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力士善于揣测时运,事奉权势,观察朝廷上下的态度。即使是自己亲昵的人,到他垮台时,也不肯出力搭救,所以一生没有明显的重大过失。议事者深惜宇文融以来权利倾轧,成为天下大祸的根由,而高力士虽有补益,却没有将他除去。

    安史之乱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春,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奉命征讨奚、契丹的反叛者。安禄山自恃骁勇,轻敌深入,被敌打得落花流水。按军法,禄山应被斩首。唐玄宗爱惜他是个人才,只免了他的官衔。当时宰相张九龄极力劝玄宗依法行事,说:“禄山不服从指挥,丧师辱国,按军法不可以不杀。况且臣看他貌有反相,不杀必定成为后患。”玄宗说:“卿不要对安禄山有成见,枉害忠良。”正是这位大难不死的安禄山,后来把他的救命恩人赶出了皇宫。

    安禄山像安禄山,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人,他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女巫;本名阿山。父亲死后,随母亲改嫁给突厥人安延偃。他所在的部落破散后,便逃到唐朝,冒姓安氏,名禄山。因为骁勇,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用为捉生将。安禄山性格狡黠,善于揣度人意,投其所好,因而博得许多人的称誉,很快就被提升为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天宝元年,设平卢节度,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天宝二年安禄山入朝,深得玄宗宠信;第二年兼任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身体肥胖,腹垂过膝,貌似憨直,心怀狡诈。在玄宗面前,说话又中听又诙谐。玄宗曾指着他的大肚子说:“这胡腹中有什么东西,竟然这么大?”安禄山答道:“一点儿多余的都没有,只有一颗对皇上的忠心。”玄宗大悦。又有一次让他与太子见礼,安禄山不拜。皇帝的侍从,催他下拜,他拱手道:“臣是胡人,不熟悉朝廷礼仪,不知太子是什么官?”玄宗含笑解释说:“这是储君,朕千秋万岁后,代替朕做你君主的人。”禄山说:“臣愚昧,以前只知道有陛下一人,不知道还另有储君。”不得已,这才下拜。玄宗以为禄山说的是实话,越发喜爱他。玄宗还让安禄山和杨贵妃及其姐姐、兄弟拜为兄弟;因而安禄山得以出入后宫,乘机提出认杨玉环为干娘。玄宗和贵妃坐受干儿子的拜礼,安禄山先拜贵妃。玄宗问其缘故,答道:“胡人先母而后父。”玄宗哈哈大笑。

    玄宗对安禄山的宠信,当时在朝廷内外无人能及。天宝七年,赐给他免死铁券;九载,封为东平郡王,唐朝将帅封王,安禄山是第一个;十载,为迎接安禄山入朝,下令由国库出资专门给他建造了一座府第,其壮丽奢华甚至超过了皇宫。

    玄宗每当有一些好吃的东西,或者猎获得到鲜禽,总要派太监快马送给安禄山。安禄山生日那天,玄宗和贵妃送给他的礼物丰厚异常。三天后,杨贵妃又把他叫到后宫,用锦绣做了个大襁褓,把安禄山裹了起来,让宫女们以彩舆抬着他。玄宗听到后宫喧笑不绝,问在干什么,近侍说贵妃正在给禄儿做三日洗。玄宗亲自去观看,非常开心,当下赐给玉环洗儿金银钱,又厚赏禄山,那天极为快乐。从此禄山可以随时出入后宫,有时和贵妃相对进食,有时整夜不出,传言二人关系暖昧,玄宗也不为意。

    安禄山请求兼任河东节度使,玄宗于是把原河东节度使调任别职,满足了他的请求。

    至此,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精兵天下莫及,“己赏刑出,日益骄恣”,自以为过去不拜太子,而玄宗年事已高,担心玄宗死后太子对自己不利,心怀恐惧;又见唐朝武备松弛,于是便萌生轻视朝廷之心。开始着手准备造反。

    天宝十三载,安禄山入朝。相国杨国忠和太子都曾奏报安禄山肯定要造反,玄宗根本听不进去。安禄山回范阳时,玄宗解下自己的御衣赐给了他。安禄山认为是好兆头,又惊又喜,深怕杨国忠奏报把他留下,赶忙快马出了潼关,顺黄河乘船直下,昼夜不停。从此有说安禄山造反的,玄宗都把绑起来送给安禄山,而人人都知道禄山将要反叛,却谁也不敢奏报。

    天宝十四载二月,安禄山派副将入朝,奏请用蕃将三十二人代替汉族将领,对这种用心极为明显的请求,玄宗竟然答应了。而且充满自信地对杨国忠等人说:“安禄山必无异志”,“朕自己担保他,卿等不用担心”。

    安禄山回到范阳后,朝廷每次派使者到镇,都称病不出城迎接,必须布置好护卫后才和使者相见,有的竟然二十多天才见面。杨国忠为了向玄宗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对的,日夜推求安禄山造反的事实,唯恐安禄山不反。

