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强国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大典说道:“道理是触类旁通的,我们无需多种物产,单用粮食就可以了。”

    朱万化急忙说道:“粮食乃民生之根本,稍有动荡,黎民百姓就要受苦了!倘若激起民变后果不堪设想啊!”

    朱大典慨然叹道:“我儿宅心仁厚,是仁慈之主啊!可是,你想过没有,用粮食做武器,乃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和平之法。与武力征战相比,人口、财物的损伤都是最小的。正所谓慈不掌兵,为将者不能为每一个兵弁伤亡而怜悯悲戚,取得战争的胜利才是目标,以小伤亡换取大胜利才是为君之道啊!”

    是的,朱万化即不是将军也不是君主,他的心里状态更多的时候还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小民。小民的道德准则与君主相差甚远,有时候会有“不忍”的恻隐之心。

    这倒是要思考一下,小民的“不忍”放到国家大事上对不对呢?

    他们的谈话就此中断,还是老习惯,出去走一走,散散心,吃饭喝点酒,然后接着谈。

    联省的粮食充足,的确可以大作文章。怎么做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在这一点上,朱大典的智慧就差一点了。

    朱大典问道:“和平的利用粮食,达到降服对手之果,是应该涨价呢还是降价?”

    显然他是吃不准了。原因就是经史中没有经济学,或者说没有系统的现代的经济学,只言片语的不解决问题。就事论事也是办法,但是不可靠。就是说不能像“1+1=2”那样直观的判断,而经济学是科学,当然可以准确的判断。

    朱万化说道:“粮食价格对于市场的作用是复杂的,我们联省讨论过一次涨价,又讨论过一次降价,由此引导着我也就多想、多积累一些。我说说看,我们父子共同议论。

    我们就先说涨价,如果在后金、乱民都没有灭掉的时候,大明的朝廷严重缺粮,涨价就可以加重饥荒,朝廷是受不了的,有亡国之危。但是,现在只有北直隶、北京城由于灾荒而缺粮,朝廷已经南迁,南方的粮食说不上充足,却并不缺粮。我们涨价,他可以不买,糠菜半年粮也能对付,因此,涨价至多对北直隶有作用,如果再次发生天灾,北直隶就可能发生内乱,我联省倒是可以乘乱取之。”

    这个分析朱大典还是认可的,他说:“那么降价呢?”

    其实用经济学不必这么吃力的分析。

    朱万化不是经济学家,但是现代人生活在信息发达的社会之中,普通人也懂一点经济学原理,何况他还是个高级知识分子呢?粮食是大明这个时代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商品,其价格的变动几乎等同于货币币值的变动(反比例),它撬动经济的能力是巨大的。

    经济发展的动力很多,货币的币值是重要的一项,适量的通货膨胀是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所谓的“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贬值,货币越来越不值钱,作为标志的粮食就越来越贵(反比例)。纵观世界各国经济,无一例外,都是经济突飞猛进,货币就向下贬值,粮价就上涨。

    但是如果反过来,让粮食降价,就等于货币的币值升值,银子更值钱了,粮食便宜了,其结果就是国民经济就要下滑。

    现代的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总是不断的逼迫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于人民币的每一次贬值(与美元的比价)都极端的不满,动撤施加压力。这种货币币值的角力,就是设法取得经济的主动权,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抑制他国经济。

    如果说粮食、币值不大好懂,在现代有一个商品,他的价格波动之意义所有人都懂:那就是房价,房价涨——经济向好,房价跌——经济受挫。其实粮价也是这个规律。

    这就是经济学的结论。

    说这些太枯燥、太抽象,朱大典也未必懂,所以只能说实际的。

    朱万化说道:“我们拿江西省来打比方,假如江西的粮食很充足,并且价格越来越低,比如粮店稻米价格每石一两银子,会是什么结果呢?靠买粮为食的人当然高兴啦,同样的银子能买更多的粮食。可是靠粜(tiao)粮(卖出粮食)而生的农民、地主是什么影响呢?种地是需要本钱的,有投入才有产出,粜粮不够本钱,甚至粜不出去,他还种地吗?这种局面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种地的会另谋出路,江西的田地将大批的撂荒,没有人耕种了。

    这里说的‘粮’应该是各种农产品,我们同样会低价销售棉麻、豆类、油料等等。

    那么江西省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粮食全部或者大部分靠进口,粮源自然是我联省,那么在江西,无论官府还是士绅平民,他们对联省的态度会如何呢?那当然要看我们的脸色啦!因为命根子让联省掐住了!联省叫他向东,他绝对不敢向西迈一步,俯首帖耳,老老实实的听命。

    到了这一步,把江西收到联省的麾下,一名使者足矣,还用得着动刀兵吗?”

