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号施令,申明军纪。等到穰苴把这些事情干完,天色已经黄昏。这时,庄贾才跚跚而至。穰苴问庄贾:“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庄贾说:“对不起,亲戚朋友们为我送行,留我喝酒,所以来迟了。”穰苴说:“当将军的在受命之日,就应忘其家室;到军中发号施令,申明军纪,就要忘掉亲戚朋友;击鼓冲锋,则忘记自身的性命生死。如今,敌国之军侵入内地,举国不安,士兵们风餐露宿,在边境野战。君王忧虑得连觉都睡不安稳,吃饭也没有味道。百姓的性命都悬在你的手中,还搞什么送别!”穰苴把军中执法的军正叫过来问道:“按照军法,未按约定时间到达的应当怎样?”军正回答说:“当斩。”庄贾一听害了怕,连忙叫人骑快马驰报齐景公,向齐景公求救。派去的人还没有回来,穰苴已下令斩了庄贾,宣示三军。三军士兵见穰苴执法如山,皆为之震动。不久,齐景公派使者持节赦免庄贾,使者慌不择路,急急赶车驰入军中,向穰苴宣读齐景公的命令。田穰苴说:“将在军中,君令有所不受。”回头问军正道:“军中不能驰行。现在使者在军中驰行,应当怎么办?”军正说:“当斩。”使者一听,大为恐惧。田穰苴说:“君王的使节不可杀之。”下令砍掉了使者所乘之车的左驸和左骖马,以宣示全军。执法之后,让使者回去报告齐景公,然后率军出发。士卒行军、驻扎、喝水、吃饭、或生病吃药等事,田穰苴都亲自过问,并把自己所有的俸禄资粮用于款待士卒。田穰苴自己和士卒的吃粮标准相同。又挑出身体羸弱的士兵,让他们休息三天,然后参战。士兵们深受感动,连生病的士兵都要求参战。晋国军队听说这些情况后,立即撤了回去。燕军听说后,也赶紧渡过黄河,瓦解而逃。田穰苴率军追击,收复了所有失地。然后,引兵返回。快要到达国都时,田穰苴才下令解散了原来的军纪约束,和士兵们盟誓之后,才进入国都。齐景公率领大夫们到郊外迎接,并犒劳军队。双方见礼之后,齐景公便尊穰苴为大司马。田氏的势力从此在齐国更加兴盛,为以后田氏代齐埋下了伏笔。

    专诸刺王僚

    专诸是春秋末期吴国堂邑(今江苏六合北)人,是一个敢死之士。楚国的伍子胥逃到吴国后,很快知道了专诸的胆略和技能。伍子胥见到了吴王僚之后,向吴王僚谈出兵伐楚的好处。这时,吴公子光从旁边进言说:“这个伍子胥的父亲和兄弟都死在楚国,而伍子胥来劝大王伐楚,他这是为自己报私仇,不是为了吴国的利益。”吴王僚便没听伍子胥的话。通过自己的观察,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想杀掉吴王僚而纂权,便说:“这个公子光心中有弑君之志,还不能和他谈对外的事情。”为投靠公子光,伍子胥便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第18章 春秋战国(10)() 
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一个叫余祭,一个叫余眛,一个叫季子札。诸樊知道小弟季子札非常有才干,便不立太子,而把王位传给大弟弟余祭,并嘱咐以后只传给弟弟,这样依次就可以传给季子札。诸樊去世后,把王位传给余祭;余祭去世时,把王位传给了余眛,余眛去世,王位应当由季子札继承。可季子札出逃在外,不愿意当吴王。吴国人便立了余眛的儿子僚为吴王,是为吴王僚。可这一来,公子光不干了。他说:“王位如果要传给兄弟,那么季子应当继位;如果一定要传给儿子,则我才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为王。”所以,公子光便暗中培养势力,结交谋臣勇士,准备夺取王位。公子光得到专诸之后,待专诸非常好,以得专诸为自己效死。周敬王五年(前515年),楚平王死。春天,吴王僚准备乘楚国有国丧的机会,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和烛庸二人率吴军包围楚国的(今湖北潜江),并派延陵季子到晋国出使,顺便侦察中原各诸侯的动静。吴军包围了之后,楚国出兵绕至吴军背后来了个反包围,隔断了吴将盖余和烛所率吴军的归路,吴军不得还。公子光见时机已到,吴王僚之亲信被隔绝在外,国中空虚,便对专诸说:“这是个大好机会,绝不可以失去。此时不动,便待何时?而且,我是真正应该继承王位的人,应当为吴王。季子札回来,也不能把我废掉。”专诸说:“我可以把吴王僚杀死。可我母亲老了,孩子又小,这是我唯一不放心的。如今,吴王僚的两个弟弟军伐楚,楚军继绝了他们的后路。吴国外困于楚,而内定无骨鲠之臣,所以没有人能阻挡我办这件事。”公子光听了,向专诸顿首说:“我之身,便是你之身。”