    安禄山独揽三道节度使,暗中准备夺取唐朝江山,已近十年。只是因为玄宗对他宠信异常,才想等玄宗去逝后再起兵。现在见杨国忠追究不已。于是决意马上行动。他的反叛计划,只有严庄、高尚、阿吏那承庆知道,其他将佐一概不知,只是奇怪自八月以来屡次犒劳士卒,秣马厉兵而已。正巧有奏事从长安回来,安禄山趁机伪造敕书,召集所有将领宣示说:“有密旨,命令禄山率兵入朝讨伐杨国忠,诸君理应立即随军征讨。”大家无不吃惊,但谁也没敢提出疑向。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发动自己部下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兵共15万,号称20万在范阳叛唐。在蓟城南誓师完毕,安禄山乘铁舆,统军南下,烟尘千里,鼓噪震地。当时海内太平已久,百姓几世不知兵革,突然听说范阳兵起,远近震骇。叛军一路南下;势不可挡。太原和东受降城的信使奏报安禄山造反时,玄宗还认为是憎恨禄山的人有意造谣,不肯相信。

    就这样,长达七年之久,使泱泱大唐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拉开了序幕。

    马嵬坡兵变

    潼关是京城长安的门户,那里形势险要,道路狭窄。唐玄宗派大将哥舒翰带领重兵把守。叛将崔乾炳在潼关外屯兵半年,没法打进去。潼关的守军每天晚上在烽火台烧起一把火,作为平安的信号。关里的烽火台接到信号,也一座接一座放“平安火”,一直传到长安,让长安人民放心。

    叛军攻不进潼关,但是关里的唐王朝内部却闹起矛盾来。哥舒翰主张坚守潼关,等待时机;郭子仪、李光弼也从河北前线给唐玄宗上奏章,他们请求引兵北上,攻打安禄山的老巢范阳;要潼关守军千万不要出关。但是,宰相杨国忠却反对这样做。有人对杨国忠说:“现在重兵都在哥舒翰手里,如果哥舒翰打胜了,回到长安,你的宰相位子就保不住了。”杨国忠自己知道他这个宰相最不得人心,听了这番话,更加害怕,就在唐玄宗面前说潼关外的叛军已经不堪一击,哥舒翰守在潼关按兵不动,会丧失歼灭叛军的时机。昏庸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话,接二连三派使者到潼关,逼哥舒翰带兵出潼关。

    哥舒翰明知出关没有好处,但是没法违抗皇帝的圣旨,痛哭一场,只好带兵出关了。

    关外的叛将崔乾炳早已养精蓄锐,只等唐军出关。崔乾派精兵埋伏在灵宝(在今河南省西部)西面的山谷里。哥舒翰的二十万大军一出关,就中了埋伏,几乎被叛军打得全军覆没。二十万人马只剩下八千。

    哥舒翰还想收拾残兵,他的部下先乱了起来,叛军乘胜打进潼关。哥舒翰也被俘虏了。

    潼关一失守,关内就没险可守。从潼关到长安之间的一些地方官员和守兵,都纷纷放弃城逃走。

    开始,哥舒翰还派人到长安告急。后来,告急的文书中断;晚上,烽火台上的“平安火”也见不到了。到这时候,唐玄宗才感到形势危急,着急起来,要杨国忠想办法。

    杨国忠把文武百官召集起来商量,大家都干着急,谁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来。杨国忠知道留在长安,没有生路,就劝玄宗逃到蜀地去。

    当天晚上,唐玄宗,杨国忠带着杨贵妃和一批皇子皇孙,在将军陈玄礼和禁卫军护送下,悄悄地打开宫门,逃出长安。

    他们派个宦官先到沿路各地,要官员准备接待。

    杨贵妃像哪知道才到咸阳,派出的宦官和县令都已经逃了。唐玄宗一伙人走了半天,没有人给他们送饭。随行太监好容易找到当地百姓,向他们讨了点粮食。有几个百姓送上一点高粱饽饽。那些皇子皇孙平时养尊处优,哪里吃过这样的饭,但是实在饿得慌,也顾不得什么体面,没有碗筷,就用手捞着吃,一下子就吃得精光。

    唐玄宗勉强咽了几口饽饽,直流眼泪。有个老人挤到车前,对玄宗说:“安禄山想造反,已经不是一天了。这么多年来,有人向朝廷告发,反而被关被杀。陛下周围的大臣,只会奉承拍马,外面的情况,陛下一概听不到。我们普通百姓早知道有这么一天,不过朝廷宫门太深,百姓的意见陛下听不到。要不是到了今天这步田地,我们怎么能站在陛下面前说话呢!”

    唐玄宗垂头丧气地说:“这是我太糊涂,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样走走停停,第三天到了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县西)随行的将士又饿又疲劳,实在忍不住了。他们越想越气,好好的长安呆不住,弄得到处流亡,受尽辛苦。他们认为,这全是受了奸相杨国忠的累,这笔账得向杨国忠算。

    这个时候,有二十几个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的马,向杨国忠要粮。杨国忠还没来得及答话,周围的兵士已经嚷起来:

    “杨国忠要造反了!”一面嚷,一面就射起箭来。

    杨国忠慌里慌张想逃走,几个兵士赶上去,把他的头砍了下来。

    马嵬坡杨贵妃墓兵士们杀了杨国忠,情绪激昂,把唐玄宗住的驿馆包围了起来。唐玄宗听到外面闹哄哄的,问是怎么回事,左右太监告诉他,兵士们已把杨国忠杀了。玄宗大吃一惊,不得不扶着拐杖,走出驿门,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