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贼吞天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道长安城已经被荒废了将近两百年,虽然也有派人维护,但作为国家的首都,气势上还是有些欠缺的。因此此次朝廷特意征召了两万劳工,打算将整个长安城的城墙再次加固加高一番。

    此时的凉州军或者被调往县城维护治安,或者调往东方防御山东世家有可能的进攻,因此可以说长安城内守军相当有限。正好许康手下的军队因为士兵人数少,又暂时无事可做,便被分到了这个任务。

    许康倒也不抱怨,拿着圣旨便去找负责工程的朝廷官员去了。

    看着面前这个脑满肠肥,神情倨傲的朝廷高官,许康也懒得和他结交,二人简单的商讨了一下士兵的分配情况,许康便告辞离去。

    许康的任务主要是防止民工可能的聚众闹事,因此不得不将部队打散分驻到几个工地里以方便管理和监视。

    若是一切平平安安,他的任务可谓轻松之极。但事实证明,许康的福缘实在是不怎么样,他所到之地必然要发生些什么的,果然不久后就传出官员贪墨民工口粮的丑闻。

    要知道这些服劳役的农民本就是没有工钱可拿的,他们抛下家里的农活不顾,所得到的唯一福利就是工作期间可以有一口饱饭吃。如今竟然连这点都做不到了,自然引发民工们极大的不满情绪。

    很快上千名民工便聚集起来,要求补发口粮,惩处克扣粮食的贪官。其他人受此影响,也大多停下来观看动静,以至使整个工程都不得不停了下来。

    听说此事后,许康立刻带着数百士兵赶到出事地点,大致了解了情况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先将闹事的领头者抓了起来。

    这时,大概是感觉到朝廷军队已经控制了局面,十几个工程负责人纷纷露面。而领头者正是许康一开始见过的那个肥胖官员。此人一到便立刻大声斥责民工的叛乱行为,同时命许康将所有人都抓起来,违抗者可当场镇压,甚至还威胁说若他不如此做,便要告许康的失职之罪,因为工程的安全本就是由他负责的。

    许康心中大怒,你个贪官贪墨工人口粮,引发众怒,竟然还敢指责老子,只是面子上却不露声色,道:“此事事关重大,必须要严查,凡是涉案官员一律拘押,等事情水落石出后再行处置。”

    那肥胖官员立刻跳脚道:“你敢,本官乃朝廷命官,除了皇上的旨意外,谁敢动我。再说你身为武将有何资格管文官之事。”

    “此事若处理不善,极易导致民变。既然事关长安城的安危,自然事急从权。如今,也只好委屈诸位大人一下了。”许康说完,立刻命手下士兵将其扣押。同时派兵搜出了他们的文案账目。

    这些官员也是胆大妄为,根本没想过会有人管他的闲事,因此账目做的乱七八糟。许康听说要查清楚账目,必须一页页的核对,恐怕要等到明天才能有个确切的结果。但他哪里有这个耐心。

    在了解了这些官员确实有克扣行为后,许康也不多说,当即下令将所有涉案官员全部斩首,同时被杀的也有那几名带头闹事之人。

    看着十几颗头颅挂起,许康跳上了一座高高的木架,对着千余抗议民众大声道:“乡亲们,我知道是这些贪官克扣了你们的口粮,你们迫不得已才做了今天这个错误的决定,这事怪不得你们。如今我已经将这些贪官就地正法,以示国威。只是错误毕竟是错误,你们聚众闹事,国法难容,所以我不得不将他们几个斩首示众。但是我可以保证,此事到此为止,犯人已就地正法,其他人等一概不再追究,现在,大家都散了吧。”

    看到涉案官员被杀,民工的怨气消了大半,许康又表示既往不咎,再加上几个领头闹事的人已死,这些民工失去了主心骨,再也团结不起来了。因此在许康的一通安抚保证下,很快便各自散去。

    事件及时平息,许康却不得不向上面递了请罪的折子。当然折子上叙述的危机被他夸大了一些,这样也好突出他临危决断的英明,同时也算是为自己不经请示斩杀朝廷官员一事做了辩解。

    虽然有官员为此弹劾许康擅权,要将他革职查办,但董卓岂会在乎这些,大笔一挥,不但对许康既往不咎,还将修补城墙的工作完全交给他负责了。

第四章 危机来临() 
对于这种可以揽权的差事,许康自然不会推迟,当下先给自己的许氏族人提供了几个低阶官员的职位,将此事彻底掌控下来。

    其实修补城墙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也就是将城墙加高加宽而已。再加上许康做事公正,不但不克扣民工的口粮,对一些表现好的,还自掏腰包进行奖励,民工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工程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不提许康这边正优哉游哉的做着一个东汉包工头,如今的朝廷却爆发了东汉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雍、凉二州常年受战事影响,农业发展薄弱,以前就多靠山东各州接济才勉强保持稳定,为此甚至有不少大臣提出过要放弃凉州。

