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辽东城下的大战虽然结束了,但不意味着一切就尘埃落定了,相反后续的事情变得更多了。

    地方上残余武装力量的清理和收缴,利用那些罗藩旧部名义和为本家报仇的旗号,对残余的地方势力进行新一轮的打击和清洗;然后,才方便以恢复秩序和约束私仇行为的善后为名,派出武装护卫的各只接管队伍,参与到地方各级临时行政体系的重建。

    编列户口,清丈土地,恢复各地的交通和通讯,建立更多的聚居点,委派临时的代官,继续输入和转运牲畜、种子和农具,就地组织和恢复春耕工作,把因为战火有所耽误的农时给抢回来。

    后方已经初步登记和测算出来,在目前在淮军控制范围内随着陆续回流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三四十万之巨,这对于维持地方的现状和秩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和鞭策。

    如果再加上尚未大举进军和踏足,而只派出追击部队的北部地区,只怕这些数量还要涨上一大截;

    因为我得到了消息,随着耶律大石大举南下的,其实并不只有我们所击溃和歼灭的这些,还有相当中小部落掉队,或是变相脱离在沿途地方。此外,还有一些因为北地苦寒和战乱,而自发向着南边跑过来的流民群体。

    然后辽东北面的防线也需要重整,补充甲械兵杖和人员,修缮城寨烽燧哨楼;维持地方秩序所必须最基本武力,也要重新建立起来,并且给予相应的身份和编制,以安定人心和保证日常执行力的基本需要。

    当然了,这样我又有了一个隐性的优势和潜在的助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客矛盾从始至终就贯穿在中国历史上上,各种天灾人祸造成的一系列人口迁移和变动上;

    从东吴土客八大世家的世代内耗,到东晋衣冠南渡八大姓与地方氏族的攻杀不断,再到,乃至后世大名鼎鼎太平天国的前身,也是因为土客矛盾而抱团聚集起来地方武装。

    也只有建立新中国的**,依靠扎根于基层的可怕执行力,才得以从宗族礼教等根子上,将这些土客矛盾的根源和土壤,给逐渐的消弭和平复掉,而只剩下一些鼓吹乡贤政治的旧时代亡魂和精神上的遗老遗少。

    而这些自发跑过来的藩部和外地流民,肯定不会那么容易受到原本就生计艰难的,罗藩本地民众的欢迎和接纳的。这个时代只有不断死人的天灾人祸,而没有所谓吃饱了撑的白左圣母的政治正确。

    至少在有着更多外部矛盾和威胁当先的情况下,想要在不那么名正言顺的情况下,将这些罗藩故地的人口和资源统合起来的阻力,就无形间被消减了许多,这也是一个统治手段上比较容易介入的,人心观望而渴望有力庇护的空窗期。

    这也是我暂时可以借助和利用的方面,日后奴役和捕获这些外来者,总比直接压迫本地人更加便利和容易获得统治基础,这是个人心上二选一的命题。有他们的凄惨遭遇做对照,就算是日后本地的时日艰难,也是不那么容易产生怨望和积累不满了。

    此外,还要给那些罗藩旧族和世臣,一个说法和未来的保证;据说私底下已经友人串联起来,而迫不及待的要给我劝进和上尊号了。

    这还要给予私下的敲打和暗示才能暂时按捺下去,不至于让某些人过度膨胀,或是得意忘形了给我制造麻烦出来。

    “真是辛苦啊……”

    我神游感触的对着束发城马尾而低扶在我两腿之间,用吞吐动作替我解乏和消除疲劳,而满脸已经是汗津津和其他粘附物的三枚叹息道

    然后,她只能用某种翻着白眼的嗯嗯表情,来表示某种回应和赞同的意思。

第1104章 立新27() 
“我不管他是什么渊源和来头。”

    “交出武装和地盘,我准许他们保留身家财产和土地上的收益。”

    “不若的话,那就坐等彻底被碾做尘灰把。”

    “我要保扶的可是一个政令通明,长治久安的辽东……”

    “不是一群继续明尊号令,私下自行其是的一盘散沙。”

    “不要和我说什么旧日渊源和情分……”

    “罗氏衰微,本家蒙难的时候,他们在哪里……”

    “早前大军压境,拨乱反正的时候,他们又在哪里”

    “这世上岂有不想到有所付出和牺牲,就可以不劳而获的事情……”

    面对着四面八方赶来辽东城,对新一代罗氏藩主兼族长、本家家主罗思瑾,朝见、表态和示忠的形形色色人等,我公开让人放出如是的风声来。

    虽然包括罗思瑾在内一干旧族,都一再强烈表示愿意共尊我为安东大都护、都督,兼罗藩的现任当主。

    不过,我毕竟还没有做好直面朝廷,而直接摊牌进行政治博弈的万全准备,只能宛而推之将罗思谨继续推出来,作为明面上权代一时的安东都督。

    而我同样也需要安东罗藩这面旗帜和名分,来掩盖我在辽东乃至按东南部占地治民养军练兵的既成事实。

    因此,名义上安东罗藩及其家系的存在,还要继续依靠他们再维系下去。而我也只接受了一个“安东大都护特委参议”的头衔,兼做罗藩本家的“戎务政事总顾问”,以便继续在事实上掌握局面。

