方,以游踪连贯三个段落,但每一段落里,又不受屐痕的拘牵,最刻意处是观感,间发议论。作者运笔之力不在客观景物,而是以心情作为本位的。关于杜甫草堂,文字含讽,很像一章杂感小品。他说杜甫草堂“现在是一群相当高大轩敞、颇为阔气的建筑”。那么,草堂当初的形制哪里去了呢?诗圣风雨艰危的情形更无从想像。这就于不动声色的议论中提出一个怎样修复古迹的问题,且关乎历史修养和审美意识。连纪念馆陈列的时贤字画,也被作者看出毛病:“画多是大红大绿的大写意,字多剑拔弩张的将军体,与杜甫、与草堂都不谐调。”他主张在这里“陈列的字画最好有点唐朝风格。字宜选用唐人写经、褚遂良、薛稷、欧阳询、怀素诸人体”。作者能书能画,才能够看出门道,如果换门墙外面的人来这里转悠,恐怕写不出这一段,写出来,观点也不会接近。这一段虽是平实文字,却可以见出作者文化根底的作用。最妙的一句是他看到有人提着录音机边走边放邓丽君的流行歌曲,方意识到所谓草堂其实是一座供人游览的公园。“我仿佛看见杜甫躲在竹丛里苦笑。”这是调侃的笔墨,读者观文至此,怀古忆旧而不能,也要发出无可奈何的喟叹。    
    如若一味地叹下去,易流于孤傲,行文亦无波澜。写三苏祠,依景物之托,文字转为客观的记述。这里还引出一段掌故,便是苏东坡未能吃上家乡荔枝的怅憾。文中还专门提到眉山的东坡肘子,这都很对径路。苏东坡是个有名的馋人,好听一些的说法叫做美食家。作者对这位文豪的底细摸得很透,故来到这里,便有所联想。    
    桂湖升庵祠,作者只花了二百来个字,但显然带感情。他和明代的这位先贤在词曲谣谚上找到了一缕联络。然而作者并没有借此铺张,却转笔对桂湖作写意式的点染:一带高岗,三面平陆,岸植桂花。很客观,很平静,不事雕镂。最后以小诗收篇。文章似未完却已无文字可读;范围虽有一定,尚有余情可得。至于历史上的这三位大人物因何落脚于此,文章全无交代,实在也不关紧要。那方面的疑问,早被另外的书籍讲得极明白,找来一翻就清楚了。添在这里,反倒勉强。    
    这是一篇文化意味深邃的游记。文简约而底蕴精,写得很从容,很悠闲,是一位老人烟茶后的闲话,却又于冲淡中见沉郁,没有相当的学养是做不出的。汪先生说过:“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间发议论,也是夹叙夹议。我写不了像伏尔泰、叔本华那样闪烁着智慧的论著,也写不了蒙田那样渊博而优美的谈论人生哲理的长篇散文。我也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像老年人写情书一样,自己有点不好意思。”汪先生的文章有功夫,耐读,重在浸着很浓的文化韵味,且将浮词汰尽。    
    斯文清素,乃老学之闲笔耳!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著有短篇小说集︽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论著︽晚翠文谈︾等    
    ︽杜甫草堂·三苏祠·升庵祠︾见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蒲桥集︾    
    


全文连载完 谢谢关注附录(1)

