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强国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敢卖,他是一个逃亡之人,那里还敢招摇。

    于是他就用这批粮食买通了王道纯和几名水军的军官,让他们带自己全家人到达直隶的地盘,卖粮食的钱就是他的船票。他以为有兵舰护送万无一失,怎么会知道朱家的炮舰厉害!

    王道纯在京城时与兵部给事中乔贤人交厚,有乔贤人的引荐,张文清来到山东时就交结了他,现在他是利用旧关系设计逃亡之路。

    王道纯是属于贪财,他以为兵舰一出,一路坦途,接近两万两的银子诱惑力太大了,那里还会想到中途被劫。

    登州水军历来我行我素,不要说登莱巡抚,就是顶头上司登莱总兵黄龙的命令,他们也经常阳奉阴违。原因是前任总兵杨国栋带着水师这帮人发辽东难民的财,封锁毛文龙,克扣毛文龙的粮饷。黄龙接任后揪住这个事不放,整了几个人。断了他们的财路还整他们的人,于是就产生了矛盾。现在遇到飞来的横财那里会不干,何况还有登莱巡按大人顶在前边。天塌下来由高个子扛着,我们怕什么?

    于是偷运粮食的事情就发生了。

    四月初十日的下午,登州外海的消息传到了济南。说拦截了登州水军的一支船队,共六艘船只,其中两艘兵舰,四艘商船。商船上都是粮食,数目尚未统计清楚,估计有一万石粮食。船上搜到了张文清,另有登莱巡按王道纯和数名登州水军将领。

    朱万化喜出望外,命令他们派船只把张文清、王道纯通过水路押解到济南。俘获的船队及粮食,押解返回登州,交给登莱巡抚孙元化处理,但是,进港之前先要与孙元化取得联系,如果联系不上,就押解到威海。

    这是因为登州的码头处于一个水城之中,要防止水城中有同伙袭击。

    舰船与登州的通信站联络极为方便,这个通信站就是为孙元化服务的。

    孙元化得到这批粮食喜出望外,自从朱家进驻威海以来,不断地接济他粮食。因此,他现在并不缺粮。但是,在大明的北方普遍缺粮的情况下,自己手中多一些粮食储备总是好的。他也明白这是朱家送给他的人情。毕竟偷运粮食的是他的属下,交给他处置是给他脸面。朱家完全可以把船队押送到威海的,可是,人家没有这么做。所以他做事也要有些讲究,不能让人挑出毛病来。

    于是他以囤积粮食,搅动政局,又违背山东政令偷运粮食出境的名义罚没了这一万石粮食。并拿出一半,就是5000石,交给山东巡抚衙门处理,自己留下一半,充作军粮。

    参与此事的军官交给登莱总兵黄龙处置,士兵罚三个月的军饷。他同样也给黄龙留下面子。王道纯已经被押解到济南,他就不必再管了,再说巡查御史也不归他管。但是,孙元化还是准备上一道奏疏参劾王道纯贪赃枉法。

    张文清直接策划指挥了山东囤积粮食一案,是主犯之一,论罪当斩,但是,他同时又是重要的人证。因此,朱大典写了上奏朝廷的奏章,连同大量的口供证人,还有张文清都解送京城,由朝廷处置。王道纯是巡按御史身份(相当于中央巡视员),山东不便处置,朱大典写了弹劾他的奏章,也一并解送京城。张文清的家属解送回原籍。

    乔家的当家人,朝廷上的乔贤人也是本案的主犯,不过就看朝廷如何处理了,即便朝廷不处理,他们也不会有好结果,特别是乔东家,他这一身债务如何处理,如果死了反而便宜他了。

    作为赃物的58万石粮食,全部转运到山东省藩库储存。其实扣押罚没的粮食不止是这些,乔家抢购粮食主要是在济南,在山东其他各府也都有存粮地点,有些甚至在县城里。这些粮食数目都不大,不少就被当地的府县衙门罚没扣下了,巡抚衙门直接扣下的也不少,这些粮食被基层官员贪墨的肯定有,但是大部分还是到了各级官府手中。这些数字朱大典就不准备上报了,各级官府有些粮食也不是坏事,只要账目明白就可以了,所以报到朝廷的数字就是58万石。

    。。。。。。

    四月二十二日,山东押解进京的人犯和奏疏到京,立即引起了京城的轰动。

    轰动的原因,当然是那58万石粮食,天文数字啊!这都是山西乔家在山东抢购囤积的。乔家有多少钱?富可敌国呀!山东有多少粮食?简直是大明开国以来的奇闻!

