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世界哲学 作者:李义天袁航-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多优惠待遇。自此,新罗采用中国式的帝王年号纪年,模仿唐朝的科举制,不断派出留学生到唐朝来留学……这些都促进了新罗儒学的发展。其中出现了薛聪、崔致远等有名的儒家学者。

  到了高丽王朝的时代,朝鲜地区对儒学的尊崇和前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不仅大量输入儒学经典、遣派留学生、建学校、兴科举,而且还仿中国之风,建文庙、塑金像,尊孔子为百王之师,还大力奖励和表彰朝鲜名儒。1021年,高丽王朝追封薛聪和崔致远分别为“弘儒侯”和“文昌侯”,称誉在朝鲜首创私学“九斋学堂”的崔冲为“海东孔子”,从而刺激了私学的发展。

  12世纪初,出使高丽的宋朝使者徐兢说:“高丽虽然地方不大,但是人也算是很多的,在各行各业中,大家普遍认为学儒学、做儒生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所以在这个国家,人们把不懂得儒家学说当作了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

  十三、十四世纪之交,朱子理学传至朝鲜,受到高丽君王与达官显贵们的重视。在他们看来,朱熹真正地把圣人之学发扬光大了,同时又把“禅佛之学”挤到了一边,所以朱熹的功劳是很大的,就像孔老夫子一样大。其实,他们看中朱子学,也是为了自己的一些现实目的———他们纷纷将朱子理学的伦理观念拿过来,是为了证明自己统治这个国家是合理的。

  再后来,朝鲜建立了李朝,专制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在文化上,李朝抑佛扬儒,批判佛教,主张王道政治,积极提倡程朱理学。到了十五、十六世纪之交,又有权近、郑汝昌、李滉等朱子学大家出现。他们将程朱理学奉为天下第一。这就进一步巩固了李朝统治天下的精神支柱和官方思想。

  /* 142 */

  第四部分

  “存人欲”的朱子学

  朝鲜高丽王朝的末年,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儒学学者,被尊称为“东方性理学宗祖”,他就是郑梦周。

  郑梦周生活的年代,正是高丽王朝走向衰败的时期。为了振作社会风气,他提倡儒家学说,反对佛教。

  他曾经说,儒学所讲的那些道理,其实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人人都有一定的欲求,人人都得吃饭喝水,这些生活中的道理是很平常,也是很自然的东西。即使像尧舜那种圣人之道,也无非是要求人们把生活中的这些事情做得好一些,而这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像佛教那些东西,却不是这个样子。佛教命令你不再理会亲人,禁止你有正常的生理需求,要你穿着草衣,吃着素食,自个儿打座,忘掉世界中一切东西。这哪里是日常生活告诉我们的道理呢?

  儒学是一门积极入世的学问。也许,郑梦周所提倡的东西,就是想让人们在那个令人失望的年代里,还能够保存着一份关注生活、直面生活的态度吧!在真实的生活中间,我们才有可能发现那些“性理”生动活泼的源泉。

  郑梦周是这么说的,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在生活中堪称一位刚毅的君子。他的忠义节烈,也是他被尊为东方理学宗祖的重要原因之一。

  后人对他的评论都是“道学”与“节义”并提。有人甚至说,在高丽朝的四位大儒(薛聪、崔致远、安珦、郑梦周)中,只有郑梦周是真正合格的。因为郑梦周不仅学问做得有儒家底蕴,而且他的为人也具有真正的儒家风范。

  在高丽朝末年,李氏家族大有取而代之的势头。有一天,一位和郑梦周交往多年的僧人劝郑梦周识时务、顺大势,归向李氏。既然人心已向李氏,自己又何必那么固执呢?对于郑梦周来说,他并非不知道高丽朝大势已去,但他却说:“我在高丽朝受人社稷之托,怎么能有二心呢!”

  又有一次,李朝太宗试探他,看他是不是有改变立场的可能。结果郑梦周以歌明志,他写道:

  此身死了死了,一百番更死了。

  白骨为尘土,魂魄有也无。

  向主一片丹心,宁有改理也欤!

