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块头自然有与之相配的大威力。
这种斑鸠脚铳比这个年代闻名西方,号称威力最大火绳枪的西班牙‘穆什克特’火绳枪威力还要大得多,一枪可以把当时后金步战时候常用的木头战车打穿打烂。
但是在董策看来,斑鸠脚铳实在是颇为的鸡肋。论威力吧,不如抬枪,而同时也非常笨重沉重,和抬枪一样需要支架才能打;论轻便吧,不如鲁密铳,同时射程也并不比鲁密铳更远。
至于说杀伤力来说,被三钱重的鲁密铳的铅弹打中和被斑鸠脚铳一两八钱重的巨型铅弹打中其实差别不大,都是肠穿肚烂,死的不能再死了,就算是身穿重甲也不例外。除了同时期西欧出现的那种厚度几乎快要达到了六毫米的中级钢打造超厚板胸甲之外,还没有哪种甲胄能够抵挡住火铳的威力。
鲁密铳的威力,已经足够用了。
而同时若是需要重火力的支援,像是小炮一样的抬枪比斑鸠脚铳显然更加的合适。
处于这两者之间,斑鸠脚铳的地位实在是有些尴尬,这也是董策不太想打造这种火器的原因。
当日,董策回到了久违的副千户官厅好生睡了一觉,第二日,和白忠旗两人带着打造好的那些木头刀剑回去了安乡墩。
有了这些器具,就能够开始下一阶段的训练了。
……
按道理说,作为一个没有多少资本和人手,上头的支持也只是有限的小势力,董策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先组建步兵的,毕竟步兵不需要战马,而购买一匹战马所需通常足以武装三四个装备中等的步兵了。但是机缘巧合之下,董策手下有了大批的战马,而且都是很不错的辽东雄骏和蒙古良驹,因此他有了组建骑兵的想法。
毕竟在这个时代,骑兵面对步兵拥有绝对强大的战略优势。
所以董策下了决心,要把自己的家丁们武装成骑兵。
但是是什么样的骑兵这也有个讲究儿,像是那种精锐强悍的游骑兵,斥候骑兵,董策根本就没想过。自己这些手下,骑术太差,各人武技太差,而且没经过战阵,完全达不到那个要求。所幸董策对他们的要求也不高高机动能力和一定的杀伤力就成了。
所以董策让他们练得东西也很简单,一共只有四类骑马,射箭,刺矛,劈砍。
仅此而已,没有任何的花里胡哨。
什么阵型,什么集群冲锋,什么战术战法,董策一概没教给。
董策一直认为,越是花哨的东西,往往越没什么用处。而简单的东西容易操控,反而更有效。而由于他要做的一些事情的急迫性,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他训练,只得是先把基本功打好,然后做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增强战斗力。
骑术不好,没关系,以后可以练,可以适应,现在董策给他们提出的要求是只要是坐在马上掉不下来就成。
至于在马上的作战,他们差的还很远。所以董策给他们制定的战术有两套,第一套是下马步战,第二套才是在马上对对方步卒的杀戮。
至于骑兵对骑兵的战术,董策根本不打算现在练他不会去招惹拥有大量哪怕是等量骑兵的对手,而对方如果是跟自己数量差不多的骑兵,就算是那些战斗力不怎么样的马贼,董策定然也会立刻就选择撤走而不是硬碰。
他手底下就这点儿家底,宝贵的很,赔不起。
第二套战术已经练了不少次了,现在董策练得是第一套。
下马步战,正确的说法应该下马步射。其步骤有三:一,拉开距离;二,下马步射;三,上马,拉开距离;四,下马步射。
如此循环往复。在此之前,董策先要对自己手下的箭术做一些检测。
第191章 一九零 射艺()
在鲁密铳大规模的普及之前,弓箭是董策手中唯一的远程武器——而就算是火器普及了,对于骑兵来说,射速更快的弓箭也是必不可少的,更别说,强弓的威力也是极为的骇人,在某些方面并不逊色于枪械,而运用的灵活性上更有胜之。
在日常训练马术的那片训练场上,战马都被拴在了靠近丘陵的那一边。
训练场的大部分都被清空了出来,在中间位置树立了十六个大大的靶子。
靶子有两种,一种是五尺高,一尺半的宽度,其形状和一个站着的人差不多的那种。
第二种靶子则是比较大,也比较复杂,里面是用木头搭成的架子,外面则是蒙的布,布的上面画了人,里面用木杆二根,用绳子把边儿给缝上,然后在四角则是用钉子钉紧以固定。整个靶子高八尺,面阔两尺,整个形状就像是人骑在马上一样。
每一种靶子各有八个,依次排开,每一个相距为五步。
而士兵们便站在距离靶子大约九十步之外的所在,按照各自所属的都,排成三排队列,站得整整齐齐。
在测试之前,董策先让他们演示了一番正步走,左转身,右转身之类的动作,见众人并未落下,这才是满意的点点头。
