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博弈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取决于它是否安全,有多大可能性会遭到打劫。
  人们在对功利和机遇两个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以决定是否进行冒险及如何冒险时,表现出某些特点。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个例子。
  现在有一组选择。你宁愿:
  1。肯定得到0。10元,还是有1/10的机会得到1元?
  2。肯定得到1元,还是有1/10的机会得到10元?
  3。肯定得到10元,还是有1/10的机会得到100元?
  4。肯定得到100元,还是有1/10的机会得到1 000元?
  5。肯定得到1 000元,还是有1/10的机会得到10 000元?
  6、肯定得到1 000 000元,还是有1/10的机会得到10 000 000元?
  首先,对于这一组选择的两种可能,人们是不无偏好的。对于选择1,你一般认为是值得冒险的,即宁愿只有十分之一的机会去得1元,而不愿就此拿上0。10元罢手。同样,你也会对10元冒险,而不愿就此只拿到l元。你大概也会对100元冒险,而不愿稳当地拿到10元。看样子,你一直都倾向于冒险,表现出对大额金钱的偏好。
  然而,当选择进行到一定时候,你的喜好模式肯定会颠倒,不会再对大额金钱去冒险,而宁愿稳当地得到虽相对较小可也仍然不算少的一笔钱。除非你对冒险的刺激赋予极高的功利,否则你是不会不愿意稳妥地拿到100万元,而甘愿去冒只有1/10的可能拿1000万元的风险的。
  在选择时,人们对较小的数额似乎觉得冒险的意义或者随机取胜的可能性较大,于是甘愿冒险。但随着数额(即功利价值)的增大,人们对冒险变得越来越谨慎,似乎侥幸取胜的可能性变小了。其实,在这一系列选择中,冒险取胜的可能性是一样的,都是1/10。只是由于功利变大,其对人的重要性也增大,从而产生对机遇判断的错觉。
  每一个人转变其选择的偏好模式即从冒险改为稳妥地获取有把握的东西的转折点是不同的。这依赖于人现有的财富和经济价值观。越是富有的人,越是敢于冒险下大赌注,因为无论是小输还是小赢,对他来说都没有什么意义。然而,对于街头的乞丐,对于极端贫困的人来说,他可能甚至宁愿选择有把握拿到的0。10分,而未必会为把握不大的1元而冒险。因此,一个特定对象的价值既与其功利、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有关,也还与评价者本人的特点、与他的经济状况和价值观有关。通过了解一个人在上述六项选择中的哪一个转换其偏好模式,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他的经济状况和价值态度。
  这样,我们在进行决策时,就应当在功利、机遇、个人条件三个方面上展开我们的思考,若有遗漏或不慎,就难免作出错误的决策。
  当你要冒险时,务必〃三思而后行〃。
  启示:有冒险而成功的将领,没有无备而胜利的军队。在不曾达到目的以前,尽可能保存好每一个铜板,尽可能不被眼前的事物牵绊,这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因为前面的路说不定很长。
  理性假设有用吗
  如果经济学建立在一个不可靠的理性假设上,那么它还有什么用呢?的确,不能说理性假设很完美,否则,经济学家们就可以跑到股市上大赚一把,而不会在几乎所有问题上都争论不休了。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理性假设还是很有用,尽管有各种非理性行为存在,但是总体而言,人们还是懂得权衡利弊,并作出于己有利的选择。前面的例子之所以〃不合情理〃,是因为经济学家或博弈论专家为了说明道理,将理性〃极端化〃了。它们更像〃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之类的寓言,内容虽然荒诞,但内涵合理。 其实,我们不必把理性看得太理想化或者高深莫测,生活中有大量理性选择的例子。如普通百姓常说的〃胳膊拧不过大腿〃、〃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吃亏是福〃等等,都是理性的表现,也正是前面那些例子中想要说明的道理。
  其实,人类的非理性并不集中体现在利益分配上,而是体现在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上。但这并非理性的困境,而是由于知识的缺乏导致的〃非理性困境〃。
  举个例子:〃计划生育〃在中国已经实行了20多年,但是〃一对夫妻一个孩〃只是在城市得到了比较严格的贯彻,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多家庭会生育几个小孩,至少在有一个男孩之前,人们不愿停止生育。这倒未必是农民兄弟观念落后的表现,而是家庭农业生产确实需要男丁。现在请考虑这个问题:假如每个家庭都要生一个男孩才肯停止生育,会不会导致人口比例失调?
