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贤才而用之”。首先,太宗坚持量材器使,用人所长。贞观期间,太宗打破了统治阶级各集团所持有的政治偏见,竭力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利益,兼用关陇、关东与江南地区的贵族与士族,甚至任用曾经与自己为敌的人。这种以才取人的作法逐渐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稳定了局势。其次,太宗尤其注意从普通地主和平民中选拔人材。唐太宗的大臣中有出身于农民起义的将领,如徐世责力、秦叔宝等。有原隋王朝的将领,如屈突通等。也有出身寒素的刘洎、马周、张亮等。由于不拘一格选用人材,致使贞观朝中人才济济,如著名的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等对贞观之治的形成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再次,太宗十分重视地方官的委派,他认为“治人之本,莫重刺史”。因此将各地刺史之名录于屏障上,将所听察到的刺史善恶之事注于各自名下,作为废置赏罚的根据。又诏令五品以上官员,举任县令,使官得其人。由于太宗知人善任,贞观年间能人尽其材,官吏能很好的各守其职,为各项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贞观时期创立、延续、完善一系列的制度,如从北魏以来就推行的均田制在贞观时更加完善。由于亲历隋末农民大起义,使太宗体察到民间的疾苦,同时也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太宗认为,只有使人民安心生产,生活稳定,统治者才能“长守富贵”,国家才能昌盛,政权才能稳定。因此,他要求统治者“去奢省兵,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并身体力行,克制私欲。贞观年间基本上没有进行大的土木工程,这样就相对减少了对百姓的骚扰,使百姓得到修养生息的机会,同时也节省了国家开支。为减轻百姓的负担,唐太宗还将中央各官府的官员从二千多人精简到六百余人,且合并了许多州县。由于均田制度的继续推行及统治者不兴土木不夺农时,贞观期间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史载“东至于海,南至于岭,皆外户不闭”。贞观四年,天下断死刑者仅29人。可见当时阶级矛盾的缓和与社会的安定。由于政治的稳固,官吏的廉洁,生产的发展,人们的抗灾能力也大大提高。贞观元年至贞观三年,关中地区连续发生虫灾、水灾,太宗命灾区开仓赈济,百姓就食他乡。在连年的灾害面前,百姓都未有怨言,而协力抗灾,贞观四年,天下农业大丰收,就食他乡的百姓都回到故乡,“米斗不过三、四钱”。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的稳定是贞观之治的重要表现之一。除均田制以外,政治、科举、军事等各项制度在贞观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贯彻。唐承隋制,中央设三省六部,都各有职守。唐太宗还特置了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职务。使资历浅、品位低却有真才实学的人以此名义而行宰相之权。三省的分工是:中书省掌管军国大事的审议和决定;门下省掌管审查中书省的决议,不同意的可以驳回重议;尚书省则具体执行通过了的各项决议和政策。与以往大有不同的是,唐太宗极少干涉三省如何行使职权,而是创造条件,使各部门恪守职责。他告诫门下、中书官员若看到皇帝诏敕有不便于时的,要大胆地驳回,决不可唯唯苛过,阿旨顺情。在皇帝诏敕与制度相矛盾时,太宗每每“忍小忿而存大信。”克已从公。使得完善的制度得以顺利地贯彻。在法律上,贞观时颁布了贞观律,被后世立法者奉为圭臬,也为当时东亚各国所效法。贞观律改重从轻,内容完备,条文扼要,为执法者依法办案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太宗格外强调上下守法,对于贪赃枉法的人,不论其职位身份,一定要依律严惩。太宗还强调官吏的断狱,须有律、令、格、式为据,不得随意出入人罪。在太宗的努力下,贞观律基本得到实施,形成上下守法的良好局面。在军事方面,太宗继续实行“寓兵于农”的府兵制。形成军事布局“内重外轻”的形势,使中央集权制得到加强。贞观时,府兵制较以往更加完备,“兵农合一”的趋势也更加明显。兵士被征调服役时,本人免去租调,但需自备武器、行装和粮食。除了服役以外,兵士和农民一样要从事农业劳动。“兵农合一”既减少了国家的军费开支,又保证了均田制下的农民可以安心生产。在文化教育方面,唐太宗提倡儒学,开办并设置文学馆及史馆。并召天下名儒入仕作官。太宗常常亲自至国子监听学、讲学。太宗还令宰相监修前代和本朝的历史,贞观时编纂的正史主要有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弘补了魏晋南北朝的战乱给史学带来的空白。在重视文化教育的同时,太宗完善了科举制度,将选拔人材的权力全部集中于中央。科举制度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中的知识分子打开了参与政权的方便之门。自贞观时起,进士之科大兴,因进士科考试内容以策试为主,也便于考生发表政治见解。考取进士由此而成为士人入仕的捷径。太宗曾亲至考场,见新考中的进士从进士榜下缀行而出,欣喜言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进士科的兴起,有利于将优秀人材选拔到各级的政权中,从而有效地加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力量。

