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朝旧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张释之做起什么职位,似乎都得心应手,廷尉没干多久,几年甚至十几年积累的案子一扫而空,而且人人竖起大拇指,没人抗诉。

    没多久就可听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的高度赞扬。

    刘恒把本可以自己了结的事情交给了廷尉府,一是免得留下恶名,二是相信张释之的业务能力。

    这件案子迅速地成为长安城内的热点,因为它是直接关系皇帝的。

    判得轻了,刘恒会生气;判得重了,张释之认法不认人的金身将随之告破。廷尉是国家的重中之重,廷尉更是权力场上炙手可热的职位。无数双眼睛盯着那里,等着看热闹了。甚至于某些跟张释之结下梁子的人已经准备好了菜刀,一旦张释之失势,就蹲在路上把他捅死。

    最平淡无奇的结局莫过于张释之顺着刘恒的意思,把此人弃市,狠一点的话,夷人三族也并无过错。果然如此,张释之便不是张释之,他也不过是皇帝脚下的一条狗而已。到那时,刘恒的火气消了,张释之的恩宠加了,不守法度的贵族纨绔子弟笑了,老百姓却要哭了。

    案子的微妙气息吸引了无数双眼睛,很多人认为张释之会因小失大,无论怎么判,对于张释之个人来说,前途都必然受损。

    然而,张释之只能是张释之!大汉朝廷找不到第二个了。

    案子审清楚之后,张释之一笑置之,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违反“清道令”的小案,判起来何难?

    判决在众人的错愕中立时生效,农夫死里逃生,喜极而泣,交了罚金便走出了廷尉府。

    与张释之相交的同僚不免捏了把汗,甚至悄悄地提醒张释之,让他再慎重考虑,这可是冒犯皇上的案子,皇上还等着你给他重判呢?张释之依然一笑置之,一身轻松,仿佛没这回事般!

    他太了解当今皇上了,宽仁爱民却又有些年轻冲动,他比谁都更看重天下百姓,他可是千百年来罕见的圣君啊!一代圣君,又怎会因为偶然之事失了法度?怎会因为民众无心之失乱了心性?况且大汉江山要真正稳固,法制当为唯一准绳,有法不依,视法若无物,早晚必然导致纲纪废弛,民心俱失。

    张释之随判决书附送一道奏折,再一次诠释了依法治国的理念。

    刘恒想起农夫惊马之事,后怕不已,心情更是不快,他本可将农夫就地正法,但却忍了下来,交于廷尉府处置,也好让天下臣民看一看,做个记性。在未央宫后殿等来张释之的判决书一看,刘恒起身大怒,好歹也是个死刑。

    正要发回廷尉府重判,内侍又送上张释之的奏疏,刘恒强忍怒火细细看了起来,张释之在陈述中说他做不到商君,但陛下却一定能成为秦孝公甚至超越秦孝公,要强国富民,非法无以达成。

    刘恒看后平静了许多,他心里细细思量:“大汉立国已是三十余年了,人人渴盼民富国强,对本朝来说,每一年都十分宝贵和关键,我刘恒只希望在我的手上能强大起来!”

    刘恒让谒者给张释之发了份批复,并且称赞廷尉做得好做得对。

    惊马案不但没让张释之官位不抱,反倒让怀恨张释之的人失望透顶,有刘恒在上面‘包庇’着,张释之只能越来越受皇帝青睐。不满张释之的人只能熬,只能等了。

    这其中便包括太子刘启。

    不久后,发生了又一起震惊朝野的大案,有人胆大妄为,偷窃了高祖庙中神座前的玉环。刘恒恼羞成怒,在全国开展大搜捕,很快就把窃贼缉拿归案,同样交到了廷尉府,刘恒的意思是要重重治罪,以儆效尤。

    而张释之援引法律,判决贼人盗窃罪,弃市。判决结果忤逆了刘恒的想法,刘恒召来张释之问道:“此人狗胆包天,竟敢盗窃皇家器物,朕把他交给你,是希望你严加惩治,而你却只判他弃市罪,像这种胆大妄为,无法无天的盗贼,应当判处族灭才是?你如此判决,怎么维护高祖的尊严,怎么表达朕的孝心?”

    刘恒言语异常激动。

    张释之向前深深一躬说道:“依照律法,判处其弃市已是极限了。到底应判其弃市还是族诛,应当视犯罪情节而定,不能一时的意气用事,如果盗窃一只玉器就要判处族诛,那如果哪天又有胆大妄为之人挖掘了祖庙,陛下用什么刑罚加以惩治呢?”

    刘恒听着张释之的辩解,虽然怏怏不快但却陷入深思,他知道张释之向来不是能言善辩之人,虽然他的说辞不一定恰当,但刘恒明白了他的意思,有法不依治国便无序,等到哪一天对罪犯已经无法惩治的时候了,那国家就将陷入危机。

    聪明的刘恒再一次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刘恒的肚里岂止是撑船!