  答案是不会。很简单,每个家庭生育头胎的机率,男女比例是1∶1;生育第二胎的比例仍然是1∶1;第三胎还是一样,在每一轮生育中,女孩的数目总是趋向于与男孩的数目相等,因此男孩与女孩的比例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既然在任何一轮的生育中,男孩对女孩的比例都是1∶1,那么当你把各轮生育的结果全部加起来以后,比例始终保持着1∶1。只要排除流产女婴的人为因素,男女比例就不会失调。
  所以说,与其为人类理性的局限担忧(当然,这些局限确实存在,后面我们还要讨论),还不如通过不断发现和掌握新知,使我们摆脱非理性的困扰,决定我们的对策和选择。
第14章 阿罗〃不可能〃定理
简单地说,政治就是人的组织艺术。完美的政治是可能的吗?阿罗〃不可能〃定理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你可能对此感到失望,但是,宁可知道不存在答案的问题,也决不要假装不存在任何问题。
  阿罗〃不可能〃定理
  我们有时会陷入因选择太多而无所适从的局面,在前面的〃约会游戏〃中,我们的规则是不允许把约会对象一个个比较,其实,即使允许这样做,也未必能找到〃最理想〃的一个。比如,A、B和C都很不错,但是各有特点:A很风趣,B很成熟,C很浪漫,让你决定不下。能不能给这三种特点排坐次呢?你可能觉得风趣不如成熟可靠,可成熟没有浪漫有情调,而浪漫呢,又不如风趣那样让你开心!所以有句俏皮话说:一个女人需要三个丈夫!
  这还只是个人选择,如果要很多人在这些特点中作选择(比如你的父母、姨妈、兄弟姐妹都很关心你的终身大事,都来发表意见),那么想要得出一个大家满意的结论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当然,这件事还是可以由你做主(毕竟是你自己的事嘛),可是如果换成全家商量要去三个地方旅游,或添置什么大件商品,又该如何决断呢?换成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又会怎样?
  对于社会的选择问题,斯坦福大学教授肯尼思·阿罗由这一类难题中,得出了著名的〃不可能〃定理。阿罗认为,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体系,若要将人们对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选择作出一项集体抉择,不存在任何加总社会个体成员偏好的方法。
  所谓加总社会偏好,即找到一个社会偏好函数,它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最基本的要求:(1)传递性,(2)全体一致性,(3)不相关选择的相互独立性,(4)非独裁性。传递性的要求是,假如人们在A和B之间选择A,在B和C之间选择B,那么人们在A和C之间必然选择A。全体一致性的要求是,假如在A和B之间一致倾向于A,那么,人们就会选择A而非B。不相关选择之间的相互独立性的要求是,人们在A和B之间作的选择并不取决于是不是存在另外一个选项C。非独裁性的要求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每次都得逞,因而不存在独裁的力量。
  启示:有人问英国经济学家悉尼·韦布的妻子比阿特里,为什么对一些当代重大问题,韦布家的观点是如此的一致?这位跟丈夫合作写了许多有深远影响著作的妻子解释说,在结婚时我们就商量好了,在重大问题上要意见一致,〃悉尼决定我们怎样投票,我则确定什么是重大问题。〃
  民主是一种妄想或自相矛盾
  自从1951年肯尼思·阿罗令人信服地论证出了这个结论,即任何可以想得出的民主选举制度可能产生出不民主结果,这一论证使数学家和经济学家感到震惊。阿罗这种令人不安的对策论论证立即在全世界学术界中引起了评论。
  1952年,后来在经济科学方面获诺贝尔奖的保罗·萨缪尔森这样写道:〃这证明了探索完全民主的历史记录下的伟大思想也是探索一种妄想、一种逻辑上的自相矛盾。现在全世界的学者们数学的,政治的,哲学的和经济学的都在试图进行挽救,都试图挽救阿罗的毁灭性发现中能够挽救出的东西,对数学政治来说,这一发现就是1931年库尔特·哥德尔的数学逻辑的不可能证明一致性定理。〃
  阿罗的论证,称之为不可能性定理(因为它证明了完全民主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该论证帮助他于197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对策论中最早的和最惊人的成果之一,也就是阿罗的〃毁灭性发现〃所产生的影响使人们至今还能感觉到。
  在民主投票中所固有的不民主悖论可以用一实例进行很好的解释。
  假定有三个候选人甲、乙、丙,民意测验表明:选民中有2/3愿意选甲而不选乙,2/3愿意选乙而不选丙,那么是否意味着,喜欢甲的选民一定超过喜欢丙的?
  未必!如果选民的态度有三种,分别是:甲、乙、丙;乙、丙、甲;丙、甲、乙,持三种态度的人各占总数1/3,那么就会出现一个怪圈:2/3人喜欢甲超过乙,2/3人喜欢乙超过丙;2/3人喜欢丙超过甲!
  这个例子反映的道理是深刻的,如果是社会对几个方案进行表决,如国家选举总统、某个城市让市民决定先修建哪个公共事业工程,等等,社会投票很可能得出矛盾的结果。
  既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公平
  阿罗定理指的是,社会没有一种〃客观的〃反映群体的社会偏好的方法。如果某种偏好得以反映出来,如小布什而不是戈尔当选美国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