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抽象的主体客体化的途径。毕淑敏继承光大这一审美的传统,使比喻
与意象成为她散文中最为耀眼的星群。
比喻来源于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联想,带给读者审美的愉悦。她说
“我很重要”,对于父母,“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
在风中蛛丝般无法附丽地飘荡”。她说“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就是齐斩
斩折断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长久地自鸣”。这样的比喻营造的是一
种氛围,使读者的心为之沉重。
鲜活的比喻常使人们在审美的愉悦中感化、警醒。“我的独出心裁
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
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们用金线拴起。”“拒绝是
一条单航道,你开启了闸门,江河就奔腾而下,无法回头。”“不拒绝,
那本该被拒绝的事物,就像菜花状的癌肿,蓬蓬勃勃地生长着,浸润着,
侵袭着我们的生命,一天比一天更加难以救治。”“丧失情谊的礼物,
是一枝裹了面粉油炸过的鲜花,所有的花瓣都在,颜色和香气已飘然远
去。”还有更简洁的,“友谊如鞭”!
悬念
有人说,毕淑敏的小说像是散文,而散文像是小说,笔者也有同感。
比如读她的《翻浆》,完全像是她的真实的回忆,当时曾经赞叹,看人
家的回忆,写得多抓人,像是小说似的。后来一和毕淑敏说,她说本来
就是小说;而你若读她的散文,又时常觉得像是小说,人物对话,自然
是她最为拿手的写法,情节也时常曲折动人,像《大雁落脚的地方》,
不说它的引人入胜的结构,也不说“我”认识出生的地方这一带有神秘
色彩的描述,就是它的悬念,也足以使你必欲穷之而后已。其中的悬念
非只一种,出生地的能否找到,是一个悬念,看似已无找到的可能,却
又柳暗花明;“巴岩岱”的意思是又一悬念,作者在考察中,未必真的
长时间得不到答案,但作者却一直到结尾处才揭出谜底,点醒题目,从
而使读者在多重的悬念中跟随作者前行。当然,散文毕竟是散文,不是
侦探小说,所有的这些手法的运用,都是服从情感的需要,服从她对于
生命的承诺。这是她散文里最最宝贵的地方。
问过许多朋友,有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有二十几岁的大学生,三四
十岁的工人和大学老师,直至五六十岁的老人,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毕
淑敏吗?喜欢!喜欢什么?她的大气、她的敏锐、她离我们很近、她的
文章很美。。每个人欣赏的角度都不一样,她在读者中的人缘还真不
错。在当今,一个作家能得到这样的关注,不易!
(本文与周季平合作)
漂泊的自由作家群
余华的《活着》最近在意大利获奖,他刚刚从意大利回国。记者原
本想写一篇他的个人专访,采访刚开头,问他现在在哪儿供职,他说没
有单位,写作就是自己的公司。这一下子引起了记者浓厚的兴趣,于是,
采访的航船随机转航,要对中国文坛的漂泊者进行一次探险考察。
中国的职业作家,据《唐宋词流变》所论,大致肇始于南宋词人姜
夔。姜夔之前,文人大多亦官亦文,或是亦隐亦文,总之,不以文章为
生计。有宋以来,随着近代市井文化的兴起,开始出现了姜白石这样的
以作词为生的生活方式,始开职业作家之先河。白石一生未仕,也没有
考取进士,他因词而得妻,因妻而得家,因家而得友,一生漂泊,“文
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以后,关汉卿、罗贯中、洪升、曹
雪芹等都是以文鬻日。新中国成立后,作家体制与计划经济的模式相吻
合,形成专职作家的体制。其弊端是不言自明的。近些年来,随着体制
的转轨,如同市场经济对于计划经济的冲决一样,文坛也开始出现各种
各样的作家生存形态,出现各种各样的模式。他们上承姜夔、曹雪芹的
大纛,靠写作为生。
写作是否能够维持生计?生活无着是写作的动力,还是写作的障
碍?失去了专业作家的身份,是使他们身在生活之中,从而免去局外人
“体验生活”的尴尬,得以更深层次地洞察时代,写出更深层次的传世
之作,还是恰恰相反?他们漂泊的灵魂使我们为之一掬同情之泪,抑或
是二者皆有?
让我们还是先回到与余华的对话:
余华:世界还是很大的
我是1993 年辞职的,原先在嘉兴市文联工作,因为爱人在京,
我也就没有去找工作,惟一靠写作为生。
和王小波差不多。
不,与王小波不一样,他开专栏,可以称作自由撰稿人,我不
是,我更像是职业作家。区别于作协的专职作家,一般我们称他们
为专业作家。西方的大多数作家是职业作家,用写作来生活,就像
是在公司里工作一样。这样其实也很好,很自由,不需要面对更多
的关系,也不需要去单位开会,可以专心写作。
以写作为生,能维持生活吗?
