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鉴宝大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老,您……”

    李逸伸手拦了一下,看到老爷子根本就不为所动,只好苦笑着坐了下来,看来这趟是来错了,因为看老爷子的样子,好像是已经认定了他一定会交换一样。

    不一会儿,刘老从房间里推出来了一个收纳箱,里边瓶瓶罐罐放着的都是一些瓷器,之后他又抱出来了一个小纸箱,里边放着几幅卷轴,看模样,倒是有些历史,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做旧的。

    “行了,我所有的好东西都在这儿了,咱不着急,慢慢看,时间有的是!”

    李逸苦笑着点了点头,看样子,最后只怕是要把话说清楚才能脱身离开,不过在这之前,他准备帮老爷子把这些收藏全部都检查上一遍,也省的以后再发生这种乌龙事件。

    瓷器看了两件,他已经知道了个大概,所以他决定先看一下卷轴,因为老爷子说他有唐伯虎和马远的作品,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打开第一幅卷轴,李逸的目光就不由的跳了一下,这幅画的风格看起来甚是熟悉,竟有些五代宋初著名画家李成的影子!

    这幅作品,是一幅纵轴的绢本水墨山水,画的是冬日山谷景色,画中群峰兀立,瀑布飞泻而下,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楼阁,山麓水滨筑以水榭、茅屋、板桥,间有行旅人物活动。

    画中山石雄伟而秀美,用笔坚实而有力,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都有李成画的特点。只是画作没有落款,只钤有一枚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梁清标的收藏钤印,一时间也不好判断是否是李成的真迹。

    李成是五代及宋初的山水名家,和范宽与另一位山水画家关仝一起被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级人物,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北宋著名画家许道宁、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诜等人均师承于他,史书上甚至有“许道宁得成之气,李宗成得李之形,翟院深得成之风。”一说。

    李成有记载的画作大约160幅左右,但传至今日,能够确定是其真迹的一共也只有4幅,而且3幅都在国外,只有一幅《茂林远岫图》藏于宁辽省博物馆,其上只是观赏收藏印鉴就有一百多枚,如果这幅也是李成的真迹,其价值即便不如李逸之前看到的那幅董源的《秋日山景图》,但应该也便宜不到哪儿去。

    世人形容李成的画,多用米芾的一句评语,“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李成画山石如卷动的云,这种画法被后人称为“卷云皴”,而这幅画中,这种特征表现的尤为明显,再加上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等特点,即便是不用鉴灵牌,李逸也有八成的把握,这就是李成的作品!

    只是随即他就微微的皱了皱眉头,如果这幅画真的是李成的作品,那么,他究竟换还是不换?(。)

第六百二十五章 《呐喊》() 
换还是不换,其实并不是很难抉择,因为即便象牙套球也很珍贵,但如果这幅画真的是李成的真迹,李逸觉得,他可能会更加的倾向于后者一些。

    至于老爷子会不会同意,这么说吧,凭他的水平,多半是没什么能力鉴定出来这就是李成的作品的,而他没有欺心把这幅作品当大漏给捡了,就已经是非常对得起他的了。

    也是,萍水相逢而已,换个人,恐怕是早就不管不顾的琢磨着什么歪主意了。

    只是,真的就这么放弃,不捡这个漏了?李逸觉得自己还颇有点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潜质,可是真捡了确实会觉得过意不去……就这样一边胡思乱想着,一边打开了第二幅卷轴。

    这也是一幅设色绢本古画,不过尺幅却比较小,横轴约40厘米左右,纵轴则只有60厘米。

    此图画的是一幅江湖小景,左侧梅枝斜出崖上,向下弯曲后转向右上伸长,横斜曲折极富变化。近景的山石以浓墨大斧劈勾皴点染,远的山、水则以淡墨勾染,约略朦胧间自然拉开了空间远近的透视关系。

    画面右侧,画有两只相依而立的白鹭,虽只寥寥数笔,但却使整幅画显得静中有动,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这幅画的落款是马远马钦山,而这种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由北宋发展至登峰造极的“远观其势”的全景风光转向“近观其质”的边角之景的画法,也正是马远的风格。更何况,画面的右下角还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宝笈”三枚钤印,说明这幅画确实是曾经被收录进《石渠宝笈初编》的清宫旧藏。

    无语的摇了摇头,因为无论李逸怎么去想,也不会想到今天居然能够一连见到三幅宋代古画,而且无一不是名家所作。如果再加上之前从阿诺特手里换到的那幅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可以讲,这次巴黎之行,完全是和宋画干上了!

