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崇祯问的第一句话便是:“陈爱卿,你是内阁首辅,负责领导内阁,主持朝政。如今内阁只剩下你一人了,你必须尽快把成员补齐才是。”

    陈演叩首道:“大明祖制,内阁成员的任命,由皇上钦点。”

    崇祯微笑着道:“但案大明律例,内阁成员却由首辅推荐,毕竟朕任命的内阁大学士若是和你这个首辅不合拍,会坏了很多大事!”

    陈演知道崇祯在试探自己,便小心翼翼的说道:“范景文是万历四十年的进士,资历足够,但为官有些贪鄙,若按太祖用清吏的祖制,此人该剥皮实草,若照神宗新政用循吏,此人到合适入阁。”

    神宗便是万历的庙号了,万历年初,用张居正改革,主张用循吏。所谓循吏,就是官员能为朝廷做事,为百姓谋福。张居正曾经说过,若是一个清官,他天天吃馒头,但是他治下的百姓也只能跟着吃馒头,这个官员算不上好官。若是一个贪官,他天天大鱼大肉,但是他治下的百姓也能跟着吃肉,这个官员便可以算是好官。张居正在时,勤于考核政绩,鼓励地方发展生产,明朝倒是小有起色,他当政十年也被称为万历中兴,但是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勤于炼丹,荒废朝政。地方官员升迁不再以考核政绩为主,反而靠着贿赂上司。明朝贪污现象空前严重,地方官以多循吏自居,搜刮百姓不遗余力,但后面那句百姓跟着吃肉却忘到九霄云外。

    到了崇祯朝,忙于战事,没能挤出时间整顿吏治,贪污任然横行,所以官员升迁,贪墨不再作为重要的考核条件。就说陈演自己,家产怎么说也有百万上下,不是贪污受贿,又从何而来?所以他说这番话,就是向崇祯建议,启用范景文为大学士了。

    崇祯听到陈演举荐范景文,嘴角微微露出笑意,看来他很明白自己的心思。便面做难色的说道:“神宗新政固然是好,但是太祖之法亦不可废,范景文官拜工部尚书,已是恩宠至极了。爱卿再考虑一下别的人眩”

    陈演思索了一会,道:“微臣愚钝,一时间想不到别的人。还请皇上示下!”

    崇祯道:“你看朱震如何?他如今是平东伯,官属超品,又战功赫赫,若入内阁,却也无人说闲话。”

    陈演心中一惊,皇上还是对朱震不放心?在告诫自己不要和朱震走得太近?此事有些麻烦,若是不答应,皇上肯定以为自己在帮朱震说话,若是答应了,更加不行,朱震入阁,这不明摆着是在内阁安插自己的心腹么?想了一下,陈演义正言辞的说道:“微臣以为不可,历代内阁都是文官担任,朱震是武官,资历尚浅,皇上要打破祖制,恐怕引起朝廷震动。若是皇上要褒奖朱震功劳,可以让朱震进五军都督府。”

    崇祯冲着陈演微微一笑,说道:“爱卿之言朕会认真考虑的,你先退下吧!”

    陈演磕头告退,回到府邸,马上写了两封书信,命令手下分别秘密的给朱震和范景文送去。写给朱震的信内容大致是提醒他,皇上有有意让他在京城任职。写给范景文的信却是在告诉他今日当堂为难,其实是在做戏给皇上看,证明我们之间有矛盾。这样一来,皇上便会毫无疑虑的钦点你入阁辅政!

    朱震和范景文同是接到陈演的书信,但却一人欢喜一人忧。不说心中高兴的范景文,单说朱震,他早已经从杜之轶那边知道,皇上准备在皇城校场接见自己和吴三桂,并检验武事了。他知道,皇上肯定会借此机会,考验自己和吴三桂的忠心的。

    想到这里,吴三桂在这个时代的一些传闻在他心中一闪而过。对于吴三桂,主要是两个字:孝和勇。吴三桂成名于十八岁,天启八年春,吴三桂随其父吴襄在边关作战,有一次吴襄带着一百余名士兵出城打探敌情,刚出城不远,便陷入金兵包围。金兵见吴襄兵少,围而不攻,想迫使吴襄投降。吴三桂向舅父祖大寿借兵救父,祖大寿见金兵势大,怕中埋伏,不借兵。吴三桂无奈,只得带着二十名家丁,杀入四万精兵中,救出父亲吴襄。由此,便获得了‘勇冠三军、孝闻九边’八个大字。

    但朱震却是知道,吴三桂的才智不仅仅是勇和孝两个字。他降清植根于云南三十余年,把云南经营得铁桶一般。康熙年间更是起兵作乱,波及到整个长江流域。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使了吃奶的力气才把叛乱平定下下来,吴三桂的才干由此可见一斑。

    但为何这个时代吴三桂的才干没有表现出来,是没有舞台吗?决计不是,他父子两代经营辽东多年,影响力渗透每一个角落。辽东这个大舞台足够他表现的了。所以只有一个可能,便是他和自己一般,也在装傻。他尽力把自己装成一个勇冠三军的武将形象,把真实的自己影藏了起来,用意在博取崇祯的信任。否则,以崇祯多疑的性格,凭什么把朝廷的北大门交给他看守。

    而且崇祯也不是非常的相信吴三桂,否则在吴三桂担任辽东总兵后,吴襄便被召回京城。他是看准了吴三桂是个孝顺之人,只要掌握了吴襄,吴三桂就决计不敢作乱的。

    吴襄!孝顺!想到此处,朱震突然眼睛一亮,吴三桂真的很孝顺么?不见得吧!否则他怎么会不顾及吴襄的安危,勾引清兵入关,若说他得到吴襄被李自成囚禁的传言而起兵,但传言毕竟不可信,就算可信,囚禁总留得命在,造反吴襄马上就会丢掉性命。

    若说吴三桂造反是为了陈圆圆,这就更说不通了。谁都知道,陈圆圆并没有成为吴三桂的福晋。若真是爱她爱到敢于起兵造反,还会在乎其他的原因吗?