    中国现代风景散文探美    
    风景散文自“五四”文学革命后,独开生面。或如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研究会和“别求新声于异邦”的创造社,或如“乐意戴着脚镣跳舞”的新月社和“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语丝社,都不乏对山水有情的骁将。对比古代记游之文,他们创作的风景散文,多乐观舒朗之情,少感时忧世之态,在中国旅游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诸家流派纷呈,彩丽竞繁;纵览这一时期的旅游文苑,柔韧的新枝上已坠满鲜灵的果实。    
    风 致    
    现代文学史上的写景名篇,不同于揭示社会病态和反映人生困厄的济世散文,常常要在忧愤深广的文学气氛中感受着灵魂的沉重。这些久在学界、惯以谈文诵史为业的人物,精神一旦飘游于乡野、溪涧、松林、花篱、山寺、残碣、渔梁、古渡、曲桥、水浪、晓风、暮雨之间,疲倦的心灵可以在短暂的歇憩中得到造物的抚慰。奔泻在纸面上的文思的飞泉往往喧响着本真的生命之音。郑振铎素以“真率”、“质朴”为自己的文学主张,他写于二十年代初的《北平》;仿佛踱着一个南方人悠闲的脚步,用冷静的眼光来打量古城的表面,虽然并未漏过对劳工、车夫所居的“杂合院”和僻巷里铺着稻草或破报纸的寒洞以及道旁施粥厂饱浸凄怆情感的写照,但是更多的笔墨却花在对北平风物的客观记叙上面,文字表露的正是一种随兴观览的态度。他写走入天安门内,触目的是“黄色的迎春花正在盛开,一片的喧闹的春意。红刺梅也在含苞。晚开的花树,枝头也都有了绿色。在这灌木林子里,你也许可以徘徊个几个小时,在红刺梅盛开的时候,连你的脸色和衣彩也都会映上红色的笑影”。他写什刹海的荷花荡:“夏天,荷花盛开时,确很可观。倚在会贤堂的楼栏上,望着骤雨打在荷盖上,那喷人的荷香和刹刹的细碎的响声,在别处是闻不到,听不到的。”继而入对门的北海,“如果,在晴天,倚在漪澜堂前的白石栏杆上,静观着一泓平静不波的湖水,受着太阳光,闪闪的反射着金光出来,湖面上偶然泛着几只游艇,飞过几只鹭鸶;惊起一串的呷呷的野鸭,都足够使你留恋个若干时候”。记游中不失述怀的调子,对照他那篇叙写“五卅惨案”之实的《街血洗去后》,因面对题材的不同而显出相异的情貌。    
    笔墨同是落在都市的风光,朱自清写六朝金粉之地的南京,先表明所谈“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通篇读过,感到他也真似一位火气全消的长髯学翁,醉古不去。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皆化作潜于心底无法消解的怅憾。他得意于选一个微雨天或是月夜,上到玄武湖边的鸡鸣寺,“在朦胧里,才酝酿着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摹状明故宫的遗墟,同其情调:“在斜阳里看,只感到李太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二语的妙。午门还残存着,遥遥直对洪武门的城楼,有万千气象。”同样和金陵之地相关,写旧景的《南京》与忆故情的《背影》,一个是在稍近凭吊的孤赏中勾画前朝遗貌,一个是在晶莹的泪光里怀恋慈父的恩情。无论绘景还是记人,朱自清都能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准确传达出体物悟情的精微感受。同为文学研究会作家,冰心的《青龙桥站》、王统照的《卢沟晓月》、许地山的《上景山》、俞平伯的《西湖的六月十八夜》、鲁彦的《旅人的心》等,都创造出思与境、情与景相谐相合的艺术风概,可谓“游目赏心之致,前人抒写未曾”。    
    现代风景散文作家无法割断连向柳宗元、苏东坡那样的唐宋大家的精神纽带,却又并非完全与先儒的传统情志对接,在对创作主体和文本形态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使作品的格调与情味显示新异的风华。    
    


全文连载完 谢谢关注附录(2)

    辞 采    
    “诗人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给大自然景象添加生气”(别林斯基语),诗化的自然,是通过作家积蓄的文思和才藻创造的;具以质言,情致的完美表达,取决于驾驭词语功力的高下。现代山水游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成为一座兀耸的峻峰,是和那一代作家的学行、心智、识见、情怀尤其是深厚的用语修养分不开的。有资望以个性化语体自矜的,可以说到创造社的领军人物郭沫若。《女神》的狂飙突进式的浪漫气质在他的忆旅篇章中延续不息。文辞的俊逸,涉笔的清畅,到了自然的山水上面,恰好寄托他决无拘牵的意气。深寄乡情的《峨眉山下》,用在沙湾洲屿的一段文字,色彩相当鲜亮:“春夏虽然青翠,入了冬季便成为疏落的寒林。水色,除夏季洪水期呈出红色之外,是浓厚的天青。远近的滩声不断地唱和着。”作者着意提炼几个表明颜色的字眼,十分贴切地穿插配置,看去寻常的江中景色,信笔点染,就升华出诗画的美质,和陆放翁的《入蜀记》似乎也不难比较。身临异乡的江景,他依旧以抒情诗人的气性畅叙感怀,想像力和观察力相交聚,笔下又是一番画境:“漓水很清洁,水流很平缓,平稳地在两岸的山峰中纡回。有点微雨,更增加了情调。空气是凄冷冷的,远峰每半藏在烟霭之中,时有水鸟成群而游。整个的情景好像是在梦里。”作者仿佛闲坐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