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他的竞争对手也是为数不少的。

    随着这些年童子营里的少年们逐渐长成,至少也有三千多人在触不到额体检当中,开始进入可以服役的资序;其中不乏因为先天底子好有能吃能锻炼,而长得身高体壮之辈,相比之下虽然很能够吃苦,但他实在有些瘦弱不起眼了。

    此外,数量更多的是那些来自地方工读营的新生代少年们,

    当然了,除了令人羡慕的军队之外,其实还有其他的选择和去处的。

    比如,隶属于淮东治下还有许多的部门和机构,也有相应人员的需求,只有肢体健全粗通文字的要求和门槛而已;只要过去以走员、杂役、学徒或是见习的身份做上几年,就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的职业,或是相应的谋生活计。

    这对一些身体素质不怎样,很容易被淘汰下来的少年人而言,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出路和选择。

    当然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一些比较隐秘的部门,比如名不见经传的设统调和马统调,军中的虞侯司和观察使下的监事院。正好从这些根底简单而心思干净的少年人中,挑选一些好苗子来作为日后发展的基础。

    然而,这就需要碰运气了和个人的表现了。因此,常常有一些入选名单上表现卓异的少年,却最终没有出现在服役的序列中,被动用有限的优先选择权,给相应的也是部门挑走了。

    然而陈二狗自然还没有能力想到这些,他在意的是能不能合格入选,而在日后继承那位老军背景的便宜大爹衣钵,

    因为这位收养了他兄妹两的老行伍便宜大爹正好也姓陈,全名陈龙象;因此,他已经重新改名陈浮生,而他的妹妹二丫也得以改名陈兼葭。

    自此每个月总能得到隔三差五稍过来的罐头、肉干、果脯等军中才配发的稀罕什物,而且是兄妹皆有的双份;因此,虽然有退而求其次的机会,但陈二狗暗自在心底发了狠誓,决不让家人失望的。

    。。。。。。。。。。。。。

    淮南道,烈日炎炎之下,正当是赤地千里的光景。

    已经被啃得光秃秃的原野里,几乎只剩下被暴晒龟裂的苍茫土黄色,以及污浊的洪流一般,缓缓蠕动在大地上的人群。

    虽然,毫无遮掩的他们被炙烤的头昏眼花或是奄奄一息,甚至连说话和呻吟的气力都没有了;沉默的队伍里不断的有人倒在地上,而留下一路鸦鹫堆聚的尸骸丛丛;但是步履沉重缓慢前行的队伍,却没有任何停下来的迹象。

    而远处隐约闪烁在天边的一抹水线,就成了他们最后的希望和目标。因为,那里意味着食物和水,以及活下来的机会。

    说到这一切,淮南当地的士民百姓,可谓是满心心酸而血泪斑斑了;从连年的战乱不断的战火里苟活下来,却又遭遇了数十年难得一见的大洪灾。

    这些背井离乡的人们,好容易才在去年缓过气来;告爷爷求奶奶的借来种子和农具,又有当地驻军的畜马帮助,准备在新一年里好好耕作一番。

    但是事与愿违,先是爆发了蝗灾几乎把地面上的一切青苗和树木都给啃光了。然后,又发生了连绵的旱灾,连补播下去的芋薯和杂粮种子,都活不了了。

    这却是数年前战乱的破坏,再加上前年的洪泛大水,彻底摧毁了当地残存的最后一点水利设施。因此,旱灾一起他们甚至连自救的手段和可能性,都已经没有了。

    就连当地那些编管和收容他们,圈地进行屯垦的当地驻军,也真的彻底无法可想了;因此,他们唯一可以给出的建议和出路,就是沿着大路向北,直接抵达淮河边上的几处渡口。

    或许,在那里还有人愿意接受他们。

    ps:去外地扫墓回来的晚,暂时只有这些了

第827章 启新11() 
虽然淮镇离开了安东之地,但是留下的后续影响和余波回荡,还在持续酝酿着。

    尽管淮东军已经撤离辽东腹地,但是陆陆续续还有不少,打着不愿意参加罗藩内战的零散藩兵和代官,携家带口的最终退到了辽东半岛中北部,就此在建安州境内,接受当地的编管而停驻下来。

    连带就地建立的防线和附近投附的代官、附庸,等于变相控制了建安州都督府下辖,四州大小十三城的大部分地方,

    自此辽东半岛除了北部边沿之外,差不多尽入我方势力的掌握和控制之中,等于是远远超出了最初借兵安东,所能得到的预期和利益。

    而在泰平五年六月初九,一条消息震惊安东诸侯。

    包括建安州、复州、积利州在内的半岛中南部三州,宣布继承前藩主的遗命,接受淮东的代管和保护。

    此外,半岛北部相邻的辰州和穆州,公然宣布中立而聚兵封锁边界,推举故罗藩大将骆秉声为团练使,率土保境安民而不介入任何的纷争与内乱。

    当然了,他们背后的靠山和后盾,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自此罗氏藩领有的十一州,已经自立和割裂出去了近半数。

