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美国的故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上去费城,开你们的大陆会议去吧!一小时后,道斯也赶到莱克星顿,与瑞维尔一起,向康科德奔去。路上碰到另一位骑手——塞缪尔普雷斯科特医生。这哥们儿在回家的路上听到消息,催马就往康科德跑。三人三骑,冲入茫茫黑夜中。

    且不说瑞维尔他们折腾的这一宿,再看这700个英军士兵。18日晚上9点被叫起来,整队出发。他们坐船来到哈佛学院所在地坎布里奇,然后步行前往康科德。1775年4月19日,黎明时分,他们来到距波士顿26公里处的莱克星顿。还没到莱克星顿的时候,他们就听见周围的村庄钟声、枪声齐鸣,他们的行动已经不是秘密。“偷袭”还没开始,就把“偷”字丢了。史密斯中校做了一个虽然晚了点却很英明的决定:派人回波士顿搬援兵。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救了他们的命,否则,这700个人恐怕大部分都不会再见到波士顿了。

    英军渐渐走近莱克星顿,在远处那片绿色的草地上,他们看到了一排身影。那是七八十个手拿武器的民兵,他们在乔纳斯帕克上尉的指挥下,已经列好了战斗队形。帕克上尉参加过“法国与印第安人的战争”,是这帮民兵的头。民兵们默默地看着由远而近的英国兵,排着整齐的队伍,向他们走来。他们从来没有面对过这支强大的军队,那架势看上去简直是个整齐划一的杀人机器。民兵们有人发抖了,有人眨眼了,有人出汗了,有人快站不住了,有人干脆转身就走。帕克上尉喊道:“站稳了!不要先开枪!但如果他们想打一场战争,就让它从这里开始吧!”这句话的可信度一向受到怀疑,因为它太符合历史学家的想象了。但帕克上尉要大家沉住气倒是真的。

    英军的皮特凯恩上尉见此情景,向民兵们高喊:“放下武器!立刻解散!”但帕克上尉只让民兵们闪在一旁,让出大路,却没有放下武器。双方就这样静静地相持着,静得好像能听到彼此的心跳。在这个当口,他们可能都听到了历史的心跳。那心跳越来越快,越来越重,突然间,一声枪响划破了黎明的天空。谁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开的枪,美国人和英国人争论了二百年,都说对方先开枪,至今没搞清楚。但有一点再清楚不过了,那就是,“这声枪响全世界都听到了”。它撕裂了一段历史,把一个新民族推上世界舞台。从此,它的挣扎,它的奋斗,它的选择,它的辉煌,永远改变了人类探索的目光。

    随着第一声枪响,英军士兵开始万枪齐发,皮特凯恩上尉再也管不住了。士兵们本来就一肚子火,这帮该死的“叛贼”,平时老给我们使绊子,现在终于有机会教训教训他们了!既然已经开打,那就打个痛快吧!这边的民兵一看不妙,扭头就跑,只有帕克上尉和少数几个仍在那里射击。最后,包括帕克上尉在内的8个殖民地人倒在血泊中,另外10个受伤。英军只有1人受伤,无人死亡。

    独立战争的第一场“战斗”——“莱克星顿的枪声”,几分钟就结束了。到此为止,一切似乎已经没有悬念。英军停都没停,继续向康科德进发,那才是他们的目的地。可是,莱克星顿之战的消息比他们跑得快,英国兵还没到,所有的人都知道了刚刚发生过的事。在康科德,英国人将面临一场完全不同的战斗。这一次,命运之神将偏向北美。

    到了康科德之后,英军开始根据情报搜查军火库。当然,他们扑了个空,什么都没搜到。就在他们瞎忙活时,一队几百人的民兵正藏在山坡后看着他们。更远处,波士顿周围所有村子里的所有的男人,都拿着枪,正向康科德赶来。他们到底有多少人,没有确切统计数字,有人说两万,有人说几千,反正不会少于三四千人。民兵们吸取了莱克星顿的教训,不再与英军正面交锋。他们藏在树后、石后、屋后、墙后,瞄准了猎物。一声令下,子弹从四面八方飞来,一下子就把习惯了阵地战的英军打懵了。英国人总是说,北美人“野蛮”得就像印第安人,这回他们总算知道印第安人是怎么打猎的了。

    慌乱的英军急急忙忙撤出康科德,往莱克星顿逃。这一路上,他们被陆续赶来的民兵追着屁股打,那个狼狈劲儿就甭提了。每走一步,他们都要撂下几具尸体。他们也组织过几次有效的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19日下午,英军终于退进莱克星顿村。各路民兵在莱克星顿村外欢呼雀跃,庆祝胜利。可他们毕竟不是职业军人,光顾着高兴了,根本不知道“追穷寇”的道理。此时,如果有位将军出来,指挥他们包围莱克星顿,关门打狗,这帮英军不全军覆没才怪。几千人打几百人,还不跟玩儿似的?