    张释之就是这样刚直不渝,依法办事。

    作为天下司法系统最高长官,张释之给司法界树立了标杆。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句话本来含有贬义词,但用在张释之身上可有另一番褒义,既然廷尉都唯法律是从,那么下面的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升官也好,政绩也好,发财也好,要往上爬必须得像张释之一般严格执法,否则是不可能得到上级领导看重的。

    有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司法系统正了,各级官吏就正了,各级官吏正了,老百姓就舒坦了。

    刘恒有这么多能臣干吏做帮手,国不富民不强那就奇怪了?

    果不其然,在刘恒的驾驭之下,国家实力开始蒸蒸日上。

    他在各方面都实行开明政策,司法上废除肉刑,商业上废除山泽之禁,弛山泽之禁,朝廷用度上又注重修身节俭。大汉的第一个盛世终于在他的手上诞生了。

    处处歌舞升平,连犯罪一年都才几十起,国库里的钱多得用不完。

    据说,汉末赤眉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把汉代皇陵掘了一遍,唯独不挖刘恒的,还恭恭敬敬地拜了又拜。这也是刘恒的能力和开明赢得了后人的无比尊重。

    这番景象恐怕高祖刘邦也没想到,好日子会来得这么快,在他的儿子手上就完成了这项丰功伟绩。如果他泉下有知,刘邦至少可以给秦始皇叫叫板,老刘家的子孙可比老赢家厉害多了,至少不会二世而亡。

    刘恒的宽仁和励精图治创造了盛世,但在他的手上,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

    他还是留了项残局让儿子去解决。

第76章 刘恒的残局() 
皇帝是一个“被幸福”的职业。

    能力强的很痛苦,能力弱的很无奈。它能呼风唤雨,雷霆万钧,手握四海苍生福祉,魂系天下河山万里。

    然而,归根到底,皇帝也是一个人,一个有心有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七情六欲的人,既然是人,那么就无法免俗,即便群臣的山呼万岁听得都出老茧,皇帝自个儿心里明白,万岁永远都只能是个梦,梦醒了该上天堂还上天堂,该下地狱还下地狱。

    而且,皇帝这个特殊职业,它的痛苦还在于,该员工没办法退休,退休也就意味着死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芸芸众生无数,事情无数,哪一天也难得清闲!有时候,芝麻点大的事都得亲自批复,一旦消极怠工,宫殿外就候着一堆大臣搬出三皇五帝汤武晋文齐桓等榜样来醍醐灌顶了。

    刘恒每年的三百六十五天,就是这么勤勤恳恳地过来的。

    他几乎没什么娱乐活动,年轻的时候,唯一的娱乐活动便是去上林苑打猎,与玩伴邓通轻松地说说笑笑。二十年多前,他战战兢兢登上皇位,朝廷要拨乱反正,刘恒深感责任重大,自然不敢懈怠。

    刘恒极少出巡,按现在的标准,属于不折不扣的宅男,每天到前殿‘打卡’上班,到御膳房吃饭,下班回后宫睡觉,看书,批奏章,偶尔逛个街,打个猎。刘恒也有嫌房子不够大的时候,他曾经计划修建一个夜宴的露台,后来臣子报告说要花百金,刘恒清楚百金相当于十户中产人家,于是打消了修建的念头。

    刘恒宁愿宅在皇宫里不出巡,一则他认为皇帝出巡沿路必然鸡犬不宁,浪费巨大。二是虽说他很少踏出皇宫,却仍能对民间疾苦了如指掌,当然,这得益于他一手提拔的能臣干吏。

    二十年多来,刘恒可谓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岁月不饶人,从一个英姿勃发的年轻人变成了两鬓灰白的中年人。不惑之年,正是很多人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他的父亲在这个年纪还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而他,却显露出与年龄并不相称的老态。

    在一片海内生平,朝野铺天盖地歌功颂德的时候,刘恒却仍然保持着一颗冷静的心。

    在这个国度里,并非只有他清楚有多少火山口暗潮汹涌。

    二十年前,贾谊就曾上疏指出了问题症结之所在。

    贾兄啊,贾兄,难道朕会不明白你的一片苦心吗?可是,那时朕若轻举妄动,形势将无法预料。贾兄啊,贾兄,你英年早逝,乃朕之过也。你可知,朕读到你的吊鸷鸟赋,朕何其心痛哉!朕将你召至宣室求鬼问神,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若上苍再给朕二十年时光,朕定然采用贾兄之策,奈何天不假年,岁不饶人啊!

    刘恒放下贾谊多年前的奏折,长叹一口气,凉风拂过,禁不住咳嗽了几声。

    猛然间,他想起胞弟刘长,又一阵揪心。

    当年自己登基之后,是多爱护这位仅存的手足胞弟,有车同辇,有膳同用,而自己怎么也想不明白,他竟然会被鼓动参与谋反。难道朕不够爱护他吗?难道朕不够包容他吗?甚至在谋反案发后,朕还是原谅了他。可是…朕却犯了无法弥补的过错,若是当初能听袁盎的谏言,不将他发配蜀郡,或许淮南王就不会死!

    淮南王的事情至少证明贾谊对于诸侯王的判断是对的,这些年,朕极力修养生息,不起兵戈,对诸侯王采取了放纵之策。算起来,老吴王(刘濞)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