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有一个小世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组成部分了。

    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又叫仓公,约前205—?就曾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鹊脉书》。

    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

    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

    此后,我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增多。

    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例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公元1564年等书。

    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脉学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种。其中虽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诊脉又称切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而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邪气盛则脉实,正气虚则脉虚。

    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久病脉洪,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

    脉诊的方法有3种:1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见三部九候。

    2三部脉诊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的。

    3寸口诊法。即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当然,在进行脉诊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一些要点。

    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经络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

    但也不是说其他时间就不能诊脉,汪……机认为:“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总的来说,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

    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在特殊情况下应随时随地诊察病人,又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

    2。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不正确的体位,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而影响脉象。

    3。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

    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

    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

    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且易哭闹,不合作。

    4。举按寻: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

    滑伯仁《诊家枢要》说:“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

    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

    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之义。

    5。平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

    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如脉之迟数,均以息计。另外,还提示医生诊脉时,要虚心冷静,思想集中,全神贯注地体会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6。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其意义是:一方面借以了解脉搏跳动五十次中有没有出现结、代、促脉。

    但必要时可以延至第二第三个五十动,总以达到辨清脉象为目的,所以每次候脉时间以3~5分钟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医生诊脉时不得三举两按草率从事。

    脉诊要求医生有解剖生理学等有关知识。这方面,我国古代有许多可贵的记述。

    第一,关于心脏、血液和血管的关系。脉和血液以及心脏的关系极其密切。

    《内经》明确记述说:“藏血,脉之气也”《平人气象论;“五脏所主,心主脉《宣明五气》;一切血液和血管都受心脏控制;血管是血液流行的处所;心和脉是相合的;心气绝了,脉就不通,脉不通,血就不流;脉道通了,血气才流行。

    它明确指出脉是血脉,发源于心,脉搏是心脏的具体表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内经》已经记述了血液循环的概念。

    如说,饮食经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而传到肝脏,由肝传到心,由心传到肺,又由肺传到心,然后输布精气于脏腑皮毛《经脉别论》:“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yin樟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含精,行气于府。”;并且说脉管的血循环不停地流着,上下相贯,如环无端,等等。

    这种认识虽是初步的,甚至是带有某些想像成分,但是它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于循环生理学的认识,并为古代脉诊的发展了基础。

    第二,关于血液速度的认识。

    我国古代医家已经注意到血流速度问题。《难经》说:人一呼,脉管中的血液流行三寸;一吸,也流行三寸;一呼一吸,共流行六寸。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这种认识尽管很不精确,却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血液速度是血液循环状态的一种指标,现代医生为心血管系统病人做临床检查,也把测定大、小循环的时间当作一种常规。

    第三,关于呼吸和脉搏频率关系的认识。

    《内经》上说:人一呼,脉跳两次,一吸,脉又跳两次,一呼一吸,脉跳四次。《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这样,连续计数,以每分钟呼吸十八次计算,一分钟脉就跳七十二次。这里不仅明确指出了脉搏和呼吸的关系,而且知道呼吸和脉搏频率是一和四之比,和现代生理学所观察的是一致的。

    此外,《内经》还记述了脉搏和呼吸次数之间的改变是一种不正常现象:指出人一呼脉只跳一次,一吸脉只跳一次,以及人一呼脉跳动三次,一吸脉跳动三次,都是病态。“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日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日病温,尺不热脉滑日痛风,脉涩日痹。”

    我们知道,脉搏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反映心脏和肺脏之间的关系。临床上不难观察到,由于肺循环和动脉血液缺氧引起心跳节律不齐、脉搏的性状因之改变的情况。

    第四,关于切脉部位的认识。切脉的部位,在我国古代有一段侦变过程。

    先后有过“遍身诊”、“三部诊”和“寸口诊”。起初,主要是“遍身诊”,就是按摸全身从头到脚可以触摸到的动脉,包括头、颈、两颊动脉,上肢的挠动脉,下肢的烃后、足背、腘、股动脉。这些部位的动脉都在体表,或贴于骨上和皮下。

    《内经》记述的切脉,主要就是“遍身诊”。“遍身诊”又叫“三部九候”诊。“三部诊”,是诊头部的人迎颖颓动脉、腕部的寸口挠动脉和足部的跌阳足背动脉。

    寸口诊就是切摸两手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