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刷盘子还是读书(1)-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千余吨的军舰,并参加了甲午战争,中国只能建造2千余吨的军舰,日本陆军统一装备自产的村田步枪,清军却是万国牌装备,这充分反映了两国近代工业的差距。
随着对外战争不断的失败,不平等条约相继签定,割地赔款,出让各种利权,中央政府可供支配的财源越来越少。而各种近代事业都委托外资建设,出让更多利权,形成恶性循环。到1913年,外国资本在近代工业中所的比例如下,制造业42%,矿业50%,铁道95%,航运74%。再考虑到进口的重工业产品,中国基本上没有任何独立的近代产业。特别是作为近代产业灵魂的金融业,完全由外国控制。到了后来,中央政府的收入连维持自身运转都非常困难,辛亥革命后,无论孙中山还是袁世凯,都需要出让利权从外国借款维持中央政府,最后袁世凯胜出,获得善后大借款。1927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也需要列强的资助。地方实力派也接受列强资助。列强分赃不均,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的军阀言听计从,因此内战不断。政府没有社会剩余可供中国工业化,最终导致了中国经济依附化,政治买办化。无论怎么政治改革,政治民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都无法实现中国国防自立,经济自主,只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武士作为特权阶层被消灭了,但他们有知识和组织,依然是日本社会的主导力量。武士虽然曾经有政治和军事特权,但经济地位并不高,大部分演变成产业工人或全民义务教育的教员,为日本的工业化奠定了人力基础。部分武士地位上升,成为国家的领导者,由于幕藩时代的激烈对抗,武士养成了〃国(藩)益优先〃的思维习惯,清楚只有组织才产生力量,讲究国家自立自强,推进国产化,即使在野的反对派,虽然强调自由民权,但在对外政策上比政府更加激进野蛮。另外一部分武士成为资本家管理者,由于武士具有身先士卒的武士精神,和相对灵活的意识形态,日本企业的高中级干部能够深入生产第一线,查找和解决问题,〃现场主义〃使日本的技术力突飞猛进。武士需要真刀真枪争论,养成了认真踏实的学风,容易接受新事物,顺利接受了西方的〃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思想,能够仔细考察西方的做法,直接学习西方的实质优点,不重形式。
文士是中国的统治阶层,虽有知识但没有组织。他们大多出身于地主,经济富裕,不大可能成为产业工人或推行全民义务教育,中国工业化缺乏人力基础。文士读的是圣贤书,仁义道德,以天下为己任,以为天下大同,乐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国家没有责任,没有国家自立自强的意识,使国家依附化买办化。文士远离生产,〃治大国若烹小鲜〃,喜欢在书斋里做学问,不与生产相结合,轻视体力劳动。到了毛泽东时代,知识分子依然把〃两参一改三结合〃视作极大迫害,导致中国的技术力停滞不前。文士的知识、文化、哲学思想都是在漫长稳定的农业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当时很适用,但在大变革的时代,这些都不适用了。
日本资源匮乏,土地狭小,而作为统治者的武士却人数众多。幕末开港,日本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贸易体系,导致资源大量外流,物价飞涨,武士生活困苦。断绝了下层武士们在世界大循环中帮助外国资本剥削本国劳动力,获取富裕生活的梦想。武士们认识到日本只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只能够自力更生,去拼搏去奋斗,自己逃生是不可能的。中国则不同,地大物博,而作为统治者的文士却人数极少。鸦片战争后中国也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贸易体系。虽然资源大量外流,但换来的西方高档消费品极大改善和丰富了文士们的生活,使他们更加富裕。于是文士们心甘情愿地参加世界大循环,国际分工。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为国际社会提供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实现自己的先富,至于是否能带动后富,就不是这些肉食者关心的事情了。
中国有古话〃时势造英雄〃,中国日本不同的历史道路不是由某个领导人决定的。不同的文化制度传统,不同的自然、人口条件,导致了站在历史歧路的中国文士和日本武士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日本武士革了自己的命,出让了社会剩余,释放了人力资源,指导日本自立自强,使日本从后进的农业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列强。中国文士只革了傀儡皇帝的命,反而占有了更多的社会剩余,用社会剩余去交换西方奢侈的消费品改善生活,实现先富。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第九节 中国的新生和迟暮
第九节 中国的新生和迟暮
