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贼吞天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康自然明白蔡邕所言属实,因此嘻笑道:“还是老师了解我,实不敢瞒老师,还有粮米二十万担。”

    蔡邕斜着眼道:“真的?”

    许康低着头叹口气道:“好吧,还有三十万担,这真是全部了。”

    蔡邕惊讶道:“几十万灾民吃了几个月还能剩下这么多?”

    许康得意道:“这才说明徒儿治灾有方。”

    “你不要得意,如今你私藏一百万担粮食的事情已经发了,朝廷里为此争吵的很厉害。有不少大臣说你居心叵测,邀买民心,实际上是想要图谋不轨。不过民间对你的评价倒是一致,全是赞扬你的。甚至有不少人说你是神仙转世,提前知道天下将有大灾发生,故而在洛阳时不惜背负‘贪财’的恶名,百般囤积粮食,只为灾难降临时能够救济百姓。”

    许康目瞪口呆道:“竟然还有这种说法?”

    蔡邕怀疑到:“难道不是你派人做的?”

    许康立刻义正言辞的反驳道:“当然不是,这些粮食本就是我捐的,弟子若想让天下人知道,大可光明正大的宣布。何必多此一举?”

    蔡邕点点头,算是认可了他的说法。

    当然事实恰好相反,这些事情确实是在许康的操纵下完成的。从一开始许康就明白一百万担粮食不是小数目,运输途中要经手的人太多,很容易就会被人查到蛛丝马迹。与其等别人查到他头上,给他扣上一个图谋不轨的帽子,倒不如自己提前将此事揭发。

    可是若就这么轻易的说出去,达不到许康想要的天下皆知的效果,于是小道消息就成他另一种选择,尤其是其中夹杂着某些神话元素时就更能吸引小市民们的兴趣了。

    在五熊帮将近万人帮众的悄然传播下,这些消息简直如瘟疫一般瞬间席卷了整个长安城,紧接着便是雍、凉二州。而且许康相信,用不了多久,自己“善人”之名必将传遍整个天下。

    以后的数天,许康让这些使团人员见识了什么叫“万人拉大粪”的宏伟场面。

    事情是这样,平城由于短时间内聚集了五十万灾民,造就了大量的排泄物。许康为此组织了专门人员负责清理。而经过数月的积攒,这些清理出来的排泄物已经成为了大片的“粪海”。

    天气寒冷时,这些堆积在平城外围的“海洋”还没有什么不便的地方,但随着天气回暖,各种异味便开始荡漾起来。

    为了改善平城的生活环境,许康不得已才出了这么个“万人拉大粪”的馊主意。

    当然,这些排泄物也不是一扔了之的。

    由于大片森林被砍伐,许康已经用这数十万灾民将平城境内的土地重新翻耕了一遍,所得的新耕地是原来的数十倍之多。而现在这些沉积物正好可以做为最好的肥料,用来改善平城的土壤土质,真正做到了废物利用。

    许康好不容易将这些讲解完,却见朝廷的大臣们都是一脸不以为意的表情,不得不补充道:“诸位大人不是一直想知道平城救灾成功的秘诀吗?答案其实就在这里。我们正是善于利用手中的每一点资源,甚至是别人遗弃的东西,才能让五十万灾民奇迹般的幸存下来。”

    但是这些朝廷官员是否理解许康所言的含义则成为了未解之谜,因为此后没几天,由于过不惯平城内的艰苦生活,在他们的一再要求下,蔡邕不得不决定提前打道回长安。

    这些钦差的离去并没有带走许康多少烦恼,目前摆在他面前的最重要问题依旧是如何分流这五十万灾民。

    其实就许康个人来说,他是很想留下这些人的。因为在这个即将混乱的年代里,谁手中拥有的人口多,也就预示着谁的势力强。

    而且以平城如今的耕地数目完全可以养活这五十万灾民,虽然生活会有些拮据,但只要上位之人做到与百姓同甘共苦,那么平城一定会在短时间内成为雍州第一大城,地位可直追长安。

    只可惜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对董卓来说,他是绝对不会允许在长安附近出现如此强大的一股势力,而且这股势力还不在他的掌控范围之内。

    所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可以预见,董卓一定会倾尽全力将这股势力扼杀在萌芽状态。

    为了避免这种悲剧,许康不得不按照朝廷的意思遣送走三十余万灾民,只留下不足二十万人,这样就无法对董卓构成威胁了。

    而唯一令许康感到安慰的是,他临时组建的用于维持灾民治安的两万保安团,大部分都选择留了下来,成为许康在乱世保命的基础。

    长安城内,就在董卓和朝廷中大部分朝臣的目光转移到平城灾民的安置问题上时,年幼的汉献帝将幽州牧刘虞之子刘和招进了皇宫。

    刘虞在诸侯反董之役中,断然拒绝袁绍和韩馥拥护他称帝的要求,向天下宣告尊重刘协的皇统身份,不仅赢得了朝廷大臣们的一致称赞,也让刘协对其充满好感。

    如今董卓弄权,山东诸侯盟主袁绍又不承认他皇帝的身份,刘协想要求助外援,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自己的这位本家长辈。

