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辽国大军调动,正在幽州附近演习操练,其皇太子耶律浚,赵王耶律乙辛亲自率军主持。

    看似平淡无奇的消息,可背后去隐藏着诸多牵连,实际上却是在平静的湖水里扔下了重磅炸弹,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巨大波澜。

    朝堂之上,有大臣道:“西夏有意和谈乃是好事,此番我们在大顺城大获全胜,更俘虏西夏国相梁乙埋,不管是气势和筹码上都占据上风,可以据理力争,和西夏好好谈一谈。”

    大宋朝堂上一直有股恐夏之风,只要不是关乎到重大原则性问题的事情,是绝对不愿意轻易和西夏开战的。此番出战若非宰相王安石和曾公亮一同主张,怕是主和臣子不在少数,反对之声也会居高不下。

    而今战事的结果比较理想,故而这些官员们都抱着见好就收的心态,有这样的成效已经不错了,一定要珍惜。万一惹急了西夏,拼了鱼死网破可就不好了。大顺城虽然胜利,可是府州折家军却在静州战败了,说明战事并非全面有利,还是很有风险的。再拼下去也不见得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说不定还会有危险,见好就收最好不过。

    和最初一样,主和派中有许多的新党人士。战争的持续必然会影响到变法的推行,而今方方面的影响已经显示出来,继续拖延对变法无益。会影响到他们的地位,影响到他们的切身利益。而今战事还算顺利,好不容易有个机会,有个契机可以早些停战,那自然是倍加珍惜,故而停战和谈的呼声很高。

    当然了,也有许多理智的大臣,他们都看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辽国在幽州附近的演习,说是演习,可毕竟是调动了大队的兵马,甚至还包括了他们最为精锐的皮室军,有皇太子和辽主第一宠臣耶律乙辛指挥。

    这些信息足矣说明辽军不可忽视,在辽国境内是演习,可是要踏过了边境线,那可就是入侵了。这些年来,辽国可一直都有进攻宋朝之心,从未间断,宋朝的防备更是从来不曾松懈。

    西夏对宋朝而言是心腹之患,牵涉甚多,很麻烦,但实际上造成的直接伤害并不是特别大。纵然这些年纵横西北,也不过抢掠一番罢了,想要占据土地谈何容易?威胁的只是陕西路,对汴京一带的中原之地影响并不是很大。

    辽国就不一样了,他们是不动则已,一旦出动可就是致命威胁。稍有不慎,大宋朝就可能遭遇亡国为危险,至少是天下动荡。

    失去了燕云十六州,整个河北之地无险可守,辽国骑兵只要突破了边防线,就会长驱直入。当年的澶渊之耻时间并不是很长,依旧让人心有余悸。宋朝君臣可不希望辽国再入侵到黄河沿岸,隔河威胁汴京。以至于天子无颜,山河动荡,甚至再闹出迁都的笑话来。

    后世人说宋朝积贫积弱,确实如此!尤其是在对外关系这块,一直很弱势。

    恐夏是一方面,不过他们可能更加恐惧辽国,如果两者一起来,后果将会更加严重。

    如今宋军正在西北和西夏开战,若是这个时候,东线再与辽国发生冲突,后果不堪设想。先不说是否能应对,至少会让宋朝风雨飘摇,动荡不安。这是宋朝君臣都不希望看到的,至少现在是这样。即便是有恢复汉唐旧境雄伟志向的王相公也很清楚,眼下时机未到,必须要忍耐。

    当然了,也有人认为有反对意见,枢密院的一位官员便上奏道:“辽国在幽州只是演习操练,并无意南下。即便是那些皮室军,据说也只是他们太子耶律浚的扈从,并非为了开战……再者,辽国前两年刚经历了萧胡睹之乱,内部不平静,恐怕也不敢轻易对外用兵。

    难得我军在西北有所突破,正是乘胜追击,好好教训西夏的时候,如此大好机会,岂能轻易放过?浪费了当真可惜!”

    枢密院主持军事,想必是被西夏压制的许久,心中一直憋着一口恶气。如今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突破口,岂能轻易善罢甘休?

    “是啊,西夏人想要打就开战,想要停战便和谈,这事情还就真由了他们了吗?我天朝上国的颜面该置于何地?而今我们同意,便是助长西夏的嚣张气焰,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他们还是会变本加厉。此风不可长啊,臣以为应当全力以赴进攻西夏。”主战的支持者还是很多的。

    “可是辽国虎视眈眈,辽国太子何以会在如何关键的时候前往幽州,还调动了大军?”