    只是,虽然马远和李唐并称南宋四家,但只就这幅名为《雪滩双鹭图》的画作来说,其价值不但远远不能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相比,甚至就连之前董源的《秋日山景图》和李成的那幅作品,也都要比它胜出不止一筹。

    之所以这么判断,一是因为这幅画的尺幅太小,二是因为马远本身的成就稍逊,而且,从画面上乾隆加盖的钤印也能够看的出来,持有这种观点的并非李逸一人。

    《石渠宝笈》是华夏书画著录宝典,共有三编,由乾隆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

    收录于《石渠宝笈初编》中的书画作品,一般都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和殿座章,如果是被鉴定为“上等”的,则还会加钤“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印。

    由此可见,这幅画虽然珍贵,但在《石渠宝笈》中都当不得上等之说,那就更别说和之前那几幅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相比了。

    只是,这小纸箱里一共也才五幅卷轴,随便打开两幅竟都是真正的宋代古画,想起刘老说还有一幅唐伯虎的作品,李逸心中不由一阵火热,或许,他可以通过换加买的方式,把这些珍贵的古画都收入囊中?

    然而,就好像是故意要和他开个玩笑似的,那幅所谓的唐伯虎的作品竟然是一幅粗制滥造的晚清时期的仿品!

    而且,不仅仅是这一幅,剩下的两幅卷轴,一幅署名八大山人朱耷的《寒鸦图》,另一幅同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石涛的《余杭看山图》,居然也都是仿品,而且是更加不堪的现代做旧的仿品!

    “呃……”

    李逸用力的揉了揉眉心,这鱼龙混杂的,都让他有点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了。

    “老爷子,您这些收藏都是从哪儿弄来的?”

    “哦,唐伯虎和马远那两幅画,都是送给我元青花的那位朋友一块送的,其他这几幅,朱耷的是在荷兰买的,石涛这幅是在德国买的,另一幅佚名的山水画则是我用一件康熙年间的青花梅瓶换来的。”

    李逸点了点头,示意谷枫将牙雕套球拿出来放到桌上,

    “老爷子,我就用这个套球换你这两幅古画您看怎么样?”

    “呦,那我可是占了大便宜了,要不,这三幅你再随便挑一幅?”

    老爷子看了一眼李逸挑出来的这两幅古画,很有点奇怪他没选唐伯虎那幅却选了一幅佚名的作品,感觉有点不好意思,因为他认为这件牙雕套球应该会很值钱。

    李逸则苦笑着摇了摇头,视线从那几个卷轴上扫过,忽然目光一凝,他发现,垫在小纸箱底下的那块白布似乎有点问题,看起来很像是一块被折了几道的油画画布!

    “咦?这是……”

    “呵呵,那是外国人的东西,画的什么烂玩意看都看不懂,想扔了吧,好歹也是别人送的……”

    刘老有些不好意思的呵呵了两声,李逸也没在意,因为这实在是太正常了,西方有些油画派别的作品,说它们那是艺术还真是恭维它们了,偏偏一个个还都敝帚自珍,稀罕的不要不要的……

    一边想着一边将画布打开铺在茶几上,没想到,出现在眼前的竟是一个相当熟悉的画面,他微微一愣,仔细看了一阵之后,满腹疑惑的开启了鉴灵牌。

    一阵清凉的凉气流过,李逸忍不住轻轻的倒抽了一口凉气,怎么可能会是这幅作品?这种级别的作品居然被折成这个样子,还拿来当纸箱的衬里,这,这该让他说些什么才好呢?

    “老爷子,这幅画也是那个送您元青花的朋友送的?”

    他的嗓音都有些难以压制的微微颤抖,能把这么珍贵的画作都随手送人的,除了那人也是个不懂行的家伙之外,多半就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老爷子那个朋友是个女的,而且还是个被爱情,不,也有可能是奸。情……迷昏了头的女人!

    “是啊,他去世之前把他的收藏都送给了我,也正是因为这些东西,我才慢慢喜欢上了收藏,这十来年也花了不少的钱,可惜除了那件鸡缸杯之外,一直都没遇到什么特别珍贵的东西……”

    刘老看了一眼桌上摊开的那幅油画,随意的摆了摆手,

    “你懂得欣赏就一块都拿走吧,反正放到我这里也没什么用处,不知道什么时候心情不好就给我扔了……”

    心情不好就给扔了?老爷子,您知道您这话要是传出去,得有多少人会守在您老人家的垃圾桶旁边,天天扒你家垃圾吗?

    李逸咕咚一声,咽了一大口口水,半晌才艰难的问道:

    “老爷子,您知道这是一幅什么画吗?”

    “废话,我当然知道!不就是那个叫做什么爱德华?蒙克的《呐喊》吗?可是你看看这画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就这样的画居然还是世界名画,居然还有人去仿画!”

    “噗!”

    李逸惊骇莫名的听着老爷子说话,差点都把他当成视金钱如粪土的绝世高人了,可没想到,正当他以为老爷子居然牛叉到连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