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要代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黑弱弱地嘶鸣一声,打着响鼻,似乎在抗议。

    薛胄目光闪闪地望着杨頔,对杨友水道:“杨老板生了个好儿子啊!”

    杨友水再次谦虚道:“薛公过奖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周老板是担心儿子将来可能给家族带来祸患?”薛胄目光炯炯地望着杨友水道。

    “唉,薛公知我,此子锋芒毕露,行事娇纵,目无法纪,常常不守规矩和常理,恐为后患。”杨友水目光担忧地望着儿子,叹道。

    “年轻人嘛,缺少磨砺,以后慢慢会变的,况且,可能给家族带来大难的同时,未必不能给家族带来大兴!”薛胄望着杨頔的身影,仿佛看到了运方,道:“是非功过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未几,薛胄平复了下心情,转而对杨友水道:“还请随我入内,我有事于你相商。”

    杨友水点了点头,跟着薛胄进入了内室。

    数日后,湘州刺史府,杨頔与薛胄相对而坐。

    薛胄问道:“你可知,我关陇世家的由来。”

    杨頔点点头,侃侃而谈道:“关陇世家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魏,当时太武帝拓跋焘为了抵抗柔然的入侵,在边境设置军镇。北魏末年,发生了六镇大起义,葛容率领的百万大军在无名谷被尔朱荣的七千铁骑杀败,宇文泰、独孤信等归顺了朝廷。”

    “后来,尔朱荣为孝庄帝所刺杀,天下大乱。公元532年,权臣高欢拥魏孝武帝元修即位,总揽朝政。”

    “公元534年,宇文泰率部进据关中,拥立元宝炬为皇帝。以武川镇的军事贵族为班底,定居关中,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由此便形成了现在的关陇世家。”

    薛胄扶了扶胡须,点头道:“嗯,我关陇世家同气连枝、世代通婚,关陇世家子弟也大都遗传了鲜卑人好武的传统,加上家家都有世代相传的练武之法,自三岁开始习武,七八岁开始把狗当马骑,练习骑术,十几岁便要从军出战。所以关陇世家子才能成为我大隋之根基、军队之磐石。”

    “所以夭折、残废率高啊!”杨頔笑着打岔道。

    薛胄干咳了一声,继续道:“优胜劣汰嘛。我大隋采用的是军功爵与均田制相辅相成的制度,你的俸禄、田亩、家丁、奴仆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

    “想过上好日子,自然得人人发愤图强,而且祖辈传下来的爵位是代降的,且只能传给嫡长子,所以关陇子弟大多数从出生起,就要为了自己搏功名。”

    “老师,那你郡公的爵位。。。”杨頔冲着薛胄嘿嘿直笑道。

    “少打岔!”薛胄瞪了一眼杨頔,继续问道:“你可知何为府兵制?”

    “府兵制的根本在于兵农合一,所谓府兵,就是战时由皇帝下诏,各折冲府(后改为鹰扬府)下令集结,作为野战军,闲时务农,一年训练四番,一番为四十天左右。”杨頔想了想,答道。

    “不错!”薛胄点头,补充道:“府兵都是世袭制,常人想参军,要么为罪犯,被发配为边军,要么应征为骁果,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大隋的府兵,装备都是由我大隋倾举国之力打造而成的制式装备,世代相传,且发下来后,自己负责、自己修补,这直接关系到在战场存活率的事情,府兵们自己也不会马虎。所以,府兵乃我大隋军力之基石,而我们关陇世家子,每到战时,就会给委派成府兵的指挥官,以家丁、部曲为亲兵,层层相扣,形成了我大隋冠绝天下的战争体系!”

    杨頔为薛胄详细的介绍所吸引,忙问道:“那我大隋除了府兵外,还有什么士兵体系?”

    薛胄笑了笑,答道:“我大隋军队还有三类体系,即边军、州郡兵、禁卫军,不过,这三类其实也是属于府兵这一大类当中的。”

    “边军即镇守边疆的军队,边镜州县训练和战备的时间远比内地的州县要长,他们可能看上去邋邋遢遢、不修边幅,但战斗力着实彪悍。”

    “州郡兵可由府兵或者应征的平头百姓组成,装备也是参差不齐,战斗力普遍较差且差异大。靠近边境、异族聚集地的州郡兵战斗力越强,反之,越弱。”

    “禁卫军则是保卫皇上和首都的军队,分两种,一种是全国的府兵轮流去京城戍守,号‘番上部队’。”

    “另一种是是从全国各地的军队和应征的平头百姓中挑选强壮、勇武者,倾大隋国力打造武器装备铠甲以充之,所有禁卫军士都是左臂纹鹰,曰滴血雄鹰。号称拳上站人,臂上走马,这支军队是我大隋最精锐的部队,号‘骁果军’。”

    “我大隋现只在北方设立了十二卫,每一卫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两人,护军(虎贲郎将)四人,武牙郎将六人(大业年间增设)。平时只是遥领府兵,战时由皇帝授指挥权。每卫分设若干军府,设骠骑将军(鹰扬郎将)一人,车骑将军(鹰击郎将)一人,负责平日府兵的训练,而战时则会作为朝廷指派将军的副手领军。”

    听到这,杨頔双眼放光的问道:“老师,我大隋有多少万军队啊!”