    刘和跪倒在汉献帝的面前,神情激动的道:“臣必不负陛下所托,此次回还幽州,定请父亲发兵长安,接陛下重回洛阳。”

    刘协将他搀起,动情道:“兄长此去危险重重,大汉的国运就交到兄长手中了。”

    刘和出宫后,在一众保皇党官员的掩护下,成功逃离了长安。但是无论北边的白波军,还是东北的袁绍,亦或是东方的孙坚都是董卓的死敌,因此这几个方向上都有凉州重兵布防。

    刘和想要回幽州,明显已经无法从这些道路通过,只得转道向南,出武关进入荆州地界。

第十五章 袁术使诈() 
刘和进入荆州后,终于脱离了董卓的势力范围,自以为逃出升天,却怎么也没想到,才出熊窝又入狼穴。

    刘和的目的是回家,但他毕竟只是一介富家公子,单凭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通过战火纷飞的中原,回到幽州的,因此他不得不先到南阳向袁术求救。

    自董卓退保长安后,袁术便将自己的驻地从鲁阳前线转移到富庶的南阳城。

    袁术是袁家嫡长子,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因此一到南阳他便立刻为自己营造起宛如宫殿般的将军府。

    此刻听说刘和自长安而来,袁术惊奇道:“此子是如何离开的长安,莫不是被董卓收买,前来做说客的?”

    主薄阎象道:“非也,据刘和所说,他是从长安逃出来的,要去幽州向其父亲刘虞搬取救兵解救陛下。”

    袁术冷笑一声道:“我等诸侯尚无办法,他一黄口小儿能有何本事敢与董卓抗衡?既然如此,派一队士兵护送他上路即可,何必又来烦我?”

    阎象忙道:“主公容禀,其间尚有一大变故要着落在他身上。”

    袁术这才稍稍感兴趣的道:“你且详细说来听听。”

    阎象道:“如今袁绍势大,为天下盟主,只因粮草被韩馥所控,故不得施展其志。今听说他已派出周昕为豫州刺史要与主公争夺豫州。若被他得了豫州,有了立足之地,则天下再无人能制。”

    袁术冷哼一声,道:“我已经保举孙坚为豫州刺史,有他坐镇豫州,我倒要看看这周昕是何许人也,敢与江东之虎比强。”

    阎象赞叹道:“主公此计果然大善,即可阻挡袁绍南下,又可消弱孙坚的势力,真可谓一举双得。”

    袁术自得一笑,脸上露出骄衾之色。

    阎象又道:“不过,此次刘和到来,却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消弱袁绍的方法。”

    袁术“哦”了一声,催促道:“还不快说。”

    阎象道:“是。袁绍之强,并非其势力有多大,只是盟友太多。不仅酸枣之盟内的诸侯与他关系密切,便是幽州的刘虞,荆州的刘表也暗中多与他往来。”

    袁术脸色一变,愤恨道:“这些小人,竟然宁可讨好我袁家一奴才,也不愿归附到本将军麾下。本将军早晚会让他们全都后悔。”

    阎象忙恭敬低头,待袁术发泄完毕,方接着道:“如今兖州刺史刘岱正积极备战,准备用武力统一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孔伷等人自顾不暇,已无力帮助袁绍。所以只要我们再破坏了刘虞和袁绍的关系,则袁绍将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到时候纵使韩馥不杀他,只要断其粮草,也能迫使袁绍的大军不战自溃。”

    袁术大喜道:“此言甚妙,奈何计将安出?”

    阎象这才自得一笑,将自己早已想好的计策娓娓道来。

    幽州蓟城,穿着一向朴素的刘虞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德高的长者,而不是一员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

    刘虞可谓是三国少有的君子,他不爱财,不贪权,有古长者之风。自他上任幽州牧后,精简部队,广施恩惠,不仅饶恕了峭王等少数民族将领的叛乱行为,还开放上古市场与外族交易,同时下令开采渔阳的盐铁矿,使幽州这个本来靠青、冀二州接济补贴才能过日子的穷州一下子变得富饶起来,甚至还吸引了上百万来自青、徐二州的流亡百姓到幽州定居。

    刘虞也因他的这些惠民举措赢得了幽州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戴。故此袁绍、韩馥等人欲立他为帝,也不是毫无根据的。

    此次刘虞突然接到长子刘和的书信,这才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在皇上的帮助下逃出了长安,如今暂居南阳。信中还提到皇上欲东归洛阳之事,尤其是说起袁术已经答应共同出兵长安,解救陛下。

    刘虞听到这个消息,大喜过望,不敢怠慢,忙将幽州各处将官召集起来商议对策。

    此时的幽州,论威望自然是刘虞最高,但论势力,则属奋武将军公孙瓒最强。

    听到刘虞相招,公孙瓒忙带着自己的白马铁骑风风火火的赶到蓟城。

    牧守府议事堂内,刘虞见诸将官到齐,便将刘和的书信拿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