    实际上,退入莱克星顿的英军已经准备投降了。他们将近20个小时没吃没喝,奔波劳累,根本撑不下去了。可是,民兵们没有进攻,英军得到喘息的机会。他们在村中打尖休息,吃吃喝喝,开始恢复元气。此时,从波士顿来的援军赶到,轮到英军士兵欢呼了。他们排成整齐的队伍,往波士顿撤。民兵们虽然没有经验,打仗却不含糊。从莱克星顿到查尔斯顿,又追着打了一路。民兵们是陆续赶到的,先来的先打,打完就回家,后来的接着打。最后,英军73人死,26人失踪,174人伤。民兵49人死,5人失踪,41人伤。

    战斗虽然结束了,但从新英格兰各地赶来的民兵却还是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波士顿周围,很快就聚了1。5万人。他们封锁了城外的要道,把波士顿围得像铁桶一般。但这些来自不同村庄的民兵却有着同样的弱点,那就是,无组织,无纪律,无正规训练。有的带来的东西吃完了就回家了,有的则一直坚持。他们完全随意而动,随性而发,不像打仗,倒像开派对。

    波士顿周围的民兵,需要一个统一的指挥,需要一个战略部署,需要一个有效的后勤,也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他们需要的,是一位总司令。

    正在费城召开的第二次大陆会议会收编这支杂乱无章的队伍吗?代表们将为这支“农民军”选择一位什么样的领袖?请看下一个故事:将军拔剑南天起。

第28章 将军拔剑南天起() 
“莱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这场革命似乎是可以避免的,因为英国议会并不真想打一场大的战争。他们拟好了一个计划,同意北美自主征税,司法独立,自治政府,自我防御。条件是,英国议会保留名义上的权威,并与各个殖民地分别建立政治和商贸关系,不承认任何形式的殖民地联盟。然而,历史弄人,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个消息在莱克星顿康科德之战爆发后的第二天才传到北美。血已经流了,人已经死了,北美已不愿接受任何有条件的妥协。1775年7月31日,第二次大陆会议拒绝了这个提议,殖民地的联合已不可逆转。

    “莱克星顿的枪声”改变了每一个人。战斗发生后的第二天,约翰亚当斯骑马查看战场,那斑斑血迹让他坚信,现在已没有回头路。他带着这种信念走向费城,成为第二次大陆会议上最激进的代表。战斗的消息传到弗农山庄,乔治华盛顿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曾经那么快乐、祥和的亚美利加,或将被血浸透,或将遭受奴役。这是多么无奈的选择!但是,一个正直的人还能再犹豫吗?”

    然而,在莱克星顿康科德发生的战斗并没引起英军总司令盖吉将军的重视。他向伦敦汇报说,这是一次“小事件”。事后,他下达了“特赦令”,宣布任何人只要放下武器,既往不咎。但是,有两个人不在特赦之列,那就是塞缪尔亚当斯和约翰汉考克。盖吉以为,这样做会让波士顿城外的大多数民兵乐得回家,塞缪尔亚当斯和约翰汉考克将成为“孤家寡人”。没想到,民兵们根本没理这一套,仍然把波士顿围得死死的。塞缪尔亚当斯和约翰汉考克反而因此声望大增,成了人们心中理所当然的领袖。

    此时的塞缪尔亚当斯和约翰汉考克正在赶往费城的路上,他们将代表马萨诸塞参加第二次大陆会议。他们是在战斗打响的同时离开莱克星顿的。本来,汉考克闹着要亲自指挥民兵跟英军干一场,大家好说歹说把他劝住,说他做政治家比做战士更有价值。这一路上,莱克星顿的消息不断传来,汉考克开始自责,觉得自己对这起流血事件也应该负一定责任,心情变得沮丧起来。但是,当他们到达费城时,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马萨诸塞代表团显然是最受尊敬、最受瞩目的。刚刚从欧洲回到费城的宾夕法尼亚代表富兰克林,对他们这些来自北方战场的勇士表达了特别的敬意。不久,汉考克当选为第二次大陆会议主席。

    几天后,弗吉尼亚代表团来到费城。弗吉尼亚的7位代表跟第一次大陆会议时完全相同,费城人对他们一年前的表现记忆犹新。这些来自最富裕、最优雅的殖民地的政治家早已是人们心中的偶像。弗吉尼亚代表团来到离城约10公里的地方时,500名战士骑着马列队欢迎,并把他们一路护送进费城。城内军乐齐奏,人们聚在路旁,争相目睹弗吉尼亚人的风采。似乎只有雍容华贵的弗吉尼亚代表团才能与声势显赫的马萨诸塞代表团一较高低。

    1775年5月10日,第二次大陆会议在费城的州议会大厅正式召开,后来这个大厅改名为“独立厅”。这次会议看上去像是第一次大陆会议的延续,同样的56个代表来自12个殖民地。佐治亚起初还是没有派人来,直到1775年7月,革命势力才在佐治亚占了上风,向大陆会议派出了代表。

    第二次大陆会议的代表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战争实际上已经开始,新英格兰的民兵包围了波士顿,誓与英军血战到底;另一方面,各殖民地还没有做好独立的准备,大家表面上还口口声声效忠英王。下一步是战还是和,成了个棘手的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