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美大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相对实质性的好处,嘉庆以及他的朝廷实际上都没有太明确的认识。其实嘉庆本人就想通过这一仗来实现自己的武功,对于国家有什么真正好处,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而这个问题福康安却考虑过了。如果说让廓尔喀纳贡称臣的话,现在廓尔喀求和就应该答应了。┟╡┟┠╡┟。〈。这样面子有了,而且不会耗费太多。至少相对不会耗费太多。

    但嘉庆已有灭掉廓尔喀的心思,如果继续出兵,进入廓尔喀境内,消灭廓尔喀沙阿王朝,清军显然会有更大的消耗以及损失。更加麻烦的就是,一场灭国战争可能激起当地人强烈的反抗。另外要占据廓尔喀,必然要在当地建立有效的统治,是采用之前新疆的模式,还是效仿内地,都是问题,毕竟清人在廓尔喀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只要部队一撤走,这里说不定立马就要生变,那么部队不撤走,在此保留军队显然就需要投入大量的钱粮。

    所有这些问题,福康安一想就是非常头疼,于是他向嘉庆上书,并且暂缓了攻势,希望嘉庆帝能够接受一场议和,结束这场战争。可是嘉庆的心气十分的高,他反而斥责了福康安,说武毅军已经在另一侧整装待,数万大清将士枕戈待旦,福康安临阵狐疑犯了兵家大忌。嘉庆说福康安的考虑他已经知道了,这一仗的目标是将廓尔喀真正打怕,他还坚持认为廓尔喀经小挫就求和,是缓兵之计,没有被打服,只有真正打到阳布(加德满都),给他们造成重创,廓尔喀才会在心底里服气,以后效忠大清。。

    这个观点也有一定道理,当然嘉庆是皇上,大清朝的体制归根到底还是君主制,福康安的传统思想也使得他不能脱离嘉庆而单独行事。不过嘉庆的调门已经放低了一些,目的是给廓尔喀重创,这样一来就好办了一些。至少大清不必在战后收拾这样的一个烂摊子,而且现在福康安也确实拥有比较好的条件,手中兵强马壮,而且喜马拉雅山的南麓还有武毅军在策应配合。

    接下来,福康安派严廷良先后收复了定结和定日,廓尔喀军兵力不多,只有数百,面对清军多面围攻,只是进行了象征性地抵抗就撤退了,并没有像传说中那样血战到底。十月六日,福康安领兵行至宗喀以南的辖布基,进攻擦木山隘(今吉隆县宗喀镇南)。是日夜,清军乘雨分兵五路,福康安居中,哲森保等由东西两山夹击廓军营寨,莫尔根保绕到营后偷袭。初七日黎明之时,清兵攻克擦木山梁上的两座廓军石碉楼,斩杀二百余人。八日,清军进至玛噶尔辖尔甲,击溃由济咙前来迎战的廓军。斩杀六百四十余人,俘虏二百余人。十二日,成德、岱森保等部收复聂拉木以南要隘木萨桥。至此,清军扫清擦木至济咙段边境。

    十三日,福康安率军由济咙启程,沿吉隆河东岸南下。十四日,清军过藏廓边界之摆吗奈撒,进入廓尔喀境内之热索瓦,与廓军隔热索河对峙。热索河为吉隆河支流,其上有木板浮桥,即热索桥,也是从**进入尼泊尔的必经之路。廓兵在热索河北岸索喇拉山上筑碉楼一座,南岸临河有碉楼两座,并将热索桥木板撤去,凭河据守。十五日,清兵佯攻河北岸的廓军碉楼;另遣金川藏兵翻越两座高山,绕道至热索河上游六七里处,伐木做筏,渡河后沿南岸疾行,突袭临河碉房。南岸廓兵出卡抵御之际,北岸的清兵主力搭桥渡河,一举夺取三座石碉,大获全胜。

    福康安攻入尼泊尔之后,又相继在协布噜、东觉山取得了胜利,一时威风无两,甚至在接到战报之后,上海的大唐报纸也替福康安唱起了凯歌,认为福康安用兵果决,能人所不能,方才取得胜利。只不过在总督府内的白南看到这样的东西也就是笑一笑罢了,清军在各方面都存在着绝对的优势,福康安和清军将领们在战争中又是挖地道、又是火攻、又是翻山奇袭的,基本上都是古代战争的套路。福康安虽然这些年来了解了不少新式军事的理论,但看起来吸收还是有些不良的。

    不过白南也不能否认,福康安打得还是没有问题的,换唐军作战,在那样的环境里,恐怕也会做一些相同的决断。福康安的胜利之机在于他的果决和对战场触觉的灵敏,使他能够在反应比较缓慢的廓军面前占得先机,处处领先。当然福康安优势太多的兵力和火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福康安以火枪兵居中,与廓军开战,先是一团攒射,廓军往往坚持不下来,然后就被福康安的左右两翼包夹,被迫撤出战场。拥有如此大的优势,如果打得不顺利才是问题呢。

    而另一头,武毅军选择沿南部平原向西突进,然后在****达击溃了廓尔喀的守军,翻过了高山,比福康安更早抵达了阳布周边。两天后,福康安的部队在甲尔古拉山遭遇失利,廓军将清军引入山林,然后放火烧山,清军伤亡数百,并损失了八名营级以上军官。福康安不愿输给武毅军和唐人,咬着牙再度挺兵,廓军这次抵挡不了,最终清军完成了一南一北对阳布的包夹。