1945年日本战败,殖民地独立,本土经济崩溃,多年征战侵略又回到了原点。虽然人才和技术等生产知识体系完整保存下来了,但要把人力和知识体系重新恢复成工业基础,需要大量的资金。于是日本展开农地改革,剥夺了地主的土地,农产品由政府强制收购,农村为日本再次工业化提供了剩余。同时解散财阀,用财产税和猛烈的通货膨胀,剥夺了资本家大部分财产。收夺社会剩余虽然是和平的,但也是靠美军枪杆子强力镇压才没有引起大的社会动荡。社会剩余与生产知识体系相结合,再加上人民艰苦奋斗,20年后,日本重新作为先进国家在废墟上站立起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出国作战的农民军队用的是20多种万国牌枪支,光步兵枪械口径就有13种,凭着这些杂牌的武器,志愿军顶住了拥有最现代化装备的17国联军。朝鲜战争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原点,被新生力量组织起来的中国人爆发出了巨大的力量,能够保卫自己不受外敌侵犯,也同样能够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巨大的武器差距,使中国人认识到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军事工业和基干产业,民族才能自立自强。基干产业是军事工业的基础,也是工业财富的源泉。20世纪50年代,以向苏联引进156个基干项目为标志,中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中国的工业化不是平坦的,时常有挫折和动荡,但能很快恢复,向前飞奔。中国就像初生的婴儿,在蹒跚学步时步履艰难,但充满了活力。在短短20余年的时间里,从半殖民地农业国成长为先进的工业国家,能够自行设计制造几乎所有现代工业产品。在绝大多数是文盲的国家里普及了义务教育。这个效率和速度是空前绝后的。
日本的战后复兴也不是一帆风顺,也是时有挫折甚至倒退,但都能很快恢复到增长的快车道,经济充满活力。社会剩余的收夺也引发不满,农民的抗议、米骚动、工人运动、学生运动此起彼伏。相比较而言,中国要比日本平稳得多,毛泽东尽量减少工业化的痛苦,虽然要从农业取得剩余作为工业化资本,但同时要求社会上层能够和工农相结合,同甘共苦,共同分担工业化过程中生活的艰辛。全民族节衣缩食,艰苦奋斗,默默构建中华民族奋飞的翅膀,经过百余年的失败、痛苦、屈辱,到了70年代中国作为工业国家再次挺起了脊梁,屹立在世界东方。
工业化的过程是漫长和痛苦的,知识分子拒绝和全民族一起承受苦难。中国的工业化影响了他们的幸福生活,随着伟人的逝去,提出了尊重知识、提高知识分子待遇等口号,知识分子需要掌握更大的权利,控制更多的财富,对〃两参一改三结合〃大肆批判,提出先富论,抢夺中国工业化的果实。知识分子们首先解散工农的组织,使他们没有力量参加争夺果实的战斗。批判自力更生的工业化方式,使中国重新依附化买办化,为外国提供资源和劳动力,换取奢侈消费品,走上了殖民地道路。鉴于统治阶级相对比例很小,毛泽东时代还留下了许多剩余,自由贸易极大改善了知识分子的生活,洋房汽车滚滚而来,使知识分子们沉浸在中国正走在民族复兴的光辉大道的幻觉中,高呼〃和平崛起〃。而资源的丧失和日益增加的低水平劳动,却使底层民众丧失了教育、医疗甚至住房。20余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使中国数代人勒紧腰带建设的独立工业体系损失殆尽,从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变成迟暮的老人,中国再次走上了了经济殖民地的道路。
第十节 悲剧和闹剧…历史轮回
第十节 悲剧和闹剧…历史轮回
今天的中国有一个必然令后人惊奇的现象台上的腐败官僚和台下自命清流的知识分子反对派几乎对经济问题有完全一致的认识。官僚们循序渐进,逐步把国有资产分光卖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知识分子高喊明晰产权,力图证明私有制的效率是财富的根源。对于最终把中国经济导向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自由市场这个长远目标,双方没有任何分歧,双方激烈争论的只是市场化的具体手段应该是稳扎稳打还是雷厉风行,剩余国有财富的分配是侧重公平还是效率,或者是分配者自身的利益。这种大方向上的一致明确指出了中国的近期走向。与其他国家的类似历史阶段相比,中国朝野内外对变革目标的高度认同,变革方向的稳定是不同寻常的,但起码在中国历史上,这并非是第一次。
回顾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相似的现象。清朝末年,立宪派、革命派、维新派……诸派林立,争斗不休,但各派都认为中国应该市场化,刺激工商业,建立与这种经济基础相配的宪政体制,然后自立自强,富国强兵。只是在具体如何宪政,宪政速度多快的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始终不能深入认识到大工业时代的立国之本,因此,最后无论是哪一派胜利,终究脱离不了向外国借款求援,建立依附于外国大资本的经济体系的道路。相隔一个世纪,历史的轨迹竟如此相似,本文试图从历史文化和集团利益两个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
尽管今天的精英们(官僚和文士)想方设法论证中国自秦朝以来的历史是封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