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楚了部下当中的忠奸自现,也明白了身边谁人才是可以依仗和重用的中流砥柱。

    只是这个代价实在有些太过惨重了,惨痛的让他几乎有些不愿意去面对起来。

    因此,他已经大发府库个中物资用来犒赏左近诸军,慷慨的许以良田美宅而人人有份;又以优先保护为名将众多军队眷属,给集中到自己眼皮下来,就近监视和引以为质;

    又派人四下散发兵甲,乃至到处现身说法大肆鼓吹淮镇所过之处,无论是大户士绅还是殷实人家,都不免竞相破家而妻离子散、驱为奴役的种种惨景;这才初初稳下了治下人心,而制造出某种浮于表面的同仇敌忾氛围来。

    然后又在各地逃亡过来的豪强大户及其亲族当中,重新募得五千精壮男子,加以训练和武装之后,号称为“敢当子”,与自己的衙前卫士一起,专门权宜处置城中悲观失望的言论和具有投降倾向的行迹。

    这才把这股江河日下的势头和颓丧之心,给强行的抑制下去;虽然不知道这种权变手段能够维持上多久,但是对他而言能够坚持一天就是一天的胜利。

    这是外间再度想起一个突兀的声音。

    “秉报大都督,事情不好了”

    “又怎么了……”

    张邦昌有些无奈的摆摆手,甚至都没有那个心情和精神,去训斥这些带来消息的近属;毕竟,这段时间内他听到的坏消息和噩耗,已经多的令人麻木了。

    至少这些不断带来各方消息的属下,在为今一片大势不好之下,还算是依旧愿意继续坚守岗位的忠于职守之辈了。

    “阵前有多人称,亲见秦(明)都管立于淮贼军前,正在四处招降纳叛呢”

    “而重编的霹雳军自出援恒州之后,就再未有任何消息了”

    张邦昌重重的叹了一口气,却是再没有多说什么了。他麾下倚为心腹和干城的“三彪四象”七位大将,又有号称十一鹰犬的骁勇将官为护翼;但如今死的死,被俘的俘,凋零的只剩下眼前寥寥数人了。

    看起来,现在又要除名掉一位了。此刻,他心中已经没有了愤怒,而只剩下淡淡的遗憾和失落。早前自己就该在秦明自请只身赴敌阵诈降,以拖延时间的决然当中有所察觉端倪了把。

    淮军方面果然不是那么好善于和轻信的,就算秦明依旧心怀旧主而不愿作为,对方只要把他往阵前一摆,一切就已经昭然分明而不可挽回了;而自己还是过于侥幸心思了,居然还想玩什么缓兵之计的权谋和诈术?。

    “来人,”

    仿佛过了许久之后他才重新出声道,

    “去把河东信使叫过来……”

    “报,井陉告急……”

    然而接下来一个消息,就让他不禁跳了起来。

    “自西关城和北口、南口皆以陷敌……”

    “张副使率部已经退到了保坪寨,还请都督发兵增援和夺还……”

    什么,这个废物,他不由的眼前一黑,软软的跌坐在自己的坐榻上。

    那井陉城那可是背负太行遥对河北平原,扼河东交通咽喉,号称太行孔径、五州州枢纽,兵家必争胜形之地的天下九塞之一,也是他最后的退路所在啊;

    为此他特地交给他视若养子的侄儿河北都团练使张舜水,又以身经百战的老将赵九龄为辅佐,带领一支专门挑选出来的精干部伍驻防期间,足足贮备了守御半年之资,以备河东方面不请自来捡便宜。

    结果,就这么被突然冒出来的一只淮军奇兵给轻易夺了去。 ……

    而在井陉西口,又称土门关;因春秋时赵国就山势堆土成关,以塞太行山脉的褶皱孔道而得名。

    插满箭雨的土墙和木质哨楼上,散兵陈宝善用力挥动铳托捣砸在一个露头的面孔上,只见血花绽放之间对方皮开肉绽的当面凹陷进去,失声坠地而亡。

    而他甚至来不及装弹,铳刺也早以及弯折不堪使用,只能继续横铳前顶架住一名敌兵挥下的爬钩,奋力将他推送夯土的墙头,而像只断翅鹞子般的凄厉叫喊着翻落下去。

    半响之后,望着随着炮声轰鸣而再度如潮退去的敌势,他只觉得身上的气力都已经被抽空了,喘气喘的肺叶子都吐出来了;手上也僵直的连微微变形的火铳都没法松开来,而只能就这么拄着家伙,直挺挺的一屁股坐在凹凸不平的地上;。

    令人意外的状况还是出现了,刚刚打下这处井陉城,击溃和驱散了本地的守兵,却又马上引得谷道对面待机日久的河东军来攻了。

    然而他们这些散兵是轻装突袭,本身携带的子药并没有多少,多亏了携行而来却没有派上用场的四门山炮屡屡打乱对方的阵脚,只可惜数十发散弹也很快被打的所剩无几了。

    结果,他们不得不释放出关押的一些本地俘虏来协助守卫。

    所幸在子药逐渐拮据起来之后,本地产的煤石烧红之后抛投出去,无论是纵火还是击敌,也是一种相当犀利的守城手段。再配合他们数量有限的火器弹药,硬是在城墙下杀得来攻的河东兵,尸积如山而血流成河。

