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堪重用!”王安石对此深以为然,他溺爱儿子,坚信儿子是肯定不会说谎的,这样的话出问题的一定是郑侠无疑了。当时黎东美也在场,王安石对这位谋士可是极为看重,有他们两人在,分量是够了,问题自然就出在郑侠身上。

    王安石很想找郑侠问个明白,可是转念一想,何必呢?只能说明是自己看走眼了,这不过是一个忘恩负义的无耻之徒罢了!

    “父亲,这种人必须要严惩,才能以儆效尤,也算是给大家提个醒,免得太有人被蒙蔽。”王雱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建议。

    “严惩,如何严惩?”王安石到底是个君子,虽说郑侠对自己是忘恩负义。可他终究是他朝廷官员,并不曾犯错,自己似乎不方便公报私仇。

    王雱却笑道:“郑侠回到汴京是述职,也是谋划下一步,想要留在汴京做官。既然如此,那成全他就是了,今日回来的时候,儿子发现安上门监一职空缺,郑侠自然是可以胜任的。”

    “会不会有些太过分了!”王安石始终有些犹豫。

    “父亲不必担心,其实这也算是一种磨砺,说不定能让他幡然悔悟,到时候依旧可堪大用!”王雱急忙加上一句,心中暗自得意。

第421章 第四二〇章 风闻奏事() 
王雱是想要报复,报复的对象是林昭和郑侠。

    林昭的事情并非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从长计议,不可等闲视之。但是郑侠,王雱并未将他放在眼里,到底只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年轻地方官,不足为虑。

    加之他反对变法,这对王安石的声望和信心都是一个巨大打击,必须要予以严惩,以儆效尤这话说的一点不错。郑侠完全是一个牺牲品,他无足轻重,至始至终,王雱都不曾将他看在眼里,并未正眼瞧过。

    安上门监,一个守门的小官而已。让一个堂堂进士,一州司法参军来看门。绝对是大材小用,是刻意的贬低与流放,王雱就是想要通过此种方式告诉世人,惹了王相公就是这般下场。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邪门,王雱绝对不会想到。若干年之后,会因为他这个愚蠢的决定,发生怎样的风波。风波之中又有几人能够站定?对他父亲王安石,对大宋朝又有着怎样巨大的影响?

    历史是必然的,可很多时候都存在这样的偶然。今日的一个小举动,无意间却埋下了一个伏笔……

    王安石对王雱太过溺爱,对于郑侠的处理,他虽然是觉得有些过分,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儿子的建议。最近一段时间,他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十分忙碌。像是这等小事,着实没有太多的心力和功夫,故而随即也就放在脑后了,终究不过是一次失望而已。唯独可惜的是,可造之材郑侠就这样夭折了,从此沦落为一个守门小吏……

    在王雱报复的名单上,不止是郑侠一个人,还有一个便是林昭。不过郑侠的事情可以说,可以借助父亲的力量,但是林昭的事情却不能提及。

    王雱知道,王安石心底里多少是喜欢林昭的。而且上次李复圭那件事,王安石始终觉得有愧于林昭,险些连累林昭无辜受死,心中一直有负罪感。他并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儿子和高足吕惠卿一起联手策划的行动。总之,王安石觉得对不起林昭,找机会应该予以补偿。

    此刻,想要再次“谋害”林昭,要是被王安石知晓,肯定是绝对不肯的。如果是证据确凿,确定林昭有通敌叛国的情况还好,那样王安石还愿意秉公处理,不徇私情。可是而今只是这等捕风捉影的状况,王安石会抱着什么态度?

    万一父亲反对,自己再暗中进行,岂非违背父亲的意见,有不遵不孝的嫌疑,那时候可就麻烦了。再者,这其中夹在了许多自己的私人恩怨,处理起来手段必然不是那么台光彩。这些事情,王雱想要自己一手包办。

    他想要维护自己在父亲印象里的美好形象,也希望父亲的清誉可以保持下去,所以有些事情他愿意亲力亲为。

    对付林昭,自己私下里进行就是了!

    林昭这件事,目前只是捕风捉影,不过言官是有风闻奏事的权力,所以是可以立即行动的。不过光是靠这点没有证据的谣言,起不了多大的效果。不过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摸黑林昭的,毕竟在大宋朝,名声与品德这些东西着实太重要了。

    林昭此番在西北也算是立下大功的,尤其是大顺城一战俘虏了西夏国相梁乙埋,乃是从未有过的大喜。朝中一片赞誉,为之请功的人也不在少数。可以预见,林昭回到汴京之后,毕竟是会有封赏的。

    如果这次和谈的事情再妥善解决,无疑是两件大功,就会更加的风光无限。这是王雱绝对不希望看到的,嫉妒心大发他如何能容忍这样的状况出现?如果这个时候,能有一个错误出现,然后被有意放大,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林昭的功劳,甚至让功勋荡然无存。若是善加利用,说不定还会让林昭好好喝一壶。