    廓尔喀亡国之灾近在眼前。

    。。。

442 廓尔喀旅() 
两路清军合围阳布之后,廓尔喀王朝一片大乱。し向来自诩武勇的廓尔喀人,先后征服祖姆拉、多提、帕尔帕、加瓦尔、库马盎等地区,在喜马拉雅山以南所向无敌,就算是骤然入侵西藏,也取得了胜利。可是廓尔喀人没有想到,一个庞大的帝国怎样都拥有百倍千倍于廓尔喀的实力,而且这里面还有唐人的作用,更使得廓尔喀败得彻底。

    不过也就在廓尔喀国王拉纳?巴都沙尔?沙阿已经绝望时,福康安放回了数名俘虏,传达了命令廓尔喀投降的讯息。

    福康安提出的条件大体如下:一,放归所有被掳掠和俘虏的清国汉藏民众和僧侣,交换抢夺的所有财物;二,交出怂恿廓尔喀出兵的六世****的兄弟,活佛夏玛巴及其徒弟和同党;三,廓尔喀王喇纳巴都尔(清译名)、王叔巴都尔萨野亲自前来投降,从此廓尔喀为大清属国,定期朝贡,大清派遣驻廓尔喀大臣,监督廓尔喀朝政,廓尔喀王室派遣质子入京;最后,满足大唐提出的要求。

    显然后面这一条清人提出的颇为不情不愿,但是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唐人的条件早就通报给了清廷,大唐要求廓尔喀割让原本占据锡金王国的土地,再加上西里古里走廊和北孟加拉一带地区,并入大唐的东辉海外领。

    严格来说没有在这场战争中出一兵一卒的大唐,拿走割地,而大清国却没有割土,这是奇怪的现象。不过福康安认为大清没有必要也不适合割地廓尔喀,因为大清不像是大唐,有着东辉海外领这样便利的接壤区。翻过喜马拉雅山,来统治这些南麓山区,对于清国来说可能是非常麻烦的事情。就算是西藏,也是维持当地体制。朝廷没有过多干涉,所以清国不具备完全统治南麓山区的能力,所以割土对于清国来说意义不大,反正也是要让廓尔喀称臣的。

    即便以上的这些条款都是极为苛刻的,但是还是让廓尔喀人看到了一线生机。清军转眼就能对阳布进行攻击,那么最后廓尔喀人将受到更大的损失,甚至亡国灭种。能够幸存下来,已经是廓尔喀人的幸运了。

    于是。几乎在没有什么谈判的情况下,廓尔喀全面答应了福康安的条件,国王拉纳和摄政一同出城投降,福康安有****上邦的面子要维持,没有为难他们。福康安在十一月带着廓尔喀贡使抵达京城,嘉庆赐封拉纳为廓尔喀王,摄政为公爵。不过清人对于廓尔喀还是存在戒备的,之前集结起来的西南新军在西藏并没有撤回,而是又屯驻了一年多的时间。武毅军则也在十一月份撤出,从吉大港乘船返回上海。大唐又补充了两个团的兵力到东辉海外领。驻守在锡金、西里古里等地。本来这些区域廓尔喀人数量少,廓尔喀人实际征服这些地区时间并不长。在当地势力并不大,现在丢失这些土地后对于这里也没有什么影响力了。

    倒是。根据大唐单独与廓尔喀签订的《大吉岭条约》中,不仅将占领的尼泊尔土地正式划归己有,而且还得到了廓尔喀王国的许可,在廓尔喀征召当地士兵,为大唐共和国效力。原本廓尔喀人对这个条款并不感冒,他们认为真正打败他们的是清军,而不是什么唐人,不过很快廓尔喀人发现如果他们没答应唐人的条款,从南路过来的“清军”貌似就不撤军了。而南路清军的战斗力显然更为可怕,廓尔喀王最后不得不答应了唐人的条件。

    其实这也不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廓尔喀之所以那么热衷对外扩张,一方面有本身天性武勇的关系。而另一方面,高山山地地带地狭人稠,加上当地生产水平落后,很难提供人口必要的生活物资,为了能够维持生计,所以廓尔喀必须对外扩张。现在唐人招募走一部分廓尔喀人为士兵,而且还是有报酬的,至少也算是给廓尔喀严重的经济生态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大唐现在是搞自己的附庸军搞上瘾,大唐一直都没有扩充自己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而其外籍兵团却在不断地壮大中。这是由于外籍兵团的开销少,成本低,而且人命死伤了造成后果也小,同时利用外籍兵团来对付殖民地,本身也算是一层白手套,不会为华人拉过多的仇恨。

    大唐国防部计划组建一个以廓尔喀人为战力的旅,人数在5000人到6000人之间,与其他外籍兵团一样,属于轻型步兵。

    除了刚刚有组建计划的廓尔喀旅以外,大唐现在已经拥有了大和兵团9个旅,总人数近五万人;德意志兵团2个旅,规模10000人;暹罗兵团3个旅,规模15000人;缅甸兵团2个旅,规模10000人;真腊团两个,人员3000人;曼尼普尔团一个,人数1500人;美利坚团一个,人员1500人;拉丁团一个,人员1500人;尼格罗团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