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良种田纪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为官多年又早有充分准备的顾谢,根本就不和这些人打这个马虎眼,朗声道,“应该说,是整个东北出产的粮食会更多!”列举出了一个个的具体数字。

    清露在秦家村开荒,所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人口。

    秦家村建立的头一年,聚集过来的都是秦怀恩在走排时认识的当地人和附近一些生活困苦的穷人,就算是拖家带口的吧,也不过只有百余户千多人,当然了,这在地广人稀的东北,已算得上是大村子了。

    同一年,秦怀恩到了西北开始建露城,东北的粮商们在清露的组织下闻风而动,同时也发现了“开荒”的妙用,起了和清露一样的开荒的心思。

    第二年抓住江南闹水灾的机会,清露下令让人去收拢人口,效果相当不错,江南人口稠密,经过多年发展,耕地明显不够用,以至于连荒都无处可开了,再加上那次受灾,留在祖地是真没有活路了。

    清露直接收拢上来的就有两千多人了,这些人还呼朋唤友叫亲戚,有的干脆举族都迁了过来,不过是几个月的功夫儿,秦家村就变成了三个村子。

    清露在秦家村中弄出这么大的动静来,怎么可能不引起,在贩粮过程中已尝到甜头的东北粮商们的注意?!

    这一家就发现了,秦家村有人脉,离松源府府城码头极近,水运便捷,当地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有山货和山参等多条发财的路子,绝对是个“风水宝地”,立即蜂拥而至,有银子的出银子,有下人的出下人,有力气的出力气……

    于是,秦家镇就这么自然形成了。但,这也到了极限了。

    从第三年,也就是去年开始,秦家村已没有富余的人手开荒了,又赶上西北大战有些伤亡,清露名下的土地,第一次出现了不增反降的趋势。

    就连其他的大地主也一样,虽然没像清露这样田产减少吧,但大幅增加的是没有了。

    “若不是实在无人可用,夫人的意思,还是再多开垦些荒地的好,毕竟,西北一天不平定,就需要更多的军粮,露城的积分制一天不停止,秦夫人就不知道,手头的地是否够分。”顾谢语气平静地娓娓道来,明确地指出了清露这么做都是什么,以及朝廷才是最大的获利者。

    有人不同意,“危言耸听!既然种的是军粮,那为何秦夫人不把这些粮食运到西北去?反倒是存了这么多?!皇上,臣以为,万不可舍本逐末,将人口从富饶的江南迁徙到苦寒的东北去开什么荒,将朝廷的政令为一己私利所利用!”说到底,到现在开荒增加的田产税收,朝廷还是没收到手里,得利的只是一部分人罢了。

    见公叔瑾皱着眉头不说话,顾谢便说了下去,也算回答刚才那位大臣的诘问了,“开荒头两年,纵然是沃野,也不适宜种麦子,只能种些粗粮,产量高,还养地……”

    曾在东北当过多年县令的顾谢,是很精通农事的,“但粗粮价低,长途贩运到西北,赚不了什么银子,尤其是去年,秦将军在西北当地种粮,也喜获丰收,西北当地的莜麦价格也不高……”秦怀恩去年说不吃江南一粒米的话,可不是信口开河,去年秋收过后的现实告诉人,西北在秦怀恩和清露的联手经营下,真的不缺粮了。

    “所以东北地区的粮价变成了粗粮价低,细粮价格高,这本是正常的,但去年秋天因连续三年大力开荒,田产亩数骤然增加,这种情况越发明显,略显不合理,同时,去年江南的粮价也有下降,夫人觉得粮贱伤农……”顾谢的脸上带着由衷的钦佩,所以显得特别虔诚。

    因为顾谢并不知道,那时的清露已知道了今年会发生旱灾,收粮不仅是做好事,还赚银子,其实,这种粮价的小幅波动是正常的,完全到不了伤农的地步,清露不过是抓紧时机而已。

    “露城东北系的武将当初都是跟着秦将军出来的,无论对秦将军还是秦夫人,俱是十分敬佩,他们用积分同样换了不少的地,现在个个都是大地主了,见秦夫人收粮护农,纷然相应,和当地的粮商也熟,这才攒下了这些粮食……”顾谢说。

    清露这回报上来这么多的粮食,其中有相当的部分,是露城东北系家眷们的,别在京城附近没什么地,在东北可不少,尤其是现在,只有当官的才可以免税了,挂靠在她们名下的田产就更多了,收获自然不少,当然了,还有一部分是花银子从相熟的粮商手里面收的,倒也方便实惠。

825。第825章 睿儿也是会发脾气的() 
“但不管怎么说,获利最大的,还是那些开荒的农人们……”顾谢说起了清露的开荒政策,比如租子每一年是怎么收的,就是傻子都能得出结论,在这样的条件下,农民们的日子是挺好过的,“随着开荒年限的增长,种麦子的地会每一年都增加一些,有了去年的粗粮价格的走低,今年农人们就算种粗粮也可以种些西北需要的菽子等物……”

    大豆可是个宝,运到西北去,可以磨豆腐卖,在没有新鲜蔬菜可吃且容易保存的冬季尤其畅销,剩下的豆粕则是喂马的好东西,有多少需要多少,以至于菽子的价格在西北一直居高不下,想当初秦怀恩建露城时,清露给他送去的人手中,就有会做豆腐的,可见非常有先见之明。。

    顾谢告诉那位诘问的大臣,“夫人手中的粮食显得多,归根结底是东北产的粮食多,”大粮仓的作用正渐渐地发挥出来,“往后还会更多,至于说军粮,想来就算是朝廷在西北增兵之后,也是供应得上的!”带着与有荣焉的骄傲。

    顾谢的这最后一句话,重重地打在了公叔瑾的心坎儿上,是的,增兵!

