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泰平四年二月二十九润日,淮北闻警,塞胡再度南下,多为北国所诱,而驱使攻杀在前。。”

    是以,时人多有可见,淮水北岸的宿州境内,烟火喧天而攻杀四起,隔日成片浮尸顺水而下,漂至南岸下游的楚州地界,淤塞与浮桥之畔。

    当然了,因为某种害怕时疫的缘故,没有人会去刻意打捞和仔细检查,这些被泡得有些肿胀的浮尸,这样也就没人会注意到,这些尸体新旧不一,而且经过不同距离搬运所留下的痕迹。

    而跟多的是被对岸战事的激烈和惨痛所吸引着,做出各种戒备和告警的举措来。

    “倒也真是赶巧了。。”

    只是当他目光回到,精心制作高辨析度的大地图上之时,却又不免种种叹了口气。

    由红蓝黄绿数种颜色标示出来的,各地不同程度的控制区和有限延迟的战况,就可以一看出来。虽然他通过岭外维持的各路大军,依旧掌握着北伐打下的大半江山,但是相应的情况和局面,却并没有让人觉得乐观多少。

    哪怕他已经掌握和入手了,大片属于华夏九州腹心地带,传统意义上的精华地区,

    比如,作为自古以来最大产粮区的两淮之地,如今是是以淮河为界,南北两片各自对敌的战区,因此地方上不但毫无产出,还需要巨大的投入去维持。

    而作为前朝沿袭下来,历代堪称富庶多口的东南财赋重地,江东、两浙各道,已经被反复收刮和动乱折磨的民生凋敝,地方困苦不堪而沸怨四起。直到近期才好容易平复下去。

    像是邻近盛产木材和矿藏的闽中,则除了沿海一线几乎沦陷在大云教的余孽手中,而对方讨伐的官军,却屡屡受阻与山地险恶,几乎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国中之国。

    至于,同样号称鱼米之乡的江西道和荆南地方,相比东南诸道开发度尚且有所不足,而对方同样饱经反乱之苦,反而要维持一支亢费颇大的军队,以应对前沿的需要,因此也是个吞噬人力物力的无底洞。

    而最后一片富饶地域,传统意义上的天府之国——剑南三川之地,更是在入蜀的西军兵锋之前,被打的一片稀烂,如今还不知道要怎么收拾起来了。

    因此当他在图舆上放眼望去,大梁在岭外的下辖和控制地域虽广,却居然没有多少可以提供助力和裨益的。无怪朝中那些厌战罢兵之意,大有尘嚣直上之势。

    但有所理解归理解,他的意志和决心,并没有因此动摇或是偏移半分。他可是掌握亿兆子民兴亡疾苦,拥有无数人追随和寄予梦想的当代监国。自然有足够的决心和意志,来继续贯彻和推动他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况且,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最后时机了,距离重新兵临北地,似乎也只差那一线之遥。但若是一旦听取和接受了那些看似公允和中肯的朝仪,缓兵收手休养生息一年到数载;

    而让最后一点北进的势头和余勇,同仇敌忾的哀兵之志和雪耻信念,都偃旗息鼓下去了之后。他也实在是没有更多把握,将人心军心再度重新发动起来。

    毕竟得到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缓冲的,还有几近穷途末路的北朝。难道就这么坐视他们不惜代价,从塞外和西北,获得更多的外援和助力么。至少目前以国力对阵的优势和主动,大豆还在自己这边。

    正所谓为山九仞,断然不可能因为这点非议和杂音,功亏一篑在最后一步上的。

    但是反过来说,只要坚持熬过这个关口,稍作休养生息的话,那便又可以大有可为和更多的转机了。

    想到这里,他又不免对于淮东的局面,生出某种难得一点点遗憾和后悔的情绪来,这可是好容易才在北地打下的重要钉子,在关键时候可以用来破局的奇兵,或是作为盘外招的胜负手。

    只可惜,随着战败之后国朝财源的萎缩,和岭外地方的疲敝困苦,他手中掌握的资源逐渐有些紧张,而需要慎重使用而考虑多方面的调剂权衡。

    另一方面则是关于淮东他亦有一些困扰和疑惑。自从淮东立镇以来,虽然屡有波折但总体形势基本尚好,甚至好得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期,而让人有些为难了。

    正所谓,有时候臣下太过能干和得力也是一种烦扰。特别是针对同样在麾下效力,却显得尤为庸碌的其他大多数人来说,就显得格外碍眼和惹人嫌了。

    故而事实上从淮东立镇开始,就再没少过各种非议、毁言与谤论,还有抱着大公无私的理由,针对淮东村里的根源和必要性,以猜疑和忌讳角度进行的旁敲侧击。

    而身为监国,他虽然有足够的自信,也有足够的气魄和胸襟来继续驾驭这股远居在外的武装力量。

    但同样也不介意一些日常来自其他方面的攻击和敲打,以调停仲裁者的身份,来体现上位者掌控权全面的无上权威;或者说要确保有足够的制约和权衡的手段,才是长久维系君臣关系的良好纽带。

