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宋从靖康开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虽然从后世来看,科举考试有种种弊端,特别是到了明清后期,八股文的出现,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但是在宋朝,科举制度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科举制度为宋王朝源源不断地输送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宋仁宗嘉祐二年的省试,出现非常多的牛人:苏轼、苏辙、曾巩、张载、吕大钧、程颢、王韶、吕惠卿……后来的宰相章惇也参加了这一次考试,但因耻于名列其侄子章衡之下,放弃了功名,嘉祐四年又参加考试,名列进士甲科。这份名单,庶几囊括了当时最优秀的政治人才、文学人才与哲学人才。宋仁宗朝四十年间,无数才俊都被科举制发现,进入国家的储才库,几乎做到了“野无遗贤”。

    赵君对于这项复杂的工作自然算是外行,自己也不在指手画脚,于是钦点李纲为主考官,礼部尚书洪拟为副主考官,主持这次考试,自己就做个甩手掌柜。但是没过两天,李纲就到了御书房请奏赵君:“请官家拟定殿试之题目。”

    由自己出题?赵君顿时来了兴趣,上辈子还没当过老师呢,他也知道宋代的殿试都是策论,也就像后世的议论文。既然让他出题目选拔人才,自然按照现代人眼光看待,于是他想了想,拿起笔墨在宣纸上写下了三个题目《大宋与周边国家对策》、《大宋经济弊端及对策》、《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所见。》

    看到赵君这半文不白的题目,李纲有些发愣,他知道赵君的古文功底太差,也就将其忽略,但是题目似乎有些不符合儒家教义啊。

    “官家,策论之范围不易超出儒家之经典,否则士子们则无所适从。”李纲建议道。

    “读儒家经典是为了活学活用,朕不要只会读四书的书呆子。朕这三个题目都切近当前大宋所面临的问题,连这些都无法回答,将来如何为官,要其何用?”赵君有些不以为然。

    “即便如官家所言,但是题目还是太多,一般以一道为宜。”李纲说道。

    “这样,士子们可以在三者中任选一二即可,朕不在乎所选题目的多少,而看中的文章本身,写三篇不如精一篇。”赵君回答道。

    李纲想了想就答应了,在这个问题上他不想和赵君多争辩,反正被省试录取以后的士子都是贡士,到了殿试阶段,只排名名次,并不再淘汰,而最关键的钦点状元一步,皇帝个人好恶占了很大比重所以这就是赵君的权力。

    他刚准备告辞离开,没想到赵君又叫住了他:“李卿,这次进士预备录取多少名?”

    “根据去年解试中举子人数,今年预备录取进士三百五十人左右。”李纲回答道。

    “三百五十人…。。”赵君沉吟了一下说道:“先录取三百名,未录取者再给一次机会,朕亲自出题,补录取五十名。”

    “这……这是何故?”李纲大吃一惊,这个管家做事老是出乎意料。

    “无论是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皆为文,但我大宋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如户部就需要大量的算学人才,工部需要懂修建、懂水利,而在州县,所接触更多为杂学之内容,朕称之为理工科。”赵君继续说道:“因此,我打算在逐年增加理工科之内容,为我大宋培养更好的人才。”

    李纲既当过地方官,现在又是宰相,对于赵君的观点倒也理解,在州县中最需要的就是那种专业人才,反倒吟诗作赋,写一首好文章懂经义策论的官员用处不是很大,所以赵君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他想了想又说:“如官家所说,颇有道理,但是一则大宋懂杂学,也就是官家所说的理工科之人太少,无法教书育人。二者这样一来士子们学习内容太多,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这个更简单。“对于后者,我们可以进行文理分科,从省试开始,学文者跟现在的省试内容相似,学理工科者着重考其理工之学科,当然经义策论也是要考的,不过要求没有文科那么高而已。”赵君说的有些得意洋洋:“至于前者,我们可以办一些理工科学堂嘛,如扬州学堂那样,增加教授理工科内容,经过若干年以后,学些理工科之人自然越来越多,当然这要逐步为之,故今年只增加理工科考试,并不分科,等三年或者六年以后的省试就可以进行。”

    文理分科?这个名词倒也新鲜,李纲捋了捋胡须,点点头算是同意了,又问道:“这理工科之题目?”