    也好在对方空有数量之众,却是难以在相对狭促的天然险胜井陉西口前施展开来,口内的山峡孔道最窄处,两边石壁峭狭,车不能方轨,骑不能并行,可谓是险厌难行;

    因此在短期之内,河东军亦无法将大排和长梯之外的攻坚器械运上来,所以只能仗着兵势之众而一点点的推进和啃咬下来,乃至至今尚无多少进展。

    (本章完)

第1268章 再决5() 
随着前方大军的节节胜利,后方民间似乎也出现了种种风潮和呼声,无非就是各种拐弯抹角的劝进和更上一部的乐观之言。

    其中也有一些不怎么和谐的,就是有人在试图大声呼吁和号召、煽动舆论,来反对和抵制刚刚在腹心六州颁行的分户令,虽然目前只限定与城邑外的广大乡里所在

    理由是这样做会破坏当地沿袭日久的公俗良序,和自古来忠孝义悌的时代传统,乃至分门别户而令广大人家骨肉疏离渐远,最终令老有所养少有所赡的宗姓聚居之族,一朝崩坏而再也不可收拾甚至有残民间亲之嫌而为古时暴秦之患,而难为长久之治世。

    说白了,就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愿意放弃在传统宗族和乡党体制下,各种籍以礼教和孝道为名的隐性特权和主导舆论的解释权。不过,他们既缺少足够的群众基础大量外来移民屯庄和编管地是不在乎这些东西,乡村里仅有的宗族残余也只剩下一些偏远、荒僻的边角地区,也没有多少可以发声的舆论渠道无论是文抄、小抄还是各种书籍,大多要经过审查,而只能亲自在一些公众场合发出一些牢骚和非论而已,

    所以只是派人制造新的话题和热点,带上一波节奏之后就已然消弭下去了。

    虽然前一轮轮进言书的风潮再次被抑制下去了,但是通过这次建议讨论订立“国是”的前后,却是让我发现随着这些年的直接或是间接扩张,淮镇治下和体制内部也委实用过各种渠道和途径,聚集和吸纳了不少南北士人

    当然了,因为淮镇体系的特殊性和军队有限的侧重,他们主要都集中在相对次要一些的文教和宣传部门比较多。

    虽然我从先天情节和立场上不怎么鸟这些旧式文人,但无论是宣贯淮镇理念和新思想的南北论战,还是接下来计算和订立新历法的宣传推广,都少不得他们出力和参与的机会作为一个比较合格而能够团结和发动、利用大多数的上位者,我也只能捏鼻子有限容忍和相对宽大的,接受他们继续存在下去的部分合理性了。

    当然了,必要的隐性限制和渐进改造,还是时常的鞭策和敲打,还是必不可少的,不然其中一些擅长嘴炮大道理的家伙,一不小心就很容易给你带歪道沟里去了。

    这些年时间收录的士人名单,及其粗略的表现和评定。再配合他们的出身背景和社会关系,就会发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地方,乃至其中一些似曾相识的人名了。

    好吧,我的麾下不知不觉之间,还是聚拢了一些地方士人的。

    比如,人称白水先生刘勉之,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据说是因为厌恶科举,一生不仕,闭门讲学。不过在另一个时空,他门下徒弟中有一个叫朱熹,就实在是大大有名了。

    而在这个位面,他也是蔡元长所保举和推荐的旧识,残存闽地学派的代表之一因为闽地旷日持久的动乱再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而不得不夹在北上淮地谋生的人群当中,然后在昔日乡党的帮衬和提携下,在联校里重操旧业成为了一名高等讲师……

    还有另一位吕本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祖籍莱州,寿州今安徽寿县人,算是治学世家的传承。祖上自宰相吕公著之后,出过大家荥阳先生吕希哲,东莱大儒吕好问等等。

    哪怕在登州镇时代,也是受人尊重的治学名家,但是因为登州镇的覆灭而受到牵连,一度破家携弟子流亡海外而居无定所直到淮镇再立而柯山梦为首的登州遗民重新安顿下来,他才得以回到故里而在对方的推荐下,进入新办未久的联校,继续教书育人治学的事业。

    然后,又有相熟的门人弟子、故交、同年相继慕名来投,比如林之奇,张拭、杨大异、彪居正、吴翌、赵孟、赵棠、方畴、向语、也曾是开学一方的学者、士人,则主要代表了淮河以北的北地士林遗泽其中多数与现任的从五品下判虞司事的赵鼎,有所交好和往来当中,代表了一个比较松散的圈子

    另有扬州铅山人马永卿,字大年南剑将乐人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居士晋陵今江苏常州人胡珵,字德辉越州上虞今属浙江人李光,字泰发定海今浙江宁波镇海区人曹粹中,字纯老,号放斋江陵人孙蒙正,字正孺……

    却是现任八路提举学政的陆务观手下,所陆陆续续荐举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