    对于某个人的欣赏和看重是一回事,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就不免是另一回事了,他更要考虑平衡内外错综纷杂的势力和派系渊源。

    哪怕他知道其中很多言论和出处,很可能是出自妒贤嫉能的私心,和不怎么光彩的党同伐异的个人立场。

    因为他在前方乾坤独断,大权独揽的同时,也不得不对从众的大多数人有所妥协,而保持麾下班底的相对稳定和一致。

    至少他在有足够的合适且得力的人选,将这些军政地方的位置,给大部分替换掉之前,还必须继续忍受他们的目光短浅和低能低效,乃至平庸和抱残守缺。。

    至少在部下的得力和可靠的要素,暂时不可兼得之间,他也只能优先选择后者了。

第710章 启东5() 
密州,阜平镇附近

    位于胶水之南的一处背山靠水的平原上,已经被布置好了各种预设的拒马、壕沟、胸墙;房舍和营帐,桥梁与栈道,大型的盾车、云梯、冲车等器械、还有几艘大小不一搁浅的舟船,乃至像模像样的一整面城墙,和上面附带的敌楼和箭塔。

    只是其中一些已经被彻底摧毁的不成摸样,而另一些则是百孔千疮的残损不堪,显然已经被反复使用过多次了。

    在这处专门划出来的武器试验场边上,我站在瞭望高塔上,亲眼观摩着由炮团开始进行的试射和攻坚的演练。

    负责给我进行实地操演的,则是炮团里最资深的老人,虞侯军的直属炮营副将杜疏朗。他是典型的江南人士,并对这个出身颇为自豪,时常挂在嘴上而习惯自称是江南杜疏朗。

    他就是当初我带着本藩子弟出阵之时,在围攻天南城的战斗中,被我部裹挟开炮反击的那处炮垒队头,并因此被迫脱离了神机军的体系,而自此在我这条船上一条路走到黑。

    故而,也是参与了从最初的龙州团左,到后来的模范新军左厢游击部,乃至御营左军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从几门舢板小炮构成炮组到炮队、炮团,乃至现今大小、轻重、长短一应齐全的炮营,堪称是炮兵军种建设元老之一。

    因此,相比他曾经的上官,更晚一步投入我麾下的郭药师,虽然阶级和职衔稍逊一筹,但显然潜在的资历和可靠度上还要更加深厚一些。

    因此,在郭药师忙于总览日常事务的情况下,身为副手之一的他,却可以经常胜任一些内部安排的,比较机要涉密的兵器实验和战术操训。

    如今淮东军治下的火炮建制,业已经是初具规模。

    不但有直属虞侯军的炮营三团人马,还在车营、教导、标兵等直属资序,和御左、右护、前军三大军序的一到四序主战营头,逐步配齐了相应小号炮队,作为远程压制火力和攻坚能力的加强。

    而各军五字头以后的主战营序,也至少部分配备了规模有限的炮组,作为基本的支援力量,因此,作为主战资序与防戍营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在于有没有专属的炮队或是炮组。

    如果不算那些形同大号散弹枪的转管小炮的话,林林总总合计起来,大概可以达到两百余之数。

    虽然比起国朝的拥有量,不过是区区一点零头和边角而已,但在火炮的应用技术和战术编制思想上,无疑是可以相当自豪的说舍我取谁,或许再没有人能够比我们更加充分和娴熟了。

    目前,淮东的军工体系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自产能力,虽然每个月也就那么十几门的补充量,还主要是四寸以下的野战小炮和长管轻炮为主。

    另外,淮东所产具有简易缓冲效果的轮式炮架和专门配合输送的炮车、带护板的弹药车,也是炮兵序列之中独有的亮点之一。

    而就算是古代的炮手,也算是一种原始的技术兵种了。能够简单的观测和计算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他们也可以比同士官一般的,拥有专门勤务津贴,特殊兵种的待遇和补助。

    目前淮东军中的炮兵们来源交杂,主要有几个批次。

    既有杜疏朗为代表的那批前神机军的老人;也有后来在港城之变中得到背书,而通过当地的驻泊水师,陆续得到一批接近退役的操炮老手;亦有在微山湖大战中,从神机军郭统制那里,连人带炮交涉截留下来的;还有收编了败退逃散的友军人手;

    乃至在解救了徐州围困之后,从城中得到的那些被帅司抛弃的炮队残余,和在入住淮东之后,强行缴械收编滞留在沿岸刚够,那些水师和海兵队之后,从中所获得的炮手。

    在规模和建制都暂时达到某种上限,而不便继续增扩的情况下,就只能考虑深入挖掘本身的潜力和威能了。

    只听得隆隆的炮声阵阵,随着几乎微不可见十数道的细细轨迹,在远方炸开一团团烟尘。

    只是,这一批射出去的炮弹,不是传统砸得土石飞扬的各种溅射,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在地上炸开了。

    在外围正常炮团的操训之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