    “朕亲自出!”赵君兴奋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就算了,这个时代的认知和现代科学相差太远,给自己的几位秘书讲了一些现代科学常识已经就震惊众人,如果真正作为考天下才子的题目出来,答案绝对惊世骇俗,离经叛道,没准又引起一大片争论。但是出几道算数题,什么鸡兔同笼,N个头N条腿,问多少只鸡多少只兔,…。。什么有井不知深,先将绳三折入井,井外绳长四尺,后将绳四折入井,井外绳长一尺。问:井深绳长各几何?。。。。。。这些都是后世在中学时候所接触的古代数学题,现在统统给搬出来,当然不止这些,考个小学初中知识出几道数学题还是难不倒赵君。

    嘿嘿,看看这帮士子抓耳挠腮的样子也很有趣。

    李纲当然不知道赵君心中的恶趣味,告辞后就按照赵君之意和礼部尚书洪拟商议细节后,就以朝廷正式公文形式向天下公布,顿时引起士子们议论纷纷,有赞成,有反对,闹得临安城闹得议论纷纷。

    当然赵君不管这些,他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像后世那样的一套教育体制,这不过是刚刚开始。

第279章 理科状元() 
不过在第二天一大早,王十朋、梁清,还有在商贸改制衙门和御书房之间来回奔波的史浩,突然一起向赵君请求允许他们参加省试,取得进士功名。

    “朕不是已经赐你们三人同进士出身了吗?”赵君有些奇怪,你们跑去凑什么热闹?

    “官家对我等仨人的恩典,我们不会忘记,但是臣等还是想去参加省试,看看我们的水平到底如何。”王十朋恭敬的回答道,其实心里话没说出,皇帝赐予的哪有凭自己真本事考上的硬啊,省的那些同僚们老是瞧不起自己。

    “你们可想好了,如果参加省试落榜,那么现在职位则不保,同进士身份也会被取消,免的丢朕的人。”赵君很严肃说,既然你们这些学霸看不上特招非要去试水,那么就不能闹着玩玩。

    三人沉默了一下,又互相看一眼一同回答:“臣遵旨。”

    “那就祝你们好运,从今日开始就放下手头之事,安心学习,祝你么金榜题名。”赵君笑着说,学霸就是学霸,竟然这么有信心。

    省试在三月初三进行,在礼部礼部贡院进行,大宋的省试至神宗时王安石推行科举考试新法,废除明经诸科,增加进士名额。进士科试考经义,罢诗赋、帖经、墨义。考试分四场:第一场试本经,第二场试兼经,第三场试论一首,第四场试时务策三道。至此往后,考三场或考四场不断更替,考试内容亦不断变化。神宗以后,时而诗赋与经义并行而举,时而又罢诗赋,专用经义取士。

    而今年的省试,赵君亲自拍板,决定诗赋与经义并行,虽然说写诗与做官之间并没有多大关系,但是能出几个大诗人也是不错的。

    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赵君本来想亲自光临贡院,看看士子们如何答题,自己在后世的电视剧里看过但是却没有见过真正的考场,但是却被李纲等劝住了,说是官家驾临必然会惊动士子,不利于其答题,赵君想想也就罢了,等殿试还是有机会的。

    第一次省试在三月十五日由尚书省张榜公布,在东华门外唱名,一共录取贡士350人,等名单送到赵君手中,他赫然发现梁清、史浩的名单在内,但是王十朋落榜。

    这段时间他们三人都没来御书房,赵君本来想安慰王十朋几句,想想也算了,毕竟还有一次机会。还有复试加考数学的机会。三天后,在贡院落榜了考生又进行了半天的考试,赵君一共出了十道数学题,主要涉及到方程、不等式、平面几何特别是勾股定理这三个方面,基本上也就是初中水平知识。

    考试依旧在贡院中进行,不过和前几天相比,少了一些人,考场中的气氛显得有些沉闷,毕竟前三百五十人已经录取,剩下的这么多人竞争剩下的五十个名额,有的考生听说是靠什么理工科,听未所闻,干脆都放弃了。

    就在贡院西北角的角落里,坐着一名中年考生,大约四十左右,神情显得到很平静,他叫杨辉,是钱塘人,天资聪颖,被当地称之为神童,早年中举本想再进一步考取进士,却被连考数次都落榜,这让他失去了那种兴奋的劲头。这也难怪,自从考上举人后,他的兴趣慢慢发生的变化,不再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感兴趣,而是对算数这当时称之为杂学感兴趣,而且颇有研究,无奈省试根本不考这个,所以每次都名落孙山。

    “今年是最后一次了。”杨辉有些灰心,本来已经落榜后来听说还要什么复试考理工科就抱着试试的态度留下来继续考。但是等到他打开卷子看,顿时激动起来:什么鸡兔同笼、什么物不知数,竟然全部都是算数!

    难道今年自己撞上大运了?杨辉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些,然后就仔细开始计算起来,仅仅用了一个时辰就将全部试题做完,仔细的检查了一遍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这才交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