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美大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不气恼,实际上宋忠桥看到的问题,他早就想过了。刘南浔道:“昔日古时,这耕织之家,是最为正统的了。可是时过境迁,今日在大唐,这农耕之力比起千百年前,进步巨大。这农耕之技术,唐

    人也是格外擅长,一人所耕之田,可养数十上百人。这就使得不必人人都要去耕田。所以这大唐本土,农夫数量反而是有限的。我们管这个叫做社会分工,有人教书,有人给人看病,有人做工,有人种田。唐人已经走完了这一段,也就是社会转型。接下来,便要轮到大清国了。指望耕织传世,千百年不变,已经是不切实际。到最后,耕织养活不了自己的家庭,便要去寻其他的生计。其实,在唐人来之前,这已经显露苗头了。江南这地,越来越集中到大地主手里去,普通家庭失地越来越多。最后都变成了破产的流民,他们往川楚去,据说已有百万以上。别瞧咱们之前也唤作盛世,其实危险得很啊,这所谓社会转型要是没成功,这国家就完了。也就是打到大清国来的是唐人,归根究底还算是一家,若是来的是那些欧洲蛮夷,哪会顾得什么吃相,那就是可劲儿地折腾咱们中国啊。”

    两个商人听得似懂非懂,不过觉得好像也有些道理,他们毕竟只是这庞大社会中,简单的两个小人物,顾不得这大环境中所有人的死活。宋忠桥也就是微微感叹一下,却不会真的那么忧国忧民。

    冯绍之也是来到上海之后,接触了诸多的大唐书籍和理论,才看清了这些东西,此时自嘲地笑笑:“说多了,二位专顾着发财便好了。宋老板,在上海大唐有八家纺织公司,有做毛纺、棉纺和麻纺的,还有做皮革制品的皮革公司。你若有兴趣,大可以上门去瞧,这些公司都是敞开门做生意,看中了什么布匹,直接下单订购就好,若是有什么特殊的样式需求,也可以跟这些公司提。价格上嘛,恐怕不会比你的那些竞争对手们更便宜。这事儿倒也不一定,如果宋老板走货的量够大,而且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说不定也是能拿到一些折扣的。”

    说着冯绍之从抽屉里翻出了一些纺织公司的材料,道:“直接去就好,他们有专人接待你们这样的客商的。”

    刘宋二人谢过冯绍之,刘南浔还说要请冯绍之吃饭,冯绍之笑着推拒了,说自己这边还有业务。二人这才有些恍惚地从大唐商馆走了出来。

    宋忠桥颇为不能相信,问道:“咱们这便做成了生意了,居然真是官府的人给介绍门路。”

    刘南浔笑道:“可不是这样嘛,还别说,我还真有点想跟那位徐有财兄一样,回头混一个大唐的身份,以后做生意也更方便一点。”(。)

377 中华特区的一年(上)() 
对不少来上海做生意的人来说,这座城市已经不仅仅单用异域风情能形容得了了。本文由 。。 首发尽管这里听到的语言仍旧是汉语,见到的人也仍旧是中国人,但是周边的一切都让人觉得光怪陆离。对于初次来上海的宋忠桥来说,从街边彻夜点亮的路灯,到酒店里的抽水马桶,能够千里传音的电话电报,马路上奔驰的小汽车。这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到处都充满了便捷,更让一个从旧时代来的人感到恐惧和慌张。

    不仅仅是他这样的外来者会有这些情绪,即便居住在上海的白南,在这里呆了大半年的光阴,也惊叹上海建设得快速。与洛杉矶那时的建设不同,由于上海特区的建设能够就地吸收当地的劳动力,再加上大唐能够供应的各种物资更是充足,所以这里繁荣的速度是惊人的。

    行政区划上,上海特区共分三区三县,分别为虹口区、闸北区和黄浦区,而实际上这三个区就占了另一位面中魔都的市区的所有面积。这里也是特区的都市地带,唐人在此修建了林立的高楼,建设了各种设施,使其成为了一个近现代化的都市。原本的上海县被改为了闵行县,上海也彻底成为了特区独有的名称。宝山县如故,另外黄浦江以东的川沙则立为浦东县。

    仅仅一年的发展时间,已经让原本一些村镇迅速扩张成了一个人口数十万的城市。已经逐步成气候的黄浦江码头。已经开始成为清国和大唐进行贸易最重要的港口。江南的商品经济,几乎都要被这个新生城市网络。如刘南浔和宋忠桥这样的商人,纷纷来到上海,要么进货要么出货,使得此地的商贸高度发达起来。

    这也使得“闯上海”成为了此时江南一个流行的词语,无数怀抱梦想的人,为了出人头地。或者赚得万金。纷纷来到上海闯荡。最早来到上海的一批人应该算是幸运的,因为据特区政府估计,用不了多少年,上海就无法无限制地去直接吸收人口入籍。当地的人口密度将会真正朝着魔都的方向前进。当然特区政府也可以把他们向周边地区分流,不过更多的人应该倾向于呆在繁华的市区,而不是还比较荒凉的几个县里。