  郑梦周平日讲求程朱理学,把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放在第一位,在实践中也是以履行忠孝为人道之根本。这样一来,他才在关键时刻能够从容不迫。

  这么倔强的知识分子,取代高丽王朝的李氏贵族对之当然不欣赏。终于,在1392年,李氏贵族派出刺客,在京城善竹桥刺杀了这位有着极高声望的儒学大师。

  人虽然杀了,但是当李氏一登上宝座之后,他们又开始提倡郑梦周的忠烈和他的伦理学说。因为郑梦周的学说和人格,又变得有利于巩固李朝的政权。

  郑梦周的这种性理之学和忠烈节义的传统,能够继续获得它的生命力,政治原因是一方面,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能够一直得到朝鲜人民的敬仰和认同。朝鲜民族是一个十分顽强的民族,他们有自主独立的精神,这些气质都与他们的儒学传统是密切相关的。

  /* 143 */

  第四部分

  一场架,吵了一百年

  在朝鲜的哲学史上,曾经发生过一场著名的大辩论。前前后后将近100年的时间里,几代哲学家都在这场辩论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朝鲜的“四七论辩”。

  “四七论辩”是什么意思呢?“四”就是儒家所说的“四端”,也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是人性中好的东西:“七”就是儒家所说的“七情”,也就是一般的诸种情感,它们是世俗之人都具有的。

  “四端”也好,“七情”也好,都是儒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们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人性到底是怎么样的?人的善恶和人的本性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其实,关于这场大辩论,可以从一个名叫权近的朝鲜哲学家那里说起。

  权近生活在14世纪,也是朱子学的大家。他在自己的代表作《入学图说》中,对四端和七情曾经发表了这样的看法:“四端是人的本性的出发点,所以完全就是善的;但是七情呢,却是从人的心里流出来的,所以有的善、有的恶。”权近认为,人的四端来自于“理”(宇宙的本质、规律),而人的七情来自于“气”(构成世界的物质性的基本材料)。如果七情能够合乎人性的法则,那当然就是非常好的,符合人的道德本性的。但是情感表现出来后,如果并不合乎道德本性,那当然就是不好的。

  权近的论述还只是个“引子”,真正掀起这场辩论的人,还得要数朝鲜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李退溪(1501—1570年)。

  李退溪根据《朱子语类》,认为“四端”是通过“理”派生出来的,而“七情”是由“气”派生出来的。但是这个观点却遭到了他的一个学生的质疑。这个学生名叫奇大升。于是,他们师徒二人就以书信的方式相互展开辩论。

  奇大升对他的老师说,人的四端和人的七情,都是理和气共同作用的结构;理和气是不会分离的,所以“四端”和“七情”也没有那么绝对的区别,没有必要非得说什么属于“理”,什么属于“气”,它们都是人的各种性情罢了。

  但是李退溪却不同意,他回信说:四端和七情虽然都要经过“理”和“气”的相互作用,但毕竟是两个东西,还是有所侧重的:像仁、义、礼、智这些东西,都是人的道德品性,它们体现了宇宙的正道,必然要以“理”为主,“气”为辅;而“七情”,是人的一般情感,尚且谈不上是否符合“天理”,所以当然可以以“气”为主,“理”为辅。

  除了这师徒二人进行争论以外,还有许多儒家学者参与了这场大辩论。比如说有一个叫李珥(1536—1584年)的人,他比李退溪要小30多岁,就比较同意奇大升的观点。他不仅反对李退溪把“四端”和“七情”分开,而且反对他对“理”的偏爱。李珥说,“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气”是物质性的东西,人所有的性情都是从“气”里面生出来的,其中甚至也包括了“四端”之类的道德品性。

  后来,李珥的学生———宋时烈(1607—1689年)也针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不过他基本上还是同意他的老师的见解。宋时烈固执地认为,朱熹的思想是不会错的,要是有错也是后人给弄错了。于是,宋时烈的思想非常迎合朝廷的口味,最终成了李朝后期的正统思想。这样一来,从16世纪到17世纪,朝鲜哲学史上的“四七论辩”才终于告一段落。

  /* 144 */

  第四部分

  “实学”的勃兴

  当我们知道“四七论辩”是怎么回事以后,肯定会觉得,这些朱子学的学者谈论的东西,似乎和实际生活不太相干。可以说,他们是在“空谈性理”。

  脱离了生活的哲学,注定要被生活所抛弃。

  其实,在17世纪的朝鲜,封建社会已经进入了它的衰落期。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的20—30年代,日本人的侵略、女真人的侵略,使得李朝元气大伤,封建的中央政权就没有以前厉害了。另一方面,朝鲜的商品经济、对外贸易发展越来越快,所以弄得封建的自然经济也越来越萎靡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朝鲜半岛上反对朱子学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大。

  这个时候,“实学”开始在思想开明的士大夫中兴起了。所谓“实学”,就是倡导自然科学技术,认为思想学术应该对社会起到积极的实际作用的一派儒家学说。实学家们希望能够通过认识朝鲜民族的历史传统,来改革当时的社会。实学家们强调事实经验,更强调实用价值。虽然他们也谈论一些比较抽象的哲学问题,但是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讲究实际的。他们想借“实学”来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

  在这群实学家里面,有许多都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比如像柳馨远,他就能够通晓天文、地理、数学、音乐、医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