    “兵法有云,兵贵精而不贵多。”薛胄摇头笑了笑,答道:“战时每府步兵以50人为一队,设一都督(队正)。500人为一旅,设帅都督(旅帅)一人。2000人为一团,设大都督(校尉)一人。2万人为一军,以卫将军或护军(虎贲郎将)为统帅。以数个军为一道,设行军总管一人。又由数道为一行台,设行台大总管一人。”

    。。。。。。

第11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 
“杨頔,你可知维系一方的治理或者统治,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嘛?”薛胄双目如炬地盯着杨頔,问道。

    “民心?孟子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杨頔不确定地答道。

    薛胄赞赏地点点头,侃侃而谈道:“然也。民心往上说,可以叫做天下大势,再往大了说,可谓是天道。”

    “天道之说,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玄之又玄,但它却的的确确的存在着。”

    “百姓畏威而怀德,以王之子民自居,是为民心;民心之所向,上下一心、同心协力,是为大势所趋;天下大势又遵从于天地间的规则,也就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规则和道义,谓之为天道。”

    “暴秦为何二世而亡?是秦法太过严苛?不对吧,老秦人都能忍,六国百姓为何不能?何况秦律中从没有失期皆斩之说,而是按日期罚钱。是六国的遗老遗少们贼心不死,阴谋造反?有这个原因,但不是主要的。”

    “其问题,追本溯源,在于秦始皇急于统一全国,而不遵守商鞅变法以来的根本——军功爵制度,老秦人在统一战争中,流了血,却没有好处,因此而失了老秦人的心,使秦人不在想为了大秦而战。”

    “秦人一往每攻下一座城池,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量的土地、财富和奴隶,是故秦人闻战则喜,战必胜而攻必取。这样虽然激发的秦人的积极性,但六国贵族、百姓势必上下一心,拼死抵抗,这样会给统一战争带来极大的阻碍。”

    “从秦昭襄王时与赵国的战争就可见一般,秦人每每入侵,赵人宁死也不愿投降,长平之战就是典型。韩王割上党秦国,上党百姓宁愿归赵也不愿降秦,致使大秦虽然打赢了长平,却也有邯郸之败。”

    “所以,秦始皇为了快速统一全国,与六国贵族、地主达成了默契,秦国只要每一寸六国的土地插上大秦的旗帜,至于土地、人口、财富,这些原本属于六国贵族、地主的‘蛋糕’,秦军并不会去抢夺。”

    “于是,六国百姓、地主、贵族、甚至是王室的抵抗意志大幅度削弱,秦军基本是一路平推,在短短十年时间就灭掉了六国,吞并了数倍于己的土地。”

    “但广大老秦人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大好处,凭什么被我们征服的土地,地主还是地主,贵族还是贵族,老子打完仗,还得回家种田!?此举大失老秦人之心,是故秦二世在全国大乱时,手里竟然没有正规军,还得去骊山抓劳改犯。”

    “国家要存在,政令要通行,这都少不了强大武力的维持和天下百姓的拥护。当上下离心、百姓与朝廷离心离德的时候,由广大平民百姓所组成的军队,也将不在是朝廷的军队。”

    “而楚汉之争,刘邦最后能胜出的根本也是在于民心。项羽有一范增都不能用,每攻下一座城,便对秦人大肆报复,动不动就坑杀降卒、屠城泄愤,六国子民(除了楚)对楚霸王可谓是深恶痛绝之,军队也是越打越少,费力攻下的城池不能为己用,反而一旦楚军撤离,便会发生叛乱。最后给逼得众叛亲离,只得乌江自刎。”

    “而刘邦虽出身草莽,却有非人的远见卓识,自入关起,便同秦人,乃至天下百姓约法三章,天下百姓无不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虽然屡战屡败,但兵源确是源源不竭,粮草也是供之不尽,就好似滔滔不绝的江水,任你竭尽人力,也难挡天威。”

    “是故,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人诚不欺我也!”杨頔听得心旷神怡,原先读史的一些困惑也都迎刃而解,跳起来赞道:“师父真乃经天纬地之大才!”

    薛胄笑了笑,讲了半天,也讲得口干舌燥了,拿起一旁的茶杯,道:“自西晋东渡以来,这江南之地儒雅之风倒是越来越浓厚,就拿着茶道来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种陶冶情操、自我修身的方式,当真是妙不可言啊!”

    “哈哈,那是自然,我家就有专门煮茶、泡茶的侍女,我娘每次在招待重要宾客的时候,都是会展现一番精妙绝伦的茶艺功夫呢!”杨頔脑海中自然浮现出母亲张氏,每次认真泡茶时那优美的礼仪和姿态,傲然道。

    “当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