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绛说:“白居易敢在陛下面前直谏,不怕杀头,正说明他对国家的忠心。如果办他的罪,只怕以后没人敢说真话了。

    唐宪宗勉强接受李绛的意见,暂时没有把白居易撤职。但是,过了没有多少天,终于把他左拾遗的职务撤掉,改派别的官职。

    白居易写了许多诗,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的,像秦中吟和新乐府。在这些诗篇中,有的揭露了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有的讽刺官僚们穷奢极侈的豪华生活,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他的诗歌通俗好懂,受到当时广大人民的欢迎,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篇。据说,白居易写完一首诗,总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够使她听懂。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但是说明他写的诗歌是比较接近群众的。

    正因为他的诗反映现实,触犯了掌权的宦官和大官僚,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咒骂和忌恨。有些人想诬陷白居易,只是一时找不到借口。

    过了几年,白居易在太子的东宫里做大夫。有一次,宰相武元衡被人派刺客暗杀了。这次暗杀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朝廷的官僚谁也不想开口。只有白居易站了出来,首先向宪宗上了奏章,要求通缉凶手。宦官和官僚抓住这个机会,说白居易不是谏官,不该对朝廷大事乱主张,狠狠地告了一状。

    接着,又有一批一向讨厌白居易的官员,乱哄哄造谣污蔑,向白居易泼污水。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是看花掉到井里淹死的,白居易居然还写过赏花、新井的诗,那不是大不孝吗?

    经过这样罗织罪名,谁也没法给白居易辩护,白居易终于被降职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当司马了。

    白居易无辜受到贬谪,到了江州之后,心情十分抑郁。有一天晚上,他在江州的湓浦口送客人,听到江上传来一阵哀怨的琵琶声,叫人一打听,原来是一个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弹的。白居易见了那歌女,又听她诉说她的可悲身世,十分同情;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满腔心事。回来以后,写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诗中说: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后来白居易又几次回到京城,做过几任朝廷大官。但是当时的朝政十分混乱,像白居易这样正直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他把他全部精力倾注到诗歌创作中去。他的一生一共写了二千八百多首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逆境中崛起的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是高宗李治的孙子,睿宗李旦的儿子。他生于垂拱元年(685年),卒于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唐玄宗又称唐明皇,他是太极元年至天宝十五年在位(712—756年)。

    李隆基二十岁以前是在武则天执政的时代度过的,也可以说是在逆境中求生存。

    人处逆境,不外采取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弱者悲观消极,一蹶不振;强者自强不息,待机奋起。同处逆境的李隆基七伯父中宗李显,父亲李旦和哥哥们都是弱者,而李隆基却是强者。他胸怀大志,性格英武。他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李唐宗室与武氏集团进行殊死斗争之时。李唐宗室不满武周统治,图谋恢复李唐社稷。面对这极其严酷的社会现实——长辈、同辈们的大量被杀,国号被改为周,父亲被改姓武,从皇帝降为皇嗣,使李隆基痛心疾首,立志报这血海深仇,雪这奇耻大辱。于是,他在非常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为了保护自己,决心自勉自强,等待时机,同时,努力学好本领。他在父亲李旦的严格教育下,刻苦读书练武,读经史,博览群书,钻研天文、历法、音律、书法,学习骑马、射箭,使自己在文武两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第141章 隋唐(29)() 
唐玄宗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发生了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即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日韦、袁怨己联合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逼迫武则天让位给中宗。中宗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复兴措施。如:恢复国号为唐;下令各州只设寺、观一所,以减轻百姓负担;各州百姓免一年租税,房州(今湖北房县)百姓免三年劳役;释放宫女三千人;赏赐张柬之等功臣;惩办二张党羽;昭雪冤案,惩罚酷吏;鼓励直言、荐贤,等等。但是好景不长,风云突变。以韦后(中宗妻子)为首的韦氏集团,与武氏集团余党武三思、上官婉儿、武懿宗、守宗客、宗晋卿等人,互相勾结,组成了韦武集团。他们采用各种阴谋手段,把张柬之、桓彦范等大臣杀害,掌握了朝廷大权。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韦后梦想当武则天,与散骑常侍马秦客、光禄少卿杨均密谋毒死了中宗。

    中宗死后,韦后搬出幼稚无知的李重茂上台当傀儡皇帝(殇帝),自己临朝摄政。她还想爬上皇帝的宝座,准备对李旦下毒手。

    正在这个关键时候,有胆有识的李隆基毅然决定发动宫廷政变。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李隆基和刘幽求、钟绍京、薛崇简(太平公主子)等人率领万骑(皇帝卫队)和总监丁夫(皇宫仆人),突入长安玄武门,冲到了太极殿。韦后被这突如其来的事变吓得惊惶失措,仓皇逃进殿前飞骑(皇宫卫队)营,她和安乐公主及其丈夫武延秀都被乱兵杀死。李隆基分派万骑把韦武集团成员消灭干净,终于报了仇,雪了耻。至此,李唐宗室又开始掌握了政权。