我感觉还可以,要看作家如何面对这一现实。有些作家只想写
小说,其实,也可以触触影视;出书也只局限于大陆,其实,也可
以在台港出出繁体字本,可以翻译成多种文字。这样,一部15 万字
左右的作品,养活一个作家四、五年应该没什么问题。世界还是很
大的。
作为职业作家的创作心态,是不是更好?比如没有固定的工
资,会更有危机感,会更有创作的动力。
辞职前后,我没觉得有什么变化,心态是一样的。几百元的工
资不起太大的作用。主要还是社会的发展,给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比如影视等。对于一个优秀的作家来说,放在什么位置上,并不重
要,关键在于人的自身,就是要在写字台前不断地写。
能否披露一下你的稿费收入情况?比如这次意大利获奖。
意大利的奖金肯定比国内的多一些,但是税收也高。《活着》
是6 年前出版的,陆续出了几种文字的版本,至于收入情况,也没
有计算,总之,一本书出版后,会不断地有收入。
看来,余华作为职业作家,似乎找到了他写作人生的最佳方式,暂
且称之为余华模式。它是有别于专职作家与自由撰稿人的职业作家。
林白:对,我还有点公职
对同为著名作家林白的采访,则给记者留下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这次是想采访一下职业作家或者自由撰稿人的问题,听说你也
属于这一类的,不知是否愿意谈谈?
(略有迟疑,似是自言自语)谈谈,也没什么。谈吧。我和余
华的情况不太一样。我还有点公职。
那你这两年怎么生活?
主要靠稿费。这两年还行,因为去年出了文集4 卷,1994 年以
来,有《一个人的战争》等20 本,大约有200 万字左右,但主要是
重复出版的,每年新写的不过10 万字左右。以后哪年只要不出书,
生活就紧张。因为我只搞纯粹的文学创作,不触电,不搞电视剧、
电影,也极少在报刊发文章,而像去年出文集的情况,恐怕一生只
有一次。
那么,每年的稿费收入大致能有多少?
这要看我这一年能出几本书。稿费一般是版税制,稿费是印数
的10%,一般印一万册,定价一般在10 元左右,扣税、扣样书后,
每本仅有几千元。当然,也有几万元的时候。养活自己还可以,但
我的孩子在上小学,费用高。
以你的名气,找个单位应该不难吧!
不是这样的。我也托人问过许多单位,到处都人满为患,而且
有的单位不要女的。我的身体不太好,心脏不好,就在家歇着。
呀!这样的。哪会想到是这样!我可以帮你联络一家学院去讲
授当代文学。
那当然好。不过我只是1982 年武汉大学文学学士学位,而且现
在也只是中级职称。
你的作品就是你最好的学历和职称。不过,目前这所学院没有
指标,只能先拿课时费。
那就不必了。眼下我还有去年文集的稿费,明年有个自选集出
版。
访过林白,记者感到惶惑,不知道怎样能帮助这位有才华而又体弱
的作家。李银河谈王小波:他得到了一个孜孜以求的自由空间
当时,小波为什么会想到辞职?
有几个原因,首先是经济情况允许,出国有一些积蓄,另外没
有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其次是与个性有关,在单位人际关系不容
易处好,在大学任教,课时不多,每周也就几节课,但他还是觉得
与创作互相打扰。辞职就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有了自由的创
作空间。
是的,越是有才华的人,越有个性,也就越难以处理这种单位
式的人际关系。
小波与单位同事的关系还好,系主任也是朋友,但也总有各种
各样的关系。这是关系本身,体制本身的事。
这就是美学家所说的更深一个层次的规避了。他辞职以后感觉
怎么样?
以前,我能看得出来,精神一不自由,他就烦躁,虽然不说,
我能感觉到。辞职以后的5 年,是他一生中精神最为愉快、创作最
为丰富的一段时期。他得到了一个孜孜以求的自由空间,没有了束
缚,可以彻底地独立思考,不用请示,不用汇报,不用开会。
据我所知,小波之前,并无可以效法的先例。是否有什么突发
的事情促使他辞职?
当时,已经有了电影独立制片人,可能对他有启发,另外,就
是成立了人才交流中心,可以办理关系留转手续,要不然,他也不
敢。
对了,1992 年正是南巡讲话之后,商品经济的浪潮初起,小波
的辞职也可以理解为下海,只不过是下海写作。
很难说是写作谋生。文学应该属于精神贵族一类,是有闲阶层
做的事情,有生存压力是不可能创作出好作品的。小波对于时髦从
来不看,比如流行电影、电视,流行的通俗小说等从来不看,也许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