    秦怀恩离开西北已有一年了,在这期间西北又增兵十五万,其中十万是骑兵,这还不算在去年秋天和今天春天损失的那些,露城就像一个不停下金蛋的老母鸡,将铁器马匹等物源不断地供应出来,再加上西北和东北的粮食供应,真就像秦怀恩曾经说过的那样,西北增兵一点都不困难。

    对此,公叔瑾痛并快乐着,因为这些东西都是要银子的,就算是因有了秦怀恩这样的能臣干吏的参与后,各种物资都便宜了不少吧,可那也不是不要啊,所以在增兵的同时,是连连增加的军费开支。

    说实话,去年江南的粮价下跌,和公叔瑾下令,江南农税至少有半数要是现银不无关系,在粮价下跌时,公叔瑾心中也是怯怯的,好在,清露出手救场了。

    其实清露起到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她个人具体收了多少粮食,而是她带动了收粮的风潮,当然了,清露自己也没少收,这个女子,太有钱了,也太敢花银子了,当时公叔瑾就曾这样感叹过,万没想到,清露在东北竟然也是这么干的!

    就是这样,今年春天和狄人的小范围作战结束后,公叔烈还上了折子,大致的意思是,经过差不多两年的修建,潘凌峰所属的黑土城,已经固若金汤了,一向以“稳重”著称的公叔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可见现在的黑土城得变成什么样儿了。

    公叔烈的意思是,等到黑土城修建完毕,就要换防,将潘凌峰调入其他的小城池,因为像潘凌峰这样的“能臣干吏”就应委以重用,于此同时,也可以将更多的西北将士纳入“积分制”的体系,现在就的意思了,是增兵,扩大“积分制”的范围呢?还是“徐徐图之”。

    所谓的“徐徐图之”不过就是怕军权旁落的委婉说法罢了。

    说实话,现在对军权这个事儿,公叔瑾已不再像从前那般紧张了,主要是秦怀恩表现得太超然了,恨不得就长在清露身边才好呢,什么军权。官位完全不放在眼中,而只要秦怀恩一出,潘凌峰手中就算是有再大的军权,也得乖乖地送上来。

    公叔瑾愁的是军费啊,但兵又不能不增,所以公叔瑾给公叔烈的回复是“酌情”。

    结果,现在潘凌峰已离开了黑土城,估计顶多再过两个月,西北新的增兵数量就又会报上来了,也不知道会是多少,相比之下,中原的旱情,倒是小事了,不过在准备赈灾银子时,户部还是一味地念叨。

    可是现在,清露竟然又跳出来了,当儿送上来的折子上,那惊人的粮食数量时,公叔瑾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有了这些粮食,中原是不是就不用赈灾了?!

    见顾谢都说完了,公叔瑾还是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睿儿忍不住了,直接跳了出来,冲着方才那个发难的大臣就去了,“这位大人,顾长史说的这些你可是听明白了?”语气很是不善。

    就算睿儿脾气好,有容人之量,眼见着明明是做好事儿的姨母和师傅,被人这般质疑,也是忍不下去的,如果睿儿再长大一点的话,就会明白,他这种反应,就是常人所说的“逆鳞”。

    睿儿年纪虽小,地位却是极高的,他常年修习秦怀恩那种刚猛的武功,性情或多或少会有些暴躁,轻易不发火,一旦发火也是挺吓人的,再加上公叔宁和寿公公等人,这几年来对他的“贵族化”教导,身上已带了上位者独有的凛凛之意,平常笑闹起来不显,一有大事儿的话,就不自觉地露了出来。

    八岁的睿儿继承了公叔宁的颀长,个头挺高,发冠已到了那位个子不高的大臣的肩头处,他还有公叔宁没有的健壮,就显得更高了,此时,面对着那位大臣,双眼微微泛红,就像是要咬人似的。

    “啊……”那位大臣愣了愣,已经开始后悔,方才因心中的妒火说那句不当的言辞了,他真是吃饱了撑的,来惹这些天家子女,可就这么直接向一个孩子道歉,他又一时过不来心中那个坎儿。

    睿儿却没那个耐心等了,一句句地逼问着,“既然你听明白了,那你可觉得我姨母,不,应该是我府中这些粮食的来路,有何不妥之处?!”怀疑清露就是怀疑他!

    “不……不曾……”大臣被臊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