    韦武集团被铲除后,李隆基、太平公主和众大臣商议,由太平公主出面,叫殇帝让位给李旦(即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

    睿宗上台后,在李唐宗室内部,又出现了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各为一方的宫廷斗争。

    太平公主是高宗和武则天的亲女儿,她聪明过人,在关系到唐朝兴亡治乱的关键时刻都立了大功。她具有尊贵的地位和崇高的威望,也有权力欲,总想像她母亲那样当女皇帝。因而她把李隆基看作自己称帝的最大障碍,争夺皇位的斗争便越来越激烈。

    睿宗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搞政治平衡。他即位的第一年,主要听李隆基的话,以姚崇、宋等人为相,做了一些好事,如重用忠良,贬斥奸臣,大裁冗官,昭雪冤案,政治比较清明,颇有新兴气象。因此当时人说:“姚、宋为相,邪不如正。”然而,太平公主却经常叫人散布流言蜚语,在李隆基周围布置密探,不断向睿宗打小报告,组织宗派小集团等卑鄙手段,使她在睿宗面前逐步占了上风。所以睿宗即位的第二、三年,大多听太平公主的话,并以窦怀贞、肖至忠、岑羲、崔为相,做了不少坏事,政治日益腐败。因此当时人说:“太平用事,正不如邪。”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睿宗让位给李隆基,自称太上皇。李隆基(玄宗)虽然当了皇帝,但实权仍然掌握在睿宗手里,而睿宗又多听太平公主的话,七个宰相中有四个是太平公主的党羽,文武百官大多数依附太平公主。所以斗争仍然十分激烈。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太平公主党羽、宰相魏知古准备在当月初四日发动叛乱,窦怀贞等人准备在内廷起兵响应,但事情败漏,窦怀贞自缢死。太平公主也逃入山寺,后被赐死,这场叛乱以失败而告终。李隆基彻底消除了异己,巩固了他的政权。

    李林甫与杨国忠

    李林甫与杨国忠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奸相,他们对唐王朝由盛转衰及政局的混乱负有极大的责任。

    李林甫是唐朝宗室,开元初年官为太子中允,后因厚结惠妃及武三思之女而得到宰相之位。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林甫得武惠妃之助而任礼部尚书门下三品,不久又升为兵部尚书。

    李林甫为相期间,奉承上意,嫉贤害能。与他同时期的张九龄为相刚直不阿,由科举而得到相位,对皇帝的过失总是直言进谏,李林甫因此而嫉恨,暗中相害。玄宗欲加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实封,张九龄认为封赏应加于有大功的名臣,因而与李林甫相约上朝直谏。及至朝中,李林甫默不作声,暗中又将张九龄之语泄与牛仙客,并言:“天子用人,何不可者?”玄宗听信谗言,想废皇太子、鄂王、充王,张九龄痛陈不能这样,引起玄宗不满,而李林甫却与宦官言:“天子家事,外人何与邪?”玄宗喜欢李林甫善解己意,日益疏远张九龄。不久,张九龄被罢相,李林甫兼任中书令又被封为晋国公。玄宗对他非常信任。玄宗晚年得杨太真为贵妃,宠爱无比,昏迷于声色之中,政事全委任给李林甫,李林甫则乘机专权,蔽塞进谏之路,结党营私,天下官吏如果不依附,李林甫必罗织罪名而加害,因此大狱屡兴。若依附李林甫,虽然是小人,李林甫必加官奖赏。咸宁太守赵奉璋得知李林甫罪恶二十条,欲上奏,李林甫命御史捕赵奉璋,陷害致死。因为害怕李林甫的权势及玄宗对他的宠信,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李林甫不学无术,深嫉儒臣,更害怕儒臣出将入相,以夺恩宠,因此而起用胡人,任用蕃将。他以为胡人即使有大功于边境,也无入相的资格。无法与己争宠。在起用胡人的方针下,边镇之权日益加重,以至安禄山兼领三镇,酿成唐后期的藩镇之祸。玄宗天宝十二载(752年),李林甫病死。死后,大臣们恨其专横而告其“图危宗社”,玄宗怒,以庶人礼葬之,并抄了他的家。子孙流徙岭南、黔中。李林甫在相位19年,造成唐由开元盛世向天宝乱工的转折,尤其是任用胡人的政策,打破了唐初府兵制下“内重外轻”的格局,在其死后二年,便发生了安史之乱资治通鉴总结李林甫的奸恶共有四条,一是“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二是“杜绝言路,掩蔽聪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