    四月丙子,公子光在家里的地下室中埋伏了甲士,然后在庭中摆上酒宴,宴请吴王僚。吴王僚答应前来赴宴。他生怕别人刺杀自己,便从宫中直至公子光家的路两旁摆满卫队。公子光家中的门边,左右两阶,都站满吴王僚的亲信,皆手持长铍,夹道而立,戒备森严。饮酒饮到尽兴时,公子光假装脚疼病犯了,离开座位,溜到地下室中指挥行动。他让专诸把一把匕首藏到做好的鱼肚子里,然后端着给吴王僚上菜。专诸端着鱼走到吴王僚面前,突然用手撕破鱼腹,拔出匕首刺向吴王僚,当场把吴王僚刺死。吴王僚的侍卫们一拥而上,杀死了专诸。吴王僚一死,他带来的人立刻陷入混乱。公子光指挥埋伏的甲士蜂拥而出,把吴王僚的人几乎全部杀死。于是,公子光乃自立为吴王,是为吴王阖闾。为了报答专诸,阖闾把专诸的儿子封为吴国上卿。

    兵圣孙子及其兵法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先祖陈完是陈国人,因内乱奔齐,受到齐桓公的器重,后改姓田,名完,因伐莒有功,在齐国累世为官,齐景公赐姓孙。其父孙凭也是齐国的高级官员。孙武生长于世袭贵族家庭,祖辈皆精通军事,使其自幼就受到军事方面的熏陶。他对中华文明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的十三篇的兵法书,后世通称为孙子兵法。

    在该书中,孙武探讨了有关军事的各个方面,首先,他看到军事的重要性,以为“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者之道,不可不察也。”又将兵法重点概括为五,“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即指上下同心,使人民了解到统治者的意图,以便能做到可与之生,可与之死;“天”指战时的气候、气象、四季寒暑、风雨、霜雪对战争的影响;“地”指地形、道路对战争的影响;“将”是将领须具备军事才能与品质;“法”则是军事的组织、纪律、法规等等。其次,以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就将军事以外的政治、外交看作是首要的,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孙武还格外重视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以为妥善地考虑到国家的财政问题,如“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兵役。力屈几殚,则内虚于家”由此而产生了速战速决的思想,以为长期陷于战争最终只能造成一国财政来源的枯竭,而且也会造成士气的衰疲。在作战时也要尽量不增加赋役、不多征军粮,尽可能取得敌方的军粮以补充自己。

    在具体战术上,孙武把“知彼知己”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而“知胜”者有五,即“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以为明君贤将,之所以一动兵就能取胜,便是立于“先知”。孙武还提出了战争中的用计,即“兵者,诡道也”。敌我双方都要竭立迷惑对方,同时又不被对方迷惑。又说“兵以诈立”,兵不厌诈,即指严格保守己方的军事秘密,不为敌方所侦得,还要积极制造假象,引导敌人做出错误判断,以便出奇制胜,而“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则是兵家指挥的孙五(武)子演阵救美人战奥秘所在。善于守防的人,使敌人不知道是怎么守的;善于进攻的人,使敌人不知道是怎么进攻的,守则必固,攻则必取,便能立于不败之地。孙武还探讨了战争的客观性,并要求将领不以主观轻率的态度对待军事,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剥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因此明君谨慎对待用兵,良将警惕对待用兵,是安国全军的保证。因为战争中的情况是复杂的,故将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以避免朝廷不了解战场的情况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时,将领也不因个人的进退得失而盲目执行不合时宜的君命,应以大局为重。孙武进而探讨了战争的规律,以为“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因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人的变化而取胜的,可称之为“神”。任何战争形式,都不外乎是“奇正”两个方面,然而奇正之变,却是无可穷尽的,奇正相生,如同循环之无端。因此,军事家应为随客观情势的变化,高度掌握灵活性原则,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孙武像书成之后,正值齐国内乱,孙武出奔吴国。当时吴国阖闾刚用政变取得政权,想干一番事业,便格外重视人才。公元前512年,吴王与群臣登上高台,对着南风呼啸,一会儿又深深叹息。群臣中没有人了解吴王的心思,只有伍子胥深有所察,便推荐说孙武可用。几天后,吴王阖闾将孙武召来,问他:“您的兵法十三篇,我全部看过,可以小试一下您是怎样带兵的吗?”孙武说:“可以的。”阖闾又问:“可以试试妇人吗?”孙武说:“当然可以。”于是,吴王在宫中选了80个美女。孙武将她们分成两队,以吴王的宠姬二人各为队长,命令她们持戟。先教她们练兵,做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