    “辽国太子尚且年幼,只是个小孩……”

    “如果说耶律浚少不更事,可是耶律乙辛呢?他可是辽主头号宠臣,在辽国掌握大权,非同一般,幽州辽军的作为很可能就是辽主授意他主持的。”

    很显然,宋朝这边谁也没有将十几岁的辽国太子耶律浚放在眼里,反而是赵王耶律乙辛忧心忡忡。

    “即便皮室军参与,又能如何?辽国可能只是偏帮着西夏,给我朝施加压力而已,不必担心……”

    朝堂上又一次众说纷纭,在对待西夏和辽国的问题上各抒己见,再次出现了争执的局面。赵顼见状,顿时有些头大了。

    什么时候才能少些纷争呢?用得着如此争执吗?党争的苗头已经越发的强烈了,赵顼倒是已经开始注意了。可是有些事情一旦发生了,再想要事后补救可就难了……

    其实,赵顼自己也是有想法的。开战的时候他有骑虎难下,是迫不得已的。当时他很苦恼,一方面不想被西夏驳了面子,另一方面又担心开战会影响到变法的推行,可谓是左右为难。

    本来是犹豫不决,后来还是王安石表示支持,赵顼才答应的。出兵西北和西夏开战,赵顼可以说是捏了一把汗,很担心战败。

    而今战事的结果比想象的好,王韶和林昭表现的很出色,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保全了颜面也避免了失败,可谓是很完美的结局。

    是时候收手了,赵顼而今也是见好就收的心思。虽然他心里很想要继续进攻,甚至直接灭到西夏,他心有宏图大志。但是理智告诉他,按照宋朝目前的实力而言是做不到的,所以必须要隐忍。

    眼下当务之急是变法强国,重点是内政。再一个,王韶已经给他上了奏折,表示河湟吐蕃的董毡与其兄瞎毡之间的关系正在改善,河湟与河州大有和好如初,连为一体的趋势。按照他们的既定策略,是要先攻取河湟,威胁西夏侧翼,然后在一鼓作气的。

    在此之前,因为实力有限办不到,所以采取了与河湟吐蕃结盟的方式。这次原本指望在董毡能够出兵威胁西夏后方的,却不想这个老匹夫不为所动,还来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河州的瞎毡反了?可是根据王韶探查到了消息,他们兄弟之间更像是在演戏。

    没想到董毡和瞎毡竟然和好了,那就意味着从此以后,河湟将会连为一体。想要借着他们兄弟不和的机会进攻河湟的计划也将成为泡影。得到如此消息,赵顼能不着急吗?

    王韶在奏疏上已经说明白,对吐蕃开战可能需要提前。如此一来,大宋朝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将是针对吐蕃的,岂能在与西夏鏖战?若是再因此惹上辽国,那么全盘计划都将会彻底被打乱。

    很显然赵顼不希望这样,他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按部就班,有序进行。所以他也动了结束战争的意思,本来还想着如何收场的呃,没想到西夏人自己提出来了,赵顼觉得正中下怀。获胜的情况下,答应西夏人的和谈,很体面的结束,最好不过。

    至于辽国这边,也不知道是西夏走了什么门路,还是辽国看出了利害关系,故而采取这种方式来施加压力。雄州守将那边传来消息,情况似乎没有多么严重。

    所以皇帝赵顼的本意是和谈,不过很多时候当皇帝也有为难之处,有些话是不能轻易说出口的。尤其是和谈这等有损颜面的的话,更是不能轻易讲出口。只能是某位大臣建议,然后自己顺水推舟。

    可此刻朝堂上争辩不休,该如何决断呢?赵顼难免有些犯难。

    不过大臣们很是配合,尤其是一帮宰辅大臣,很恰当地揣摩到了皇帝的心思。

    “陛下,臣以为西夏既然已经低头认错,我天朝自然该以德服人……眼下已经是开春时节,要是边患不休,陕西路的春耕必然会受到影响的,持续许久的战事已经让百姓生活大受影响,而今确实不宜再让情况雪上加霜!”说话的是的集贤殿大学士,首相曾公亮。

    什么天朝上国,以德服人,务实的人听到之后心中都嘀咕着责骂增相公迂腐。可是公开却不敢说什么,有谁敢轻易去掠首相的虎须呢?尽管他已经是个垂暮老者,可是威势仍在,让人忌惮。再者,人家后面特意提到春耕的事情,这是爱惜百姓。“民以食为天”,“民为重,社稷次之”,这可都是先贤教诲,谁敢反对?

    只是眼神之中难免会有些许克制不住的不屑,曾相公虽然没有回头,却都了然于心。老夫说自己的话,随你们去想吧,说老夫迂腐,那是你们愚蠢。

    堂堂首相,说出这等冠冕堂皇的话那自然是有原因的。前次他建议出兵西夏,除了确实有利于大宋朝之外,也是他重新确立首相地位的一种方式。而今战事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进行的还算比较顺利,大顺城一战歼敌五万,并且俘虏了西夏国相梁乙埋,这可是数十年来不曾有过的功勋了。

    这就足够了,将好不容易获得的一点功勋消耗殆尽,然后再遭遇什么失败,可就不好了,有时候当真得见好就收。国家的利益周全了,曾相公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官家似乎也是这样心思,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好继续的呢?难得西夏人自己主动提出来,那就更得珍惜了。

    停战,和谈!

    同时曾相公亲自出面,也是向皇帝赵顼表明一个态度,我只是强调自己的位置,并无意与王安石争权夺利,对你也很忠诚。至于那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