    当然了,其他的长史啊,司马啊、别驾啊,这些清要之职还是由罗姓人,或是一些可靠旧臣充任,只是一些操作具体实务的佐贰之职,才由我推荐的人选来当待起来。

    然后,就是进入到战后分猪肉的时间了,虽然淮镇不可避免的要占走绝大多数的利益和好处,但是在具体的手段和吃相上,还是需要有所讲究和名正言顺的。

    此外,那些从淮地开始附从和追随本军的罗氏旧属,还有主动配合和迎接本军的带路党,也需要酬功和给予其他方式的奖赏,

    因此,最后罗藩名下领有两都督府十余州,再加上那些外围附庸势力七八个州,的大多数土地、人口和城邑,将重划为罗藩本家直管之地;

    只有一小部分被刻意拿出来作为合作榜样和卖力示范的人,才会以附庸世臣和小分藩的形式,安置和编派在一些无关大局或是不重要的边角之地;比如让他们去乌骨水上游,与东南部那些长期只能打酱油的中小诸侯藩家作伴。

    当然了,因为战后百废待新而罗氏本家勘用人手实在严重不足的缘故,这些地方的代官和世臣的位置,绝大多数将由淮镇代为委培和派遣人员进行过度;至于这个过渡期嘛,就看具体情况酌情进行不定期的顺延了。

    只有一些在本家高层当中,看起来比较重要而显赫的位置,才是由那些唯有积极亲近或是依赖淮镇的扶持,才能维系住地位和权势的罗藩旧属,来充当最基本门面和对外交涉的招牌;以示内外一体而一切照旧的例制。

    这样,再加上辽西走廊五州和辽东半岛三州,整个安东道南部以辽河流域为代表的大部分精华之地,就可以初步纳入淮镇的直接或是间接掌控下了。

    然后为了保证长治久安的利益,重建安东大都护下辖的三军三镇一守捉,也就摆上了势在必行的议事日程;只是在形式和结构上谕过往有所不同。

    比如已经名存实亡的“梁河、仓勿、盖牟”三镇之地,相应管辖和地域范围虽然大致沿袭旧制;但是以下辖十数个军府形式所配属的都已经规划好,将会是来自淮地的集体农庄和荣军农场,或是用作退役安置和划分军份田的预留地;

    而在日后,这里也将成为组建更多的建生军和守备团,半脱产的巡护队的新基础和来源。

    而往昔的东宁、保定、定襄三个军的序列,则是按照国朝的标准建制,先委任和派遣相应的军官和士官,组成所谓的种子营,将基本编制的架构给搭建起来再说;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将来淮镇的迅速扩军的需要,进行的事先准备和打好基础。

    目前只有一个常驻辽东城的安东守捉军算是现成的架构,可以迅速填充人员和补足装备之后,就马上派得上用场。这也将是用来整合和收编那些投效的游散地方武装的框架。

    将比照青州守捉军的标准进行编制和装备,预期将从当地残余的藩军中择捡精壮,再混以来自淮地、河北、新罗的兵员,重新整编和训练出十三到十五个防戍营,以及同样数量只有最基本冷兵器配置的藩兵营来,再慢慢的调配和轮防到其他地方去。

    而这个守捉使则依旧由罗思谨兼任,而副手则是我“推荐”刚从夷州任上调回来的藩兵都监拓俊京,具体的将官和士官,则是同样由淮镇的讲武分院和随军营校里,择优选任的。

    至于那些收编的人马里,自都头以上原有的官位和职级,不是给善意的劝退回家,拿上一笔财货享受战后的平静生活;就是被集体打包送到淮地去,专门开几个不同阶段的培训班,学习和进修军令操条乃至兵法韬略,再根据考绩和日常表现,酌情安排回来续任。

    当然了,这么做最大的现实意义和效果,还是在于把他们和熟悉的手下分开,弄到陌生的地方去重新开始;这样就算其中有什么三心二意或是别有用心的异见分子,也就没有了发挥了作用的余地了;

    反而在那个相对封闭而纯粹的环境里,有什么风吹草动也更容易被暴露出来。而从长远说,就算他们日后重新有机会回来续任,面对的也是已经是物是全非的新部队了。

    此外,日后在辽东当地重新招募的兵员,也将送往淮地训练后,再补充和编排道其他对方去服役,而不再在原籍地叙任和戍守了。

    毕竟在辽东辽西之间的广大地域内,不但出产良马和骑兵,同样也可以提供坚韧不拔的步卒。算是一个拥有足够纵深的大后方资源基地和兵源地。

    当然,一切都得等我把这片地盘给巩固下来,逐步消化了再说了;因此,后续的军事行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