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马行空四部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久并来田,莫不安所。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译文:皇帝兴师用兵,诛灭无道之君,要把反叛平息。武力消灭暴徒,依法平反良民,民心全都归服。论功行赏臣,惠泽施及牛马,皇恩遍布全国。

    皇帝振奋神威,以德兼并诸侯,天下统一太平。拆除关东旧城,挖通河川堤防,夷平各处险阻。地势既已平坦,民不服徭役,天下都得安抚。

    男子欣喜耕作,女子修治女红,事事井然有序。

    皇恩覆盖百业,合力勤勉耕田,无不乐业安居。群臣敬颂伟业,敬请刻此石,永留典范规矩。”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至於拆除原关东六国所建造堤防,原因是了消除地方■丨据,这是由於各国堤防的设计不合理。根据《孟子告子篇》记载,魏国著名水利专家及商人白圭曾向孟子指,自己治理水患的水平胜过大禹,但孟子却不以然,指责白圭只是将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即是将洪水引向别国,令百姓厌恶。

    此外,据《汉书沟洫志》的记载,当时齐国和赵魏两国是以黄河界,赵魏两国位处黄河上游,地势较高,齐国的地势低下,黄河泛滥时齐国所遭受的灾害就较严重,因而齐国首先沿著黄河建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堤防,以防止黄河的泛滥。

    自从齐国沿黄河筑了堤防,令黄河泛滥的水流冲向赵魏两国,於是赵魏两国也沿著黄河建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堤防。从以上记载可见,战国诸侯都有利用水利设施,作削弱敌国的手段,因此秦始皇才强调取[决通川防]的措施。

    [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等措施,除了防止六国遗民据险作乱外,还有方便交通,促进贸易的作用。

    秦始皇自消灭六国后,便下令迁徙关东六国富豪十二万户入咸阳,其中以齐楚两地出身的富豪主。这是因齐鲁之地崇尚[齐鲁学],崇尚聚讲学,追求典雅,与主张谋富强,尚功利,务实际的秦国主流思想[三晋学]截然不同,学术思想的冲突很容易形成反秦舆论,齐鲁儒生讥讽秦始皇封一事正是明证。

    不过相比起齐国来说,秦始皇更担心楚国故地,例如他往楚国故地巡视期间,史籍可见其在江东金陵、丹徒、曲阿等地掘地厌天子气的记载,而且[亡秦必楚]一说,亦反映楚人强烈的仇望。因此徙民以齐楚之地主,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迁徙富豪还有其他政治用意,除了可繁荣首都外,更可避免富豪与六国贵族互相勾结。

    此外,富豪们在本地兼土地,放高利贷,造成地方不安定因素,将他们迁徙至咸阳,亦有助消除地方势力。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得悉六国文字各不相同,决定推行[书同文]政策,按照当时任廷尉的李斯所奏,废除关东六国原有文字,将史籀大篆简化小篆(亦称秦篆),作全国通用字体,於是令李斯作《仓》七章、赵高作《爰》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七章作全国规范字帖,皆取材於周宣王时期的大篆《史籀》十五篇,但现时世人皆称李斯小篆的鼻祖,其相传书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山刻石》和《会稽刻石》等。

    西汉时期,里书师将三篇以六十字一章合《苍篇》,共五十五章。西汉时期又称《仓》、《爰》、《博学》三苍,但因多种原因,《苍篇》文字大都失传。

    另一方面,据唐朝张怀所著《书断》记载,秦朝下(今陕西省渭南市)人程邈(字元岑)在狱中花了十年时间,创造隶书,得到秦始皇赏识,被任命御史。

    由於小篆难以在奏事繁多的环境下使用,故此程邈发明的字体颇受欢迎,而因程邈字体起初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隶书,但正史没有关於程邈的生平记载。

    度量衡传统上是计量长度、体积、轻重单位的统称。度是用来计算长短,量是用来测量体积,衡则用来计算物件重量。战国时代,各国都用不同的度量衡标,致令在换算过程中显得十分混乱。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diancw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pdan.cam阅读。

第三十八章 怀清台() 
以计算物件体积的「量」来说,各国都有计算「量」的标準,例如魏国的量制以益、斗、斛為单位,齐国的量制以升、豆、区、釜、钟為单位。据《左传》记载,姜齐的定製為四升為一豆,四豆為一区,四区為一釜,十釜為一钟。

    齐国田氏门阀為了夺取姜氏的齐国政权,收买民心,故改变数制,以五升為豆,五豆為区,五区為釜,十釜為钟。另一方面,以量度物件重量的「衡」来说,赵国的衡制以?、鎰為单位。楚国以銖、两、斤為单位。据楚墓出土的砝码测量,楚制一斤平均值是260798克。