    而在益都城城内的体现,则是与军队相关的大多数人家,都不约而同的换装了新衣裳,或是剪裁添置了部分身上的鞋袜冠带璞头等行头用具。

    因为,这得益于从安东之地获得了几万匹绢布,而一匹布四丈长宽四尺,已经足够一家五口从头到脚换装了一遍;

    这些安东绢布,都是产自辽东地区的柞蚕业,因为当地独有的辽东柞,生长极为旺盛,几乎是漫山遍野的无处不在。

    辽东柞又称辽东栎,常生于低山丘陵区的多年生落叶乔木;叶可饲养当地特色的柞蚕,而种子可酿酒或作饲料,当然遇到灾年或是饥馑的话,也有人拿这个栎树子充饥,只是吃多了很容易消化不良而死。

    而专门吃柞叶的柞蚕生长周期大概要五十天,虽然比起南方的家蚕或者会所是桑蚕生长时间略长,但也更加耐冷而抗病害;只要有足够的室内保暖和管理手段,一年收获四五次更笨不成什么问题的。

    因此,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世世代代的积累,辽东南部各州所产的绢布,因为天然的独特色彩和质地绵密,弹性和耐热性很好,而在东海三藩乃至南方的岭外之地,布帛类的消费市场当中亦是占有一定的份额。

    这也是安东大罗氏的重要特产和对外输出大宗之一,只是如今的大半数产地,都在我的控制之下。哪怕用来纺织做简单的粗绸,也是一向稳定的收益和不错的保暖纺织物来源。

    因此,这一次从安东获得的几万匹绢丝,除了其中附加值比较高的少部分精品,在进一步加工裁制,继续行销南方牟利外,其他大部分普通货色,都给逐一各级的发放下去,作为个人和集体的奖赏,改善生活的军队和部门福利。

    而且柞蚕丝还有一个重要的用处,就是因为弹性好且丝线结实的缘故,完全可以混纺在木棉布和苎麻里,提高对刀剑割裂和利器穿透的抗性,而做成某种意义上类似于后世丝绸帛甲之类的玩意。

    因此,在沂州沂水河谷的水力纺造工场里,

    徽州绩溪人胡汝明,如今的织造署总办,也在一丝不苟的仔细检查着,一大批新制出来的制式袍服,和相应的鞋帽制品。

    时不时还抽出几件样品来,放在几个尺码的人靶模型上穿戴整齐,然后细细查看有没有松动的线头,多余的毛边和断茬,疏漏的缝口等瑕疵和缺陷。

    事实上在他手下管领着,多达十数家衣被鞋帽制造工场,以及相关的数十家大型织染纺纱配料制钮等工坊;期间常年劳作的女工数以万计;这还不包括那些短期增募和打零工的附近居民呢。光是人口数量上就几乎比得上一个小县的县令了。

    不过,相比游刃有余的驾驭这么一大群女性,并且解决她们日常的各种纷争与烦扰;他其实更希望有机会能够做一个真正的县令,

    哪怕是一个小县的三官之一也好啊,真正意义上既管民又协军的一方父母官,对他的志向和抱负来说,也是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更多表现和发挥的舞台。

    虽然距离当初受限于成本和财力,用随处可见的草木灰做染料的初始阶段,已经过了好些年了,淮东治下的积累和余裕,也足够数万人马的行头重新换装过一遍。

    但是因为耐洗不怕脏的特色,灰色为主的色调还是继续沿用了下来,只是变成用化工合成更加便宜高产的副产品,染出来比较笔挺亮眼的铅灰色。

    而具体的军服设计,也是依旧保持了相对紧身布排扣而收袖束腿的基本设计,耐磨耐洗的粗斜纹帆布面和相对吸汗保暖的细麻内衬,一人三套的春秋常服兼作训服;

    而夏天则有专门的素色背心短裤短袖,冬天则是帆面绒布里的夹棉及膝大袄,士官和军官还多一件带翻帽的粗细毛呢大衣,外加毛毡做成的大氅。

    只要穿戴整齐后,看起来颇为笔挺精神。

    胡汝明检查完基本外观和内里做工细节之后,然后就是用军用的刀剑和弓弩箭矢,在人靶上进行破坏实验,检查这些制服的抗性和韧度。

    而作为这批新式制服与过往的最大区别,除了加强韧性和强度的柞蚕丝外,就是在胸腹腰胯等要害部位的内里夹层,增加了可以拆卸的线扣和内袋。

    这样,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把特别锻制成型的轻薄钢片给插入缝合其中,而在不影响基本外观的情况下,达到保护这些致命要害的复合防御效果。

    这在后世也有一个比较近似的产物,就明清两代军队中大量流行和运用成熟的所谓棉甲。

    而且一旦经过装备和使用成熟之后,就再也不用在士兵正装外,再额外套上一件相对沉重多的锁子背心或是半身明光铠来增强防护了,而在防护力而却又优于传统的皮护胸乃至轻鳞甲。

    。。。。。。。。。。。。。

    蓝天白云,红树林影,水清沙白,风和浪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