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博弈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的策略结果。他的空城计是降低司马懿进攻的可能收益,使得司马懿认为,后退比进攻要好。 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博弈参与者不是使自己的支付或效用最大,而是使自己的〃期望支付或效用〃最大。比如:如果让你在〃有50%的可能获得l00元〃与在〃有10%的可能获得200元〃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你当然选前者,因为前者的〃期望所得〃为:50%×100元=50元,而后者为:10%×200元=20元。理性的人是选择前者的。 在〃空城计〃博弈中,孔明了解双方的局势,制造空城假象的目的就是让司马懿感到进攻有较大的失败的可能。如果我们用概率论的术语来说,诸葛亮的做法是加大司马懿对进攻失败的主观概率。此时,在司马懿看来,进攻失败的可能性较大,而退兵的期望效用大于进攻的期望效用,即:司马懿认为进攻的期望效用低于退兵的效用。诸葛亮惟有通过这个办法,才能让司马懿退兵。 司马懿想,诸葛亮一生谨慎,不做险事,只有设定埋伏才可能如此镇定自若,焚香操琴。此时,司马懿觉得〃退〃比〃进攻〃更合理,或者说期望效用更大。于是后军变前军,前军变后军,后退而去。结果是诸葛亮得以逃脱。 司马懿对局势的判断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对诸葛亮的判断是基于以前的认识,这就是归纳法。归纳法是人们认识和总结客观事物规律的一种方法。 严格来说,归纳法不很科学,例如,过去人们通过观察,得出〃所有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这个结论,可是后来发现了鸭嘴兽,这个理论就破产了。所以一位哲人曾说:我们并不知道明天太阳还会不会升起。司马懿因为孔明〃生平谨慎〃,就料定他〃不肯弄险〃,也是一例。 但是同样不可否认,归纳法很有效,我们的所有生活经验,其实都是〃归纳法〃,经验当然不可能代替知识,但是没有经验帮忙,我们是很难活得下去的。 司马懿错失了活捉孔明的机会,固然是个遗憾,但并不是致命错误。作为优势一方,他知道自己可以通过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拖垮对方,而后来他也正是这么做的。相反,如果他真的在局面不明的情况下冒险,中了对方的埋伏,这才是真正的致命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说,退兵不但不是错误,反而可能是司马懿的〃优势策略〃。 启示1:有一次,主人派伊索进城。半路上,他遇见一位法官。法官严厉地盘问他:〃你要去哪儿?〃〃不知道。〃伊索回答说。法官起了疑心,派人把伊索关进了监狱,严加审问。〃法官先生,要知道,我讲的全是实话。〃伊索说,〃我确实不知道会进监狱。〃 启示2:博弈论还有一个译名就是〃对策论〃,我们也可以说是〃计论〃。用计算敌,不仅要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策,而且要算准对方用什么计策,这不就是博弈吗? 启示3:归纳法是一种推理方法,即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跟〃演绎〃相对)。简单说来,归纳法就是通过个别了解一般。例如,在人们发现天体运行规律之前,是通过〃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这个现象,知道〃太阳不会从西边出来〃这个道理的。 掌握信息,破解难局 我们已经说过,〃空城计〃只是虚构的故事,不太可能在现实里发生。你可能会想:如果换了我,尽管可能没有司马懿那么聪明,可还是能够活捉孔明。 我们可以设想,其实司马懿完全可以派出一个小分队搞火力侦察,探明虚实再作决断。这样即使孔明真的设下了埋伏,他的损失也不大;如果没有埋伏,就可以进攻活捉孔明。姑且把中计的概率看成1/2,在一个对等赌局中,所得大于所失,这个风险是值得冒的。 成语〃黔驴技穷〃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老虎没见过驴这个〃庞然大物〃(其实毛驴并不比老虎大多少),换句话说,就是不知道对抗下的〃支付〃,开始有点怕这个家伙。可是长期共处,又不得不明确双方的地位,于是就进行试探,每次进一小步,直到摸到对方底牌〃技止此耳〃,老虎就吃掉了毛驴。这就是一个逐渐掌握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判断的过程。 《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大意是说:用兵打仗,离不开运用诡计。要让对方错误估计我方的实力,错误判断局势。用利益诱惑敌人,用扰乱削弱敌人;敌人有实力,我方要作好准备;敌人过于强大,我要避免作战;在作战中要使其激怒,使其骄傲,使其疲惫,使其分裂,这些都能削弱对方的判断力和战斗力。这样,我方的行动才能出乎对方意料,打击对方的薄弱之处。 显然,要实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目的,一方面要掌握对方的真实信息,同时要防止对方掌握我方的真实信息。 