    朱大典听着很兴奋,他说道:“我们大部分商品粮来自于南洋,算上运价,经营费用也就是每石五六钱银子的价,多少粮食也供得起。这个降价是好办法。

    这就是‘谷贱伤农’,这个道理我懂。但是,粮食降价会伤了朝廷一方的农民、地主、士绅,可同样也会伤了联省的一方的农民呀?这怎么办?”

    朱万化说道:“这就需要双重价格了。在联省的一方,不能降价,甚至还要微微的涨价,保持自己的经济稳定。

    那么商人就会把廉价的粮食回流到联省以牟利,为了防止回流就要设关卡收粮食过路税,堵死粮食回流的渠道。

    粮食进出一律每石收三钱税,很公平!我们出口的是官府,当然是免税,进口的只能是行商,我们就照章收税。这是重税,要有个说法,理由就是粮食事关民生,严格控制流动。

    例如江西的稻米一两银子一石,浙江是一两三钱一石,商人从江西购买粮食运往浙江,到了口岸,粮食的进口税是每一石三钱银子,商人就无利可图了,这个买卖他就不做了。

    这个办法也不是没有漏洞,朝廷的官员也是有学问的,瞒得了一时,瞒不了永久,他们也会有对策。所以,执行中也要不断的动脑筋,不断的改变方法。如果朝廷一方有高人,办法得当,我们的策略也是可能失败的。”

    朱大典说道:“大义理由上,我联省可以说:我们这是救灾,是在帮助朝廷,是好心!这话说出去大义凛然。朝廷方面要是觉得不对劲,你也可以廉价向联省倾销啊?你也可以设关卡征收粮税吗?

    我想朝廷做不到的!他没有粮源,不能向我联省廉价粜粮;他们可以设关卡,也可以征税,粮食就进不来了,可是断粮源首先他自己要有粮食,否则就得闹饥荒。总之为难的是他们。

    这就我们手中有粮的威力,朝廷明白了也挡不住!何况明白人看明白此事,还不知要到何时?也许明白的时候已经晚了。”

    抛开了经济学,朱大典的脑子转的很快。

    ………第461章完………

第462章:钢索斜拉桥() 
崇祯十年的年底,朱万化以督军的身份下达了行政命令,命令各个边界地区设卡,防止粮食农产品的非法流动。这是很少见的,朱万化很少独断专行,但是这一次他独裁一把。

    这个独裁的政令似乎又缺少根据,有点损害督军大人形象,让人们不好理解。

    这是为什么呢?

    是不得已而为之。

    粮食价格战略的实施,在边界设卡收税,是需要联省衙门和部队来执行的。谋划是机密的,执行是公开的。这就需要给联省衙门各级官员一个说法,执行某一政策是需要理由的,但是又不能泄密,秘密泄露了,这个谋划也就没有用了。

    朱万化知道,在不了解内情的情况之下,这种办法很多官员会有不同的意见,可是朱万化又不能解释,因此就不能讨论,不讨论就要执行,这就是命令而不是行政建议了,因此必须独裁!

    保密有个范围,联省的核心人物还是要了解内情的。

    洪承畴是执政官,孙元化是执政副官,还有朱家自己的兄弟们,这些人还是应该知道的真相的,朱万化分别找了他们,解释真实的意图,并要求严格保密,不可随处议论。

    由于获得了印度的粮食,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粮库,所以联省去年为了缓解粮食危机而提高粮价的措施已经解除,已经提高的粮价需要缓缓的回落一点。

    这些粮价升降的幅度几乎全部是朱万化提出并控制的,粮价的事情他确实不敢放手让官员们自己决定,因为这些老学究们虽然有学问,可是未必懂得经济学。

    从明年年初起,对于朝廷一方的出口,将以救春荒的名义,开始慢慢的降价,目标是两年左右就降到稻米每石一两银的价位。而联省的一方为了刺激经济,粮价是逐年小幅度上涨的,两方的差价会越来越大。

    朱万化的政令只是说边界设卡收粮食及农产品关卡税,不分粮食种类,一律每石粮食收一钱银子的关口税,其他的农产品如棉麻、肉类也都有关税标准,目的是为了控制奸商倒卖,以免扰乱重要的粮食市场。对外出口粮食降价的事情只字不提。

    出口粮食单独降价是明年初的事情,尚未执行的价格当然要严格保密,这种经济数据的机密是最高等级的,只有几个人知道,泄密就可能失控,是不得了的。

    对于这种政令,官员们当然不理解,现在全国的粮价基本持平,几乎没有差价,粮源全部控制在联省衙门的手中,粮商们只是赚取批发零售的价差,没有人倒卖粮食,原因就是没有价差,倒卖赚不到银子。那么各个边界都设置路卡,堵截的又是粮食农产品,这不是无的放矢吗?

    这种冤枉朱万化只好临时承受着、

    。。。。。。

    崇祯十年北方的旱灾依旧,灾情稍差,农田有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