    朱震得出一个结论,吴三桂勇,却未必孝。有枭雄之才,却在装傻!

第179章() 
皇城校场位于西苑,是皇室子弟习武演练之所。太祖皇帝以武力取天下,起初之时重武轻文。后虽慢慢演变成重文轻武,但表面工作还是要做好的,所以皇帝偶尔都会在皇城校场检验武事。

    比如今天,平日里冷冷轻轻的校场一片热闹非凡。偌大的校场四周站满了盔甲鲜明的军士,校场北面的平台之上,就正中央摆放这一张金光灿灿的龙椅。两边几十张桌子一字排开,桌子后面,早有大臣均面对龙椅方向,躬身而立,他们须等待崇祯允许后放敢入座。

    随着一声长长的“皇上驾到!”身穿龙袍、头配皇冠的崇祯在仪仗护送下,缓缓的踏着红地毯向龙椅走来。校场上所有的人都跪伏在地,高声大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落座于龙椅之上,俯视校场一圈,大声说道:“众卿家平身!”大臣们谢过恩后方才各自落座。崇祯徐徐念道:“我大明太祖皇帝奋起淮右,以武力平定天下而开万世之基业,及至成祖,北伐漠北,南下西洋,昭显国力,于是万国来朝,武力之强盛,古今罕见。然自‘仁宣之治’以来,天下承平,国富民强,崇武之风,遂渐渐衰落。北方蛮首努尔哈赤,祖上七世受我天朝大恩,不思回报,擅起刀兵,欺我大明,夺我辽东之地。奈何我大明武风衰落,竟然无一勇将可当金虏蛮兵,以致我堂堂天朝上国受金虏蛮子欺压达三十余年。太祖、成祖等在天之灵,也感蒙羞!而今天佑我大明,终于诞生两个不世之勇将,一个以五千铁骑大败四万金虏,令金虏不敢正眼瞧我宁远孤城,一个只率领精兵三万驰援山东,大败纵横山东半年之久的十万金虏,终雪我大明三十年积弱之耻辱。”说道这里,崇祯再次扫视了校场一圈,大声喝道:“朕想知道,此二人是谁!”

    事先便受过曹化淳指示的士兵们高声应道:“宁远吴三桂!山东朱震!宁远吴三桂!山东朱震#。。。。。”

    崇祯挥了挥手,示意士兵停下来,接着说道:“朕今日在皇城校场召见此二人,其用意在告知天下,我大明崇武之风,依然未减。为国征战沙场,依然可以封妻荫子,显贵天下!”

    在座的文武官员齐声喝道:“皇上英明!”

    崇祯满意的点了点头,对着曹化淳说道:“宣吴三桂,朱震觐见吧!”

    曹化淳操着那鸭公般的嗓子,高声喝道:“宣宁远总兵吴三桂觐见!宣山东总兵朱震觐见!”

    站哨的士兵们也跟着高声喝道:“宣宁远总兵吴三桂觐见!宣山东总兵朱震觐见!”声音一层一层传递下去,直达校场之外。在校场外侯旨的吴三桂、朱震随着喝声,缓缓的向校场内走去。一直走到离龙椅百步之处,才停了下来,跪伏在地,高声说道:“末将拜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微笑着说道:“两位卿家平身!”

    朱、吴二人谢过隆恩,方才起立,崇祯看着二人说道:“你们两个都是朕倚重的栋梁之才,平时一南一北,难以相见。现在齐聚京城,应该多多亲近亲近。”

    朱震赶紧说道:“吴将军勇冠三军,末将不如。”

    吴三桂也道:“朱将军智勇双全,末将不如。”

    崇祯笑道:“朕刚才才说过两位爱卿都是国之栋梁,你们何用自谦!朕今日在校场召见二位,就是想听听二位爱卿是如何大败金虏的。吴爱卿,你是去年八月间大败金虏正白旗四万大军,事情在前,你先说。”

    吴三桂应声说道:“无他,一个勇字耳,末将并虽少,但人人都想着报效皇恩,奋勇杀敌,都能以一当十,故取胜!末将不敢居功,若无皇上坐镇朝廷,便是宁远有十万雄兵,也难当金虏四万铁骑。”

    崇祯见吴三桂把功劳都归到他头上,自然满脸笑意,冲着吴三桂点点头示意嘉许,才对着朱震说道:“朱爱卿,你呢?这十万金虏自去年九月入关,纵横于京、晋、冀、鲁。兵部二十几万大军前去围剿,依然大败而归,你只带三万精兵入鲁,如何打败这十万金虏的?”

    朱震也同吴三桂般,恭敬的说道:“正如吴将军所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