启示:美军攻陷巴格达就是采用了这一战术。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已经溃不成军,无法组织有效防御,可以说也是一个不得已的〃空城计〃。美军也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文章,于是就连续派出坦克分队试探进攻,几次以后,发现对方确实无力抵抗,于是将巴格达一举占领。 〃虚张声势〃 在桥牌中,〃叫约〃是实力的体现,你有多大的牌,就可以叫多大的约。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你的叫牌会给对手提供你这手牌的情报,比如你叫梅花三,对方就知道你的梅花很多,至少是个七张套,而且其中有大牌点。其反面的意思就是:你其他的牌可能不怎么样。如果他的牌也不错,就可能叫更高的约,占据主动打击你的弱点。由此可见,打牌其实从叫牌就开始了。双方都要通过叫牌争取定约,同时要尽可能地迷惑对手,使之错误判断。 我们已经知道,〃博弈论〃是由著名数学家诺曼创立的,而这个理论正是由一个典型的关于信息的游戏开始:那就是一个玩家在面对无懈可击的玩牌对手之时,是否要夸大其辞,并且次数又该多频繁。 诺曼的发现非常令人感到意外,他认为即使对手明知道你喜欢这样,有时候你还是应该这样。他研究了各类的牌戏战术,发现〃虚张〃的频率一到某个程度,胜数最多,打老实牌和〃虚张〃次数太多的胜数机会较少。另外他也发现,玩牌虚张的频率在某种标准可以赢钱,低于或高于某个标准,输钱的成分就比较大。 这不难理解,一个人如果适当地〃吹牛〃,别人就会信以为真,如果他玩得过了火,人们就会识破,而且,一旦获得了〃吹牛者〃的名声,那么他就成了那个大叫〃狼来了〃的孩子,再说什么也没用了。那么什么是〃适度〃呢?自然是不能过分夸张,如果一个小个子非要给人留下〃斗士〃的印象,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 虚张声势归根结底就是要藏好自己的底牌,并因此获得利益。这有两种情况:一是还有一定实力,通过迷惑对手,使之出现破绽,一击致命;二是没有什么实力,只靠大张旗鼓换取对方让步。总之,你要知道自己的目标,一切策略都是为此服务的。 还要注意:〃虚张〃也是双刃剑,弄得不好反会弄巧成拙。比如出虚张迷惑对手,却使同伴被误导。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吹牛使诈,是为了获得人们的拥戴,可是做过了头,反会使人反感,无端树敌。所以古人说:诈巧不如拙诚。这类手段不得不用,但是也不可常用。 关于信息博弈的故事会 一个古董商发现一个人用珍贵的茶碟做猫食碗,于是假装对这只猫十分喜爱,要从主人手里买下。猫主人不卖,为此古董商出了大价钱。成交之后,古董商装做不在意地说:〃这个碟子它已经用惯了,就一块送给我吧。〃猫主人不干了:〃你知道用这个碟子,我已经卖出多少只猫了?〃 这就是一个〃信息博弈〃的例子。古董商掌握〃碟子是古董〃这个信息,他认为猫主人不知道,这种〃信息不对称〃对他有利;可他万万没想到,猫主人不但知道,而且利用了他〃认为对方不知道〃的错误大赚了一笔。这才是真正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劣势,几乎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困境。谁都不是全知全觉,那么怎么办? 首先,为了避免这样的困境,我们应该在行动之前,尽可能掌握有关信息。人类的知识、经验等,都是这样的〃信息库〃。当然,我们并不一定知道未来将会面对什么问题,但是你掌握的信息越多,正确决策的可能就越大。 再来看一个故事:有一个卖草帽的人,有一天,他叫卖归来,到路边的一棵大树旁打起瞌睡。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身边的帽子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有很多猴子,而且每一个猴子的头上都有顶草帽。他想到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于是就把自己头上的帽子拿下来,扔到地上;猴子也学着他,将帽子纷纷扔到地上。于是卖帽子的人捡起地上的帽子,回家去了。后来,他将此事告诉了他儿子和孙子。很多年之后,他的孙子继承了卖帽子的家业。有一天,他也在大树旁睡着了,而帽子也同样被猴子拿走了。孙子想到爷爷告诉自己的办法,他拿下帽子扔到地上。可是猴子非但没照着做,还把他扔下的帽子也捡走了,临走时还说:我爷爷早告诉我了,你这个老骗子会玩什么把戏。 有些信息可以在决策之前掌握,还有一些信息出现在决策的过程中,这就需要某些特殊素质了,比较聪明、敏锐的人可能在这个环节占据先机。 一个商人贴出告示,要招一个伙计。来了两个应征者,他们同样勤快,商人决定不下要哪一个,他希望店里的伙计要精明一些,于是就想了一个主意。 他把两人叫到里面,取出五顶帽子,两顶红的,三顶黑的,他要求他们蒙上眼睛后,三个人各取了一顶帽子戴上,他告诉他们:摘下眼罩后,谁先说出自己帽子的颜色,他就留下谁。 眼罩摘下,这两个人发现商人戴着一顶红帽子,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其中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