    各地度量衡制度的不同,显然不利统一,故此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以商鞅变法时制定的秦度量衡作為标準,规定标準度量衡器具须由官府负责监製,民间不得私铸,亦规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一亩。

    秦代度量衡器具的测算标準為:一尺為231厘米,一升為201毫克,一斗為2010毫升,一斤為25625克,一石(120斤)為3075公斤,每件标準度量衡器具均刻上以小篆写成的铭:

    “

    「縀六年─皇帝尽併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為皇帝─乃詔丞相状綰─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

    解说:詔书中的「縀六年」即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皇帝」指秦始皇。「黔首」指百姓。「丞相状、綰」指右丞相隗状和左丞相王綰。「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意思指度量衡不统一或者有问题的话,都要弄清楚,并统一起来。─《青铜詔版》

    ”

    不过秦始皇也明白。要在短时间内推广单一的度量衡标準,可说是相当困难,甚至有可能引起一场大混乱。

    因此一般推断,秦始皇会在统一度量衡的詔书下达前,先设立一个过渡期,暂时承认各地的度量衡标準,并製定严格的换算率作為折衷办法。

    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货币,无论在形状、价值都不尽相同。当时通行的货币主要有四种形态,布币是三晋地区主要的流通货币。形状像农具中的鎛(bó,博);此外,齐燕赵三国亦流行使用呈小刀状的「刀币」,有些刀币更可长达十六公分;秦地、西周东周、赵魏沿河(靠近秦国)之地则流行「圆钱」;至於郢爰与铜贝,则只在楚国流通。当时货币经济仍未确立。各国自铸货币,甚至私人铸币,货币价值则取决於其中的含铜量,含铜量愈高,货币的价值愈高。

    秦始皇因各地币制紊乱,遂废止关东六国原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货币,改以黄金為上币。以鎰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钱為下币,曰「半两」,直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銖。

    需要注意的是,「半两钱」只是对秦国铜钱的统称,不是指铜钱的实际重量。据《史记平準书》记载,秦钱既重。又轻重不一,故此难以使用。并非一种理想的货币。

    另一方面,「半两钱」圆形方孔的设计,亦非秦始皇首创,班固《汉书食货志下》记载秦钱「质如周钱」,可见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已经有类似的货币设计。

    不过无论如何,圆形方孔的铜钱设计可以用绳索綑绑成串,携带方便,遂成為东亚各国货币的原形。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措施,他在瑯琊台刻石明白写著:「皇帝之功,劝劳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其具体措施是把商人和罪犯、奴隶作為首先「謫戍」(充军)的对象,让他们长期地出外远征,并到新征服的荒凉地方开垦,如河套地及桂林、南海等地,使边地得到开发。

    当时秦徭役法规定,首先徵召有罪吏、赘婿及贾人(即商人);其次徵召曾為商贾的人;再其次徵召祖父母或父母曾為商贾的人。此外,富人也得先服徭役,称「发閭右」,最后才徵召贫弱人家,称「发閭左」。

    不过秦始皇并非鄙视商人身,相反他对某些富商大贾,他仍给予一定的尊重,例如当时有个经营畜牧业的大亨乌氏倮,牲畜多到以山谷為单位来计算数量。秦始皇詔令乌氏倮位与封君同列,按规定时间同诸大臣进宫朝拜。

    另一方面,巴蜀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其先祖自得到硃砂需后,竟独揽其利达好几代人,家產也多到不计其数,更以弱女子之身守住先人的家业。秦始皇认為寡妇清是个贞妇,除了对她以客礼相待外,為了表扬她还為她修筑了「女怀清台」。

    据刘宋裴駟《史记集解》引东晋徐广敍述,指在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三十一年),秦始皇下詔「使黔首自实田」,但对於此詔令的真正意思,史学界眾说纷芸。

    有学者在其著作称,此詔令是指按国家规定数额,让黔

    首自己设法佔有足额土地,不再保证按规定或阶级授田,并认為这是战国授田制的崩溃,此外更指西汉初年的「名田制」正是「使黔首自实田」政策的延续。

    除此以外,秦始皇三十一年时的粮价高得离奇,米价每石為一千六百钱(平常年份粮价為每石30钱),但该年却没有任何大型自然灾害的记载。由於史料缺乏,故无从得知粮价高昂与「使黔首自实田」的因果关係。

    另一方意见则指,秦始皇不太可能让百姓自行佔有土地,因為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直以授田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证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土地原则上是国有的,由国家授田给百姓耕种。

    从控制百姓的角度来说,给予百姓自行佔有土地的自由,即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