    大臣们高兴了,皇帝也高兴了。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这58石粮食哪怕有一半归了国库,空闲已久的国库就充盈了。

    高兴之余谁也没有仔细的品味朱大典奏疏中的一句话:“五十八万石粮食乃山东百姓之口粮,乔家拥有如此数量之粮食,如何处置,干系重大,臣不能决,恳请陛下圣裁。”

    大臣们看着山东的上疏,山东说了,这些粮食是山东600万黎民百姓的口粮,大部分应该留在山东。朝堂上乱哄哄的,说什么的都有,有的人甚至要求全部调入京城。

    朝会开成了分赃大会!最后还是崇祯皇帝拍了板,五五分成!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崇祯心里想,我够给你山东面子了!辽宁建省我准了,你山东要征我皇帝的税我也准了,皇庄减佃租也准了,我缺粮不是一天半天了,也不是一年半年了,朝廷管着天下,不能没粮。山东得让一步!你朱家不是用自己的粮食苦苦支撑着局面吗,继续撑下去好了。夏收(冬小麦)就在眼前。真有撑不下去那天再议。

    这边分粮闹的热闹,屯粮一案倒是没人管了。

    ………第157章完………

第158章:谭镒来访() 
58万石粮食崇祯一句话就拿走了29万石,朱大典苦笑了一下也就算了。整个粮食危机中,朱家出售的粮食有28万石,正好填补朝廷调走的数字。考虑到原来山东的商品粮就略有不足的情况,朱家再销售五万石应该能保证平衡。南洋的稻米很便宜,多买些粮食也是好生意。

    准备粮食送进京城吧!29万石粮食折合17400吨。内河的船只大约要装400只大船(要看船只大小),运输量也不小。从黄河进入运河可以直达京城,皇家的粮仓就在通州,运输还算方便。

    朱万化和朱大典早就商量过了。这批粮食就算朝廷都要了也没什么。就算放在山东的一半,那也是朝廷的粮食,朝廷一样可以调用的,只不过山东官府用起来方便一点,也可以充作商品粮出售,缓解山东的粮荒。大明朝廷也太虚弱了,朝廷有一批粮食在手也有利于社会稳定,这也不是坏事。

    在这个问题上朱家父子和朝廷耍了心眼,朝中大臣们光高兴了,就忘了仔细品味朱大典奏疏中的那句话,就是‘乔家拥有如此数量之粮食,如何处置,干系重大,臣不能决,恳请陛下圣裁。’这句话隐晦的说明了:它的实质不是山东和中央分粮食,而在于‘罚没’二字。58万石粮食,那是山西乔家的财产,如果是山东巡抚衙门做主没收了,早晚是个毛病。山西乔家有罪,杀头是一回事,收缴财产是另一回事。以他的罪行应该不应该收缴他的财产,收缴多少,是要给个说法的。这个责任要推给朝廷,朱大典不想去承担。现在皇上说话了,实际上是崇祯皇帝替朱家担了责任,彻底收拾了山西乔家,为朱家报了仇。不知道崇祯可曾想到这点。

    58万石粮食这个数目使不少人发懵,也就犯了糊涂。没看到实质问题是罚没乔家的财产。山东的奏疏绕了圈子,把朝廷给算计了!

    山西乔家与朝廷的关系,是平民百姓与官府的关系。官府行事中对百姓是霸道惯了的,什么时候讲过王道?乔家囤积粮食,扰乱政局,危害民生,这就犯了罪。官府惩罚乔家时哪个官员还会想到王道,于是就霸道处理了。

    有个读者发帖子提到了王道,我知道不少人把‘王道’和‘霸道’弄混了。‘王’字代表国家的统治阶层,代表国家的神器,因此就是代表国家,而非国王。‘王道’简单的说就是国家的法律,依法治国就叫王道。有法不依,目中无法,我说的话就是法律,这样的行为就叫霸道。

    平时常说的:“还有没有王法?”就是在呼吁王道,拒绝霸道。

    。。。。。。

    朱万化再想,在台湾、辽宁执行比较彻底的新政,在山东执行一些改革,这些做法总要有个依据,就算是临时的法规也行。不然的话就像现在山东的做法了,由巡抚衙门出告示。这种办法不正规,有一言堂的嫌疑,也算是行霸道的一种。今天我执政,我说了算,今天发一份布告,明天发一个命令。不是说行政命令不能发,而是说行政命令不是法律,也代替不了法律。

    至今为止,朱万化总是拉来大明律法这个虎皮为自己撑腰,装门面。但是一旦与大明的律法有了矛盾怎么办,所以朱家自己也要定出一份律法来,作为行事的依据。

    四月十五日,朱万化找到朱大典,与他商量。

    “父亲,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总要有个依据,不能总是被大明律限制。颁布律法是需要权威的,巡抚衙门不行,我朱家更不行。我倒是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民’、‘百姓’,用他们的名义。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就是我们的依据。

    前面我说过议会,议会就代表了‘民’。我到台湾,把台湾的议会组建起来,先用它的名义颁布一个基本法,这个法就是我们行事的依据了。与大明律一致时,我们引用大明律。与大明律抵触时我们就引用基本法。”

    朱大典思考着说:“我虽然没有想到什么法,但是也感到大明律是个很大的压力,不敢触碰它。你说的办法可行,等台湾的基本法颁布之后,就登上中华日报,然后让辽宁省发布支持的态度。这定然会引起争论,甚至有讨伐的言论。火候差不多的时候,我在山东声明支持基本法。这个法就可以在大明有一席之地了,也就成了依据。”

    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