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是抗联三军四师一团副官彭定杰。前几日我们师长陈云升告诉我们下山有任务,却没有想到下山执行任务只是他的一个借口,他的真实意图是要投敌叛变。”

    “我们一下山便被早已经埋伏好的日伪军包围,等我们反应过来的时候部队已经被缴械。我们几个不甘心与他一起做叛徒的人被他捆了起来送给小鬼子做见面礼。本来小鬼子都已经将我们几个人拉到刑场,却没有想到他们不知道在行刑之前为什么突然刀下留人,将我们三个人又拉回了这里。”

    听到此人居然是抗联三军的,杨震几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耳朵。在后世的时候杨震知道,抗联三军的活动范围就在黑龙江省,甚至包括现在所处的位置都是他的游击区。有了这个人,就等于找到了一个地头蛇。只是这个人说的是不是真的?杨震却是有些不敢相信。

    尽管知道小鬼子不太可能将他们那些帮他们统治东北,也就是满洲的狗扔到这里,毕竟他们的统治还需要那些汉奸的帮忙。一般只要这些狗不准备反咬主子,小鬼子也不会做的太绝,以免引起诸汉奸兔死狐悲。但涉及到几百个弟兄的人命,杨震还是决定在慎重一些。有谁敢说这个人不会是小鬼子为了监视这几百个战俘而特地送进来的特务?

    陈云升叛变是真的,这杨震知道。但谁又能保证鬼子不会借这个机会向战俘内安插人手,进行监视。既然已经出了叛徒,那么一切的秘密便已经不再是秘密了。

    对于这个人说的抗联三军的那位师长投敌之事,杨震到还是有些印象。在后世的时候曾在一个叫做铁血的论坛上看过某些果粉发的所谓**抗战投敌高级干部名单的帖子,其中就有这位陈云升。只是资料有限,这位陈师长因为什么投敌,究竟是环境艰苦还是对上级的决定不满,以及投敌之后的情况却是没有说。

    不过对于这个帖子,杨震一直不屑一顾。抗联一个军多者不过几千人,少者不过千把人。一个师最多不到一千人,普遍都是三四百人。还不及此时关内的八路军后组建的那些独立团等所谓的地方部队的一个团多。抗联之所以将编制弄得这么大,是根据自身复杂的情况来定的。

    抗联成立之初,为了壮大声势,收编了大批所谓的山林队,也就是土匪,还有一些义勇军。后世名著《林海雪原》中的那位座山雕的原型,便被抗联收编,后更官至一军之长。

    中国人对官位的高低还是很在乎的,尤其是那些也不管自己有多少人枪,动不动就自称司令的人,他们对于自己职务的高低还是很在乎的。

    尽管手下只有百八十人,甚至几十人,但师长、团长的称谓听起来总是比营长好听得多。尽管他们手下的人还不见得有一个正规营人多。杨震记得后世时候看过一本书上曾经描述过,一个抗联师长携部投降,一个师不过一百五十多人,只比正规军一个连多上那么一点点人,还不如一个加强连多。

    正是为了应付这些人才将编制弄得那么大,当然其中也不乏虚张声势,恐吓鬼子,号召民众的意思。不管怎么说,一个师或是一个团对鬼子的威胁,对百姓的号召力总比一个营或是一个连要大多。

    尽管这个师长手下的兵不见得有一个满编连多。实打实说,此时的抗联大多数师长手下的兵并没有比关内的八路军、新四军一个营多到那里去。

    整个抗联人数最高峰的时候不过三万余人,居然编成了十一路军。即便是按照国军地方杂牌的标准,这十一路军加一起也不如一路军多。若是抗联那一个师能有个四五百人,在刨除去大大小小的非战斗人员,战斗人员能有个三四百人,便称得上兵强马壮,是绝对的主力了。后世有些人将这些按照关内八路军的标准也就是一个连级干部的所谓师长称之为高级军官,实在有些夸大其词。

    尽管不知道其中真正的内幕,但杨震却是知道,一向是北满抗联主力的三军之所以出现大量叛逃、投敌的事情,除了日益恶化的环境之外,却是与他们的军长被扣苏联一去不归,部队内部因为斗争而开展的清洗有绝对的关系。

    只是这些在后世得到的消息,杨震至少现在还不能说。相对于其他的事情,他现在更关心的是外边的情况。尤其是抗联的活动情况,以便自己做全盘的考虑。

    原来杨震优先考虑的是怎么出去,能带着所有的弟兄离开这里。至于外边的环境只能先走一步看一步,毕竟那还是能活着离开这里之后才需面临的问题。但现在,有了这个抗联出身的人,杨震便有些急于了解外边的形势。

    沉默了一会,杨震才道:“彭兄,现在外边的情况究竟如何?你能不能与我们说一说。最重要的是你们抗联现在的情况如何,还有多少战斗力?”