第122章 隋唐(10)() 
五铢钱由于各项制度的完备及顺利执行,贞观时逐渐扭转了隋末唐初的混乱局面,百废俱兴,各行各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贞观年间,国家政局稳定,国防日益强盛,唐与周围少数民族及邻国的关系也日益和睦。唐初,周围少数民族,尤其是东突厥不断犯境。唐太宗即位后,发展经济,推行府兵制,并亲自在殿廷上教练卫士,唐国防强大起来。贞观二年,太宗命李靖、徐世责力率兵十余万,分道出击东突厥。次年,李靖等大破之,俘虏了颉利可汗,稳定了北方的边境。贞观九年春,又派李靖、侯君集等率兵大举进攻吐谷浑(青海高原和新疆东南部一带),唐军深入吐谷浑的腹地,突袭了吐谷浑王伏允的牙帐。伏允兵溃自杀,其子慕容顺降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派侯君集率兵攻打西域高昌国,高昌王惊恐而死,其子降唐,唐朝势力由此已伸入西域。太宗以高昌为唐在西域的根据地,与西突厥展开了争夺西域的斗争。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在天山以北的地区设置了庭州(今吉木萨尔),在天山以南的南昌设立了西州。天山南北的小国也纷纷摆脱西突厥的控制,与唐朝结好。唐西北边疆得到了稳定。唐控制西域,恢复了中西商路,密切了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关系,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唐在经营西域的同时,还与吐蕃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贞观八年(634年)吐蕃遣使来唐,唐太宗用隆重的仪式接待他们并与吐蕃结成了进攻吐谷浑的军事同盟。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派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成婚。从此以后,双方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吐蕃,唐西部边境日益巩固。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东北部少数民族奚和契丹归降,唐太宗于奚地置饶乐府,于契丹地置松漠府,受到营州(今辽宁朝阳一带)都督府的节制。在唐太宗及其大臣们的努力下,贞观时期确实做到了“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文治武功都达到空前的盛况。为中国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贞观后期,唐太宗的纳谏与用人都较贞观前期逊色许多。兢兢业业的朝风也有所懈怠。贞观二十一、二十二年(647年,648年),唐出兵东犯高丽,西打龟兹,扑灭薛延陀,又动用民力,营缮宫殿,赋税与徭役都有所增加。太宗晚年,雅州(今四川雅安一带)、邛州(今四川邛崃、大邑二县)、眉州(今四川眉山、洪雅二县)等地相继发生了局部地区农民起义,表现了人民对增加剥削的不满。

    房玄龄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县(今山东临淄)人。曾祖父房翼,是后魏的镇远将军、宋安郡太守,承袭壮武伯爵位。祖父房熊,字子,初任官为州主簿。父亲房彦谦,喜好读书,涉猎五经,任隋朝泾阳县令。

    房玄龄幼时聪明,博览经史,工于草书隶书,善写文章,曾跟随父亲到京城去。当时天下安宁,大家都认为隋朝的国运会很长久,房玄龄避开左右随从对父亲说:“隋朝皇帝本无功德,只会迷惑黎民百姓,不为后代作长远打算。他混淆嫡亲和庶出,让他们互相争夺,皇太子与诸王,又竞相奢侈,早晚会引起互相残杀,靠他们是不足以保全家国的。现在天下虽然清平,但其灭亡却指日可待。”房彦谦听后很吃惊,从而对他另眼相看。房玄龄十八岁时,本州举荐他应进士考,及第后被授羽骑尉。吏部侍郎高孝基一向被认为有知人之明,见到房玄龄后深加赞叹,对裴矩说:“我见过的人多了,还从未见到像这位郎君那样的人。他将来必成大器,但恨我看不到他功成名就,位高凌云了。”父亲久病,历百余日,房玄龄尽心侍奉药物膳食,一直没有脱衣睡觉。父亲去世后,五天不吃不喝。后来房玄龄被任命为隰城县县尉。

    到唐高祖举义旗入关内,太宗向渭北拓地时,房玄龄驱马前往军营谒见。温彦博又加以推荐。太宗一见房玄龄,就如同旧相识一般,署任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既然已遇知己,就竭尽全力,知无不为。每当讨平寇贼时,众人都竞相搜求珍玩,唯独房玄龄先去网罗人才,送到太宗幕府。遇有猛将谋臣,他就暗中与他们交结,使他们能各尽死力。

    不久隐太子李建成见太宗功德比他更盛,转而产生猜忌。太宗曾到隐太子住所吃饭,中毒而归。幕府中人十分震惊,但又无计可施。房玄龄因此对长孙无忌说:“现在怨仇已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