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马行空四部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事。

    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霍四究「说三分」之事。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英宗至治年间出现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演义的主要版本有:

    1、明代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2、明代志传本《新刻按监全像批评三国志传》

    3、明代李卓吾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

    4、清代李笠翁评本《李笠翁批阅三国志》

    5、清代毛宗岗评改本《四大奇书第一种》

    现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刊刻的,俗称「嘉靖本」,全书24卷。亦有弘治刻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素朴,内容较平易。

    至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俗称「毛本」。

    近代较着名的校注本有吴小林《三国演义校注》,沉伯俊《校理本三国演义》。其中沉伯俊《校理本三国演义》,校正了原本中的大量「技术性错误」多达七八百处,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同行的高度评价,并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有人评论「迄今为止最好的《三国演义》版本」,被称为「沉本《三国演义》」,但也被批评有错误。

    普遍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为罗贯中,也有一些说法认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和他的老师施耐庵合着,但未有明确考证证明。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室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尽管这些旧有观点已不容於今日。

    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国演义时,把明代流传下来的版本中不实讥望、怪力乱神之处删除勘正。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称:「因为三国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於作小说。而且三国时底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作小说底材料。」

    而书中亦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

    不过,前33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写了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

    由於《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范围、影响程度,都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独一无二的,这就造成了普通民众,甚至一部分专家学者对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也就是小说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概况、事件、人物缺乏正确的常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在国人心目中已经占据了真实历史的地位,这种现象在近来的电影、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应。民间也一直对这类现象有不少争论。(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小说阅读网(readnovel。c)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readnovel。c阅读。)

第五十章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徵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浅近的文言,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特色。

    《三国演义》精於塑造人物形象,能通过叙述人物的行动和举止,来反映他们的独特个性。三国人物如孔明、刘备、曹操、关羽等早已深入民心,性格突出,全赖《三国演义》绘形绘声和生动逼真的描写,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三国演义善於描写战争场面和政治斗争,书中敍事有声有色,尤其善於描述各大小战事,变化莫测,使人惊心动魄,有亲歷其境之妙。

    三国演义结构宏伟紧密,全书人物眾多,头绪纷繁,情节复杂,惟作者能以蜀汉為中心,抓紧魏蜀吴三国间的冲突矛盾,写来井井有条,脉络清晰,规模宏大。

    三国演义语言方面夹用文言白话,明快生动,既吸收古代文言的精华,亦加以适当的通俗化,故能「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收雅俗共赏之艺术效果。

    《三国演义》和三国时期故事传说对东亚文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最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流传民间,李商隐有《骄儿诗》「或謔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已出现「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

    北宋民间说三国故事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倾向,苏东坡的《东坡志林》说:「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輒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中国古代有关三国的诗词歌赋就不胜枚举,以三国故事為内容的评书、戏剧和其他口头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而且这些作品和《三国演义》的相互借鉴,传承形成了独特的类文化群。直到今日的各类三国故事剧集、漫画、书籍还是经久不衰。

    《三国演义》及三国故事对於中国文化的影响至今仍随处可见,在人们处於竞争环境或奋斗阶段,可能会以三国的场景,人物关係作為考量。其间的褒贬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无论褒贬的结论如何,人们对三国中人文精神的认可已经根深蒂固,难说会有较大改观。

    个别的讲,在有些与《三国演义》故事相关的地区或族群中,三国文化的烙印更是明显,如诸葛姓氏,川陕地区等。

    中国自古流传有一句话:「少不读水滸,老不读三国」,指年轻人不该读《水滸传》,否则容易会整天想打架,思想上变坏;而老年人不应该读三国,因為其中人物善於用计使诈,处心积虑、勾心斗角,作為应该「知天命」的老人应该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著算计别人,对自己身心无益。

    夏志清教授在〈人的文学〉一文引用《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刘安杀妻喂肉的故事,同情旧时妇女的悲惨命运:

    “当下刘安闻豫州牧至,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乃杀其妻以食之。玄德曰:「此何肉也?」安曰:「乃狼肉也。」玄德不疑,乃饱食了一顿,天晚就宿。至晓将去,往后院取马,忽见妇人杀於厨下,臂上肉都割去。玄德惊问,方知昨夜食者,乃其妻之肉也。”

    《三国演义》也留下了不少成语,如桃园结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乐不思蜀、赔了夫人又折兵、蜀中无大将、三分天下……等等。

    一些俚语也与《三国演义》有关,如「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说曹操,曹操到」等等。

    中国的《三国演义》在日本战国时代常被当作是军事政策的指南,例如:在三方原之战,德川家康效法诸葛亮的空城计,让武田信玄中计。

    而人物的描写也让人著迷,例如:同為战国时代的陆奥国大名津轻為信相当崇拜关羽,也学演义中关羽留长鬍鬚,被喻為津轻的美髯公。

    现时不论是东方或西方的机构,有不少都以《三国演义》的故事教训来做商业政策。例如,香港的冯两努就出版了一辑十多本的《三国啟示录》,指导商家如何把《三国演义》的策略运用於商场上,以及日本松下的创办人松下幸之助也是运用三国演义的内容运用於商场和员工教育训练上。

    金庸《鹿鼎记》曾透过《三国演义》对主角韦小宝的啟发,突显传统小说与戏曲对中国基层人民的影响力。韦小宝不识字,对歷史的认识全部来自於戏曲。在罗剎国协助苏菲亚夺权时,便想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桥段(另外就是康熙曾对他说过多尔袞担任摄政王的事蹟)。之后对王屋派也使用过「柴桑弔孝」的桥段。

    中国於1991年拍摄的长84集《三国演义》及於2008年拍摄的长95集《三国》。两套电视连续剧集的製作规模与演员阵容都非常庞大。相关电影作品亦时有上映,例如於2008年上映的《三国之见龙卸甲》及《赤壁》等。

    由中国及日本合作拍摄的长52集动画《三国演义》於2009年播出。由日本万代改编自本作的模型系列《BB战士三国传》,在中港台地区亦是大受欢迎。

    《三国演义》传出中国后,日本人尤其喜欢,1939年─1940年,吉川英治发表的衍生小说《三国志》在报纸连载,该小说以《演义》為底本,但是纠正了拥刘反曹的倾向,删减了神话成分,备受日本读者喜爱。

    《三国演义》改编成漫画或动画不下於数十次,例如横山光辉的《三国志》,然而传入日本后,《三国演义》普遍被称為《三国志演义》,只是有為数不少日本人受到早期的湖南山人日文译本和吉川英治衍生小说影响习惯简略称為《三国志》,也由於《三国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