    为了使得上海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财货和人口的流动更加充分,白南还提出了修建京沪线铁路的想法。不过出于安全和其他更多方面的考虑,清廷委婉地用拖延的手段。并不希望京沪线这么快地上马。清廷通过跟大唐的接触,已经不再是乾隆时期那个对于诸多事务看不明白的朝廷了。他们已经知道一条铁路有着什么作用。尽管对于大唐商货依靠铁路能够享受的便利,他们没有太多考虑。不过显然,京沪铁路将会使得上海的唐军能够更快地前往京城。如果有什么重大变故,对于清军是绝对不利的。

    当然清军是无法阻止唐军海上行动的,所以铁路案的阻止,其实本质能够起到的作用不大。白南也相信,清廷对于京沪线的抗拒不可能持续下去。这条铁路的最终建成是大势所趋。同时,唐人还在清国境内建设一些短程的铁路线,比如从塘沽到京城的京塘线。已经开始兴建,在1781年就能够建成通车。而白南也考虑利用一条铁路,将江宁、杭州和上海完全贯通起来。

    上海周边道路的平整工作也持续地在进行着。清国境内的官道大部分都是土路,显然对于大唐的汽车运输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上海特区不仅在市区内建设一条条的柏油马路,而且还把公路修往四周。他们的举动也比较霸道,往往就跟当地清政府打一个招呼,然后马路就修过来了。地方政府也不敢反驳或者抗拒,而且修路这种事也算是好事。

    相比上海特区,位于华南的香港特区也不遑多让。早在杨真的占领时期,香港岛就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聚集了上万的人口。不过设施什么的相对简陋。胡发奎来到广东之后,接手了香港水寨。并利用国内的物资和广东的人力,开始对香港特区进行脱胎换骨。

    跟上海是差不多的路子,香港首先发展的也是航运和商贸。由于香港的港口条件比广州更好,而且大唐也有意识地将贸易业务从广州转移到香港来,所以这一年的时间中,大批的广东商货都是来到香港,然后登船售卖。大唐的商船现在也是直航香港,然后货物分散到各地去。香港特区着重发展的是九龙地区,商船在此地卸货之后,可以直接装车运走,而到香港岛的话,还隔着海。

    香港的兴起,也使得原本在广州的很多船运从业者,纷纷转移到了香港。广州十三行的垄断权利取消,也并未让原本的牙行们一蹶不振,如潘家同文行等大商行,虽然在之前天地会之乱中,损失比较惨重,但是仍有殷实的家底。靠着以前的门路,商行们继续进行贸易公司的业务,虽然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但是复苏也比较快。

    年关将近,另外一件大事业即将在本地发生。那就是之前为平天地会之乱,清廷委任唐军代管广东,期限为一年。天地会已经被彻底平息,连海岛上的林爽文也被擒拿,广东实际上已经稳定了一年的时间。清廷曾经多次提出要收回广东的治权,不过唐人一直以履行条约为由,拒绝提早转交治权。

    大唐在广东的布局是很深远的,虽然军管政府并没有按照完整的大唐体制进行治理,但很多大唐的治政理念和原则还是影响到了当地人。比较突出的是,广东人深信大唐本土生活更加幸福,所以出现了规模庞大的移民潮,甚至在一些客乡还出现了全村移民的神奇现象。

    一些广东人也尝试利用唐人的方式,开设自己的公司,或者经营自己的小生意。而更多的是,在广东境内流传的大量唐人的书籍,和开设起来的大唐教育学校。比起江南人仍有戒心,广东这边似乎态度更加开放,而商业化的浪潮也更加汹涌。(。)

378 中华特区的一年(中)() 
清廷马上便要收回广东的治权,对于大唐来说,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由于这段时间内,军管政府对于广东实际上更多采用了无为而治的方式。由于人力相对紧缺,所以唐人在广东基本上只做了两件事:移民和商贸。

    大唐几乎在广东的各州府,都设置了移民办事处,治权转交之后,这些移民办事处仍旧会维持下去。乐观的估计,广东仍旧会在今后的几年时间内,为大唐提供数百万的移民,当然制约的主要因素还是唐人的运力。

    此外,大唐借着治理广东的机会,彻底把大唐商货铺满了大半个广东地区。各种来自大唐本土生产的商品,在广东地区都建立起了自己的营销渠道。比较典型的就是广州府,在唐治期间,广州府实建立起了发电厂,开始为城内进行供电。由于在之前的广州围城战中,城市遭到了比较大的破坏,所以城内又由唐人的建筑公司承揽修建了一批新的建筑。甚至,广州还在年底准备开起一家大唐联华超市,供应各色大唐的货物。另外,广东人心眼也比较活,很多人看上了唐人的机械。这些商人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从唐商手中买走了一些机器,开设起了自己的工厂。仅一年的时间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