    如今不但失去了山东税收,雍州又一下人涌进来上百万人口,使得二州的物资消耗陡然增加,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

    为了解决这次财政困难,董卓绞尽脑汁,竟然派出司隶校尉刘器登记所谓“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的臣民,而凡是被登记上的,一律处死,财产没收。这样虽然为朝廷搜刮了不少财物,但由于官吏的腐败不堪,导致冤狱遍地,整个雍州顿时陷入一片民怨沸腾之中。

    董卓见此招不行,于是又出损招,他大量毁坏流通中的五铢钱,甚至下令将长安附近所有的铜人、铜钟和铜马打破,其中就包括当年汉武帝求长生时所铸造的承露盘。然后统一铸成小钱,用这些小钱收购关中地区的各种物质。

    但是这种小钱粗制滥造,不仅重量比原五铢钱轻,而且没有纹章,钱的边缘也没有轮廓,不耐磨损。结果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猛涨。最严重时甚至到了买一石谷要花数万钱的地步。在经济危机后又增加了货币危机,以至于百姓们再不用铜钱交易,全部回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社会。

    长安司空府,荀攸来到门前,看着高大的门楼一时间颇为感慨。在家丁的引导下,荀攸走进了卧房。

    “荀氏八龙,慈明无双”荀爽,字慈明,在荀家排名第六,但论才学,却数第一。当初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居汉水滨达十余年,先后着有《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巨着,被时人称为硕儒。

    董卓当权,强迫其为官,先为平原相,还未到任便追为光禄勋,任职三天,又升为司空。论起恩宠,比之蔡邕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可惜他不是蔡邕那样的书呆子,对于董卓的暴行,他不仅愤怒,更在时刻准备着将其推翻。

    看到荀攸进来,荀爽挥挥手,将所有下人都赶了出去,低沉道:“来了?”

    荀攸看着床上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一时间竟感到有些哽咽,道:“是。”

    “在军中还好吧?”

    “一切安好。”

    “许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荀攸想了一下,道:“一个怕死的人,也是一个重情的人。”

    荀爽一愣,随即叹口气,道:“这么说他不能为我们所用了?”

    “他只答应在适当的时候以他的方式帮忙。”

    荀爽又叹口气,道:“连深受皇恩的袁家都靠不住了,我们哪里还有资格责怪别人。现在有办法对付董卓的恐怕只有一个人了。”

    荀攸惊讶道:“谁?”

    “王允。”

    “他?”

    “王允是并州世家的代表,就连董卓虽然不喜他,但也不得不用他。只有他有机会将并州的势力整合起来,与董卓的凉州军抗衡。”

    “可即便如此,他与董卓相差也太远了。”

    “所以我们要帮他,以前我们山东世家寄希望于袁绍等诸侯,希望他们能以武力整顿朝纲,所以才不肯与并州势力合作。现在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没的选择了。”

    “只要董卓还控制着军队,我们永远都奈何不了他。”

    “但至少我们可以保住皇上,让他不敢肆意妄为。”荀爽浑浊的双目向上望着,半晌方喃喃道:“将来,总会有机会的。”

    荀攸茫然的走到大街上,与荀爽的谈心并不能释解他心中的疑虑,董卓的实力之强似乎以及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了,再加上他本身亦是防卫严密,想要杀他简直难如登天一般。

    荀攸抬头上望,天空灰扑扑的,让人感觉不到丝毫的暖意。

    随着冬季的逐渐来临,缺乏粮食的弊端再次显现出来,各地的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来。朝廷的大臣纷纷要求董卓调拨粮食以救时难。但董卓却根本不在乎这些。他首先要保证的是军队的粮食供应,然后是他家族的享乐与挥霍,对于大臣们的救灾意见连看都懒得看。

    在董卓看来,只要几十万凉州军稳定了,那他的统治也就稳定了。至于那些草民,待来年春暖花开时,总还会剩下一些的。

    蔡府后院,草亭之中,蔡邕一杯接一杯往自己嘴里灌着烈酒。无数的百姓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他却无能为力。虽然他也向董卓上过要求放粮的折子,但却如石沉大海,了无下文。

    如今的蔡邕实在想不出该这么办,只能借酒浇愁。

    许康坐到蔡邕对面,将他手中的酒壶一把夺过。

    蔡邕大怒,道:“放肆,你……”

    一本小册子“趴”的一声掉落在蔡邕面前,许康道:“这个或许可以帮老师解除烦忧。”

    “你知道老夫烦什么吗?”也不想想几十万灾民的温饱是谁能够轻易解除的吗?蔡邕不耐烦的拿起册子,想要扔到一边,但终究还是忍不住翻了开来。随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