这些时日马上功夫训练的较多,可是这些步战的基础董策也希望他们还记得清楚,免得将来还要拾起来。
然后考校正式开始。
关于如何考校军兵的射术,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中早有记载,也不需要董策多操心,只需要按照其中说的来就成。董策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若是论对这方面的了解在,自己是绝对比不过行伍数十载的戚少保的。而戚少保文武全才,更是少有的能把练兵的心得经验用文字落实到纸面上的人物,他的这两本书,说是兵家之圣典绝不为过,只是明末实在是太过于腐败糜烂,以至于想要按照其上的方法练兵都成了一种奢望。
正所谓北方之习,最重于射,但射不在图中。
按照《练兵实记》中的法子,董策把射手分为三等。
能扯弓射重箭,又去得平,又去得远,又多中,中必深入,此超等射手,不可以寻常待也。
射得不远而平,开硬弓发重箭,能中者二等也。
射得远而不平,箭轻弓软多中者,三等也。
建奴及昔日纵横沿海各省之倭奴之箭,射程都不远,原因是箭重,箭重则威力就大,一旦人被射中便不可当。而且抵近了射,射速也极快,几乎是那边弓弦嘣的一声响,这边人就被射死了。
超等射手和二等射手那自然是不必说,几乎是百发百中无虚弦的,而且射速也快,威力也大,射程也远,射的也深,发挥更是极为的稳定。
三等的射手中又分为九等。九中者,准超等。八中者,准上上等。七中者,准上中等。六中者,准上下等。五中者,准中上等。四中三中者,准中中等。二中者,准中下等。一中者,准下上等。不中者,准下中等。不知者,准下下等。
所有人都拿着步弓,腰间挂着箭壶,里面攒满了长长的羽箭。
董策手里的弓箭还是很多的,差不多足够这四五十号儿人一年用的了。
他策马在一边,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蓝旗,扫了众人一眼,上下挥了挥,王通便是扯着嗓子喊道:“忠字都,出列,向前十步,准备射击!”
“是!”
第一排的十六个人齐声应是,向前正对着自己那个靶子大步走去,走到距离靶子大约八十步的距离停下。
他们都已经举起了弓,搭上了箭,只等待王通的射击指令。
他们用的弓都是最典型的明弓步战弓。
明弓和清弓有很大的不同,相比起清弓粗大的梢,明弓的梢要小很多,属于两段反曲弓臂,大反曲带垫短稍,而清弓则是一段反曲弓臂,大反曲带垫长稍。明弓的弓弦也要比清弓的短不少,整个体型看起来要小得多。
相对于清弓,明弓的效率更高,回弹和减速更快。清弓则是为了抵近了发射重箭,增加杀伤力,而牺牲了效率。
他们的弓董策曾经拉过,按照后世的标准,差不多是一百二十磅左右的拉力,换成这个时代的单位就是九十斤左右,属于明弓战弓里面的中等弓。
规格很统一,几乎没有差别。
一百二十磅左右的拉力,差不多和那些缴获的后金兵骑弓拉力一样,比步战用的后金军大铁弓要差得远。
这也就是董策这些手下,一个个又高又壮,被他用大量的肉类和足够的粮食养的体格惊人才能拉开这中等战弓,若是换成一般的明军,就拿营养不良的虚弱样子,怕是下等战弓都拉不开。
“发射!”
王通一声令下,众人纷纷张弓,他们的动作几乎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一般搭箭快,眼直视前方,前手主定,后手加力,前手把弓如月出,后腿有点儿像是瘸子。这就是训练一群没有军事基础的百姓为军兵的好处所在了,他们几乎是一片白纸,可塑性非常好。
而这个射箭的姿势,也是严格按照戚继光的兵书中练出来的,每个人都很标准,也就是俗称为的‘大架射’!
随着一片蹦蹦的弓弦震动声响,十八支箭离弦而出。
然后便是一片咄咄的钢铁箭头钉进木头靶子里面的声音。
站在靶子不远处的王浑瞧了一眼,大声报数道:“人马靶,尽数命中;人靶,五中三失。”
董策在一边面无表情的看着,心里确实对这个结果还算是满意。
而后王通又是大声道:“一百息之内,射出十箭!开始!”
“是!”
众人又是齐齐应是,并不慌乱,而是开始沉稳的张弓搭箭,瞄准自己面前的靶子射过去。
他们之前在射箭操练的时候,对于射速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本身射击的速度就比较快,此时并不慌乱。而且多半心里也都有底儿,知道自己一百息之内射完十箭是没有问题的。
嘣嘣、咄咄的声音不绝于耳。
许多书中,经常能看到什么连续拉上五六次,多则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