    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这件事都是很有价值去做的。毕竟,对自己而言是不会有什么损失的,林昭只要因为这件事有一丝一毫的损失,都会让人大快人心。谣言有时候也会是利刃,是可以伤人的。

    万一这个谣言在是真的,抑或是有办法使其变得真实,那么效果将更加的非同一般。别说是功勋了,这个人的名誉与前程可就彻底毁了。那可是欺君之罪啊,说不定是会丢掉性命的。

    想想王雱就觉得兴奋,如此好机会是绝对不会错过了。

    于是乎,他们一边派人前往西北打探消息。一边发动手下的御史上疏弹劾林昭,宰相的公子加上新党二号人物,王雱与吕惠卿身边还是笼络了不少人的。弹劾一个人太容易了,不过他们此刻的弹劾并不多,甚至只是零星的。

    有时候只需要开个头,便会有人跟风。尤其是消息进一步确定,或者变得更为扑朔迷离的时候,有人会加入进来帮忙的。这样也不会有刻意的痕迹,也不至于引起别人的注意,王雱也是有考量的。

    而吕惠卿则更加的小心翼翼,当年他利用了一次皇帝,代价十分惨重,险些因此丢官。事后,吕惠卿很是后怕,从此之后做这样的事情就谨慎多了。不过很多时候也只是自欺欺人,不让别人抓到把柄而已。

    不过因为与西夏和谈太过重要,虽然只是零星的弹劾,却依旧受到了关注,立即引起了一片议论。林昭尚在西北,但是朝中的风声已经起来。很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一时间说什么的都有。

    皇帝赵顼也留意到了,最近一段时间他有些伤感。接连三子夭折,对于一个父亲而言多少有些打击。

    不过伤感之后还是要坚强站起来,毕竟他是一个皇帝。作为皇帝就必须要比寻常人更加坚强,有些个人感情必须放到一边。对于儿子夭折这件事,过了之后他也觉得并不十分要紧。

    毕竟自己还年轻,与皇祖仁宗皇帝并不相同。只需要略加努力,相信不久之后后宫一定会再有喜讯的,儿子始终会有的,存活下来可以长大的儿子也肯定会有的,江山肯定会后继有人,所以不必太担心……

    后宫又纳了几位妃子之后,赵顼终于从丧子之痛走出来。全身心投入到朝政之中,关于变法的事情,他并不知道民间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三司报上来的财政状况是大有好转,朝廷的收入增加了不少。

    藏富于国,这是赵顼的一个看法,对此他很是欣喜。朝廷有钱了,才能做更多的事情,才能够做到富国强。这是一个好兆头,赵顼一下子很有底气,对未来是充满了信心,自己大展宏图的时代终于要来临的。

    对变法自然也就格外的看重,对王安石也就更加的器重,变法成绩斐然啊!皇帝到底还年轻,故而忽略了好多事情,看到的只是表象。再者,之前满朝大臣反对太过激烈,极大地刺激了赵顼的逆反心理。

    而今可以说是用事实说话的时候,他认为账目上的结论证明了自己是对的,反对的大臣们错了。于是乎他心中难免有些得意,有些自傲,就更加不把别人的话放在眼里的。

    赵顼一片欣喜,也正是因此才让他彻底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可是正当他准备全力推进变法,开始大展宏图的时候。

    老天爷有些不大帮忙,自从暮春开始便一直炎热不雨。户部与各州县呈报上来的情况很严重,许多地方已经有旱灾的迹象,尤其是黄河沿岸与河北之地,情况最为严重。古代是靠天吃饭的年代,收成与天气有着极大的关系。

    赵顼很是无奈,这一场旱灾来的太不是时候了,必然会导致北方收成减少。这样一来,朝廷在赈灾与粮食调运方面花费的钱财无疑会大大增加,还会因此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可能会出现流民,到时候少不得要防御与安抚,当真是麻烦!

    赵顼一方面加紧让户部统计灾情,同时准备粮食救灾,同时也责成工部修建水渠,引水灌溉,抢救粮食。至于能抢救多少,而今也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最让担心的绝不是旱灾,根据往常的经验,大旱之后很可能会有连绵大雨。司天监的观测也是这样的意见,虽说安崇宁不擅长观察天气,可司天监却有其他经验丰富之人,得出的结论八成不会差。

    夏秋可能会有大雨,可能会引发水灾,这才是赵顼最担心的事情。一旦大雨,黄河水患必然会再次开始,威胁汴京,肆虐河北。旱灾毕竟只是欠收,最严重不过是绝收,灾害尚在可控制的范围以内,破坏力有限。

    可是水灾根本无法控制,其破坏力是惊人的。一座座的城池,成千上万亩的良田可能会在一场洪水中消失殆尽,荡然无存。威胁到了人的基本生活不说,甚至可有可能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

    尤其是大宋朝,黄河水患如此严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