    一听杨震询问抗联的实力,本已经有些松懈下来的彭定杰立即又充满了戒备。看着又有如刺猬一般的彭定杰,杨震摇摇头道:“抗联的情况你既然不想说,我也就不在问了。但外边的环境这不是秘密的事情,你总可以与我们讲上一讲吧?”

    看着他听到自己询问抗联情况之后那不似做作的防备眼神,杨震有些相信他真的不是日军安插到自己这些人中间的密探。若是这个家伙面对杨震的问题直接侃侃而谈,恐怕杨震会让他死的不明不白。

    因为对与自己这些战俘第一次见面便知无不言的人,便相信自己话的人,应该不是在艰苦环境中浴血奋斗数年的抗联将士。若是抗联将士都这样,那里还能在日军重兵围剿下苦战十四年?

    以杨震的身手,做到这点不成问题。杨震后世在部队数年,整天学的便是怎么杀人。让一个人死的不明不白,还是能做到的。别说他有可能是日军安插进来的特务,即便是他真是抗联的人,为了几百个弟兄将来的安全,杨震也顾不上了。一个不能保守秘密的人要来何用?

第十二章 慎重() 
对于杨震抽了条的问题,彭定杰这次到是没有犹豫,很爽快的便回答了杨震的问题。也许在他看来,日军的这方面的秘密不是秘密。至于抗联的情况那是绝对不能说的。尽管他知道,随着自己师长的叛变,抗联三军对于日军来说几乎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你看怎么说。若是对于鬼子来说,用他们的话来说剿匪的形势一贯是大好。自从今年年初鬼子便调集大量的兵力对抗联各军进行围剿。为了切断抗联与百姓之间的联系,断绝抗联所有的给养来源,他们还在游击区实行归屯并户的政策。”

    “小小鬼子强行将山中的百姓强行迁移出来,迁至有日伪军重兵把守的人圈中。在迁移山中百姓的同时,他们大势对帮助抗联的百姓进行屠杀,试图恐吓百姓不敢帮助我们。妄图将我们困死、饿死在深山老林当中。”

    “他们这一手很毒辣,使山中的抗联即得不到必要的粮食、药品,更得不到兵员的补充。他们这一手很毒辣,我们抗联。”说道这里,彭定杰突然止住了话题。

    听罢彭定杰的话,杨震心中暗自摇摇头。他知道抗联自一九三八年开始便进入最艰苦的时候。对于缺乏根据地的抗联来说,日军归途并户这一手段是最为毒辣的,也是最见效的。

    他们采取归屯并户切断了抗联与百姓的联系,使得抗联失去了必要的补给来源,只能饿死、困死在深山老林。夏天到也罢了,东北富饶的山区总能够给抗联提供一些食物可以充饥。对抗联所有人来说,最难熬的是便是这东北的冬天。

    这个时候可没有后世的温室效应,冬季可是实打实的酷寒。尤其是在东北的北部,也就是现在杨震所处的黑龙江地区,十月份下大雪是很正常的事情,气温降到零下四十度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山中的积雪常常厚达一米。

    这种缺衣少食,甚至缺少必要的御寒衣物,连取暖的篝火都无法点燃的艰苦,别说后世的人,便是现在的人也是无法想象的。在杨震印象中,抗联开始出现在大规模的叛变就是在这一时期。而大量叛徒的出现,给了抗联最致命的打击。

    对于任何部队来说,一旦出现了大量的叛徒,那么这支部队在对手面前再无任何秘密可言。对于只能依靠山中秘营少量的储备,进行修正的抗联来说,这一点是最致命的。

    失去了秘营,整日处于转战中的抗联在日军大规模实行归屯并户的情况之下,也就失去了最后的补给。很多抗联部队的失败,最后不是被打垮的,是被饿垮、冻垮和叛徒搞垮的。当然中间也有很多决策上的失误。

    看着陷入沉思杨震,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的郭邴勋拉了拉他,指因为伤势与疲惫已经睡着的彭定杰小声的道:“你相信他是什么抗联的?东北现在真的还有抗日的部队?”

    “有,怎么没有?从九一八小鬼子侵占整个东三省到现在,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抗日的烽火一直没有平息。他口中的抗联便是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他们一直在坚持着斗争。”

    说道这里,杨震叹息一声道:“本来我想从他的嘴里多知道一些抗联的事情,为咱们脱险之后做一些考虑。只是没有想到他的嘴巴居然这么严?警惕性也这么高?”

    “他们师长都叛变了,他应该知道的那些秘密对于小鬼子来说便已经不算是真的秘密了,可他还是一丝口风都不肯对我们泄漏。刚刚我们得对话你也听到了,基本上都是一些客套话和一些世人皆知的基本情况,甚至还有些废话。”

    “虽说对此人的警惕性我很欣赏,但对于此人是不是真的抗联将士,我并不敢肯定。这个人虽说的一口东北话,但却不能代表他是中国人。日寇在九一八之前便对东北渗透已久,为了夺取东北,他们培养了很多土生土长在东北,甚至衣着、口音都看不出来任何差别的特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