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芦、青州,师至直沽,敌军海舟七艘。常遇春、张兴祖各率舟师,并河东西以进,步骑在陆上行军。元丞相也速等在海口(今天津)设防,看见明军的气势,望风丧胆,军士一时奔逃、溃散,元都上下大为震惊。徐达大军水陆并进到河西预备,打败元平章俺普达朵耳只进巴,擒获知院哈剌孙等三百余人。徐达进兵至通州,驻扎在了通惠河东岸,常遇春驻扎在了西岸。通州是元大都的东部门户,也足其重要的交通要道,想要攻克大都,就必须首先攻下通州。而当时通州由元朝的嫡系精兵以元将五十八国公率领敢死队坚守。在攻取通州的战略上,大多数人主张强攻,而指挥郭英主张设伏兵、诱敌深入,以求智歼。他说:“吾师远来,敌以逸待劳,攻城非我利也,宜出其不意攻之。”第二日天气大雾,郭英以千人埋伏在道旁,自己率精骑3000直攻通州城下,元将五十八国公果然率万余敢死队前来迎战,从两翼而包抄。战许久,明军佯装不敌,节节败退,元兵乘胜追击,死咬不放,正在这时突然伏兵四起,元军陷入徐达布置好的军事“口袋”口,被分割包围,全部歼灭,擒获其将卜颜帖木儿。通州大捷,徐达消灭了元大都的主力部队,占据了通州这个战略要地。元顺帝听说通州陷落,十分震惊和恐惧,意识到大都也不能保全了,召集后妃太子商议避兵北逃。徐达于闰七月二十七日率诸将入通州城。第二天,元顺帝在皇宫召群臣开会。当时大都又一次遭到孛罗帖木儿和扩廓帖木儿之变,民生丧乱,不设守备,元顺帝叹息道:“今日岂可复作徽、钦!”,于是决计北逃。但是,左丞相失烈门、知枢密院事黑厮等,都劝说固守京城,顺帝坚决不听。下令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丞相庆童留守。当夜三更,元顺帝携太子、诸妃等,仓皇出健德门,北逃上都。

    八月二日,徐达率数十万大军在齐化门列出阵势,命将士填壕登城而入。徐达登上齐化门楼,执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太尉中书左丞相庆童、平章迭儿必失朴、赛不花、右丞相张康伯等,均被处死。大军入大都城,获宣府、镇南、威顺诸王子六人,搜缴了二枚玉印和成宗玉玺一个。下令封住府库图书珍宝以及故宫诸殿,设兵守护。大都城的陷落,宣告了元朝统治的结束。朱元璋改大都为北平,意在平定北方,仍以应天为南京。

    防御蒙古

    洪武元年(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八月,明军进入大都城,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但元的残余势力对明帝国北部边疆仍是很大的威胁。明廷为巩固国防,必须对元蒙残余势力进行有效的防御。首先是加强北部的边防,在北部边界驻扎大批军队,同时,封地位于北部的诸王,如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庆王、都允许掌握军队,以加强边防。为了解决北部驻军的供应,在北方地区还开始屯田,以巩固边防。其次是进行防御性的战争和必要的主动出击,打击元蒙残余势力。

    洪武三年(1370年)春,明太祖委派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邓愈、汤和亦为左、右副将军,北征沙漠,打击蒙元余兵。这次出兵战线很长,西起今甘肃一带,东至今北京以北,分别在定安、宁夏、野狐岭等地给予蒙古势力以打击。

    洪武四年(1371年),明廷命魏国公徐达到北平练兵,修缮城池,驾驶防御,并发给守边官兵衣服。二月,徐达将北平地区的居民后撤,有34000多户,撤到内地,散处各府。徐达还受命自北平到山西操练兵马。七月,明朝廷在东北方设立辽东都指挥使司,任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统辖辽东地区各卫兵马。马云等从山东登州渡海,到达辽东,招降元蒙参政叶廷秀,攻走元平章高家奴,并在辽东修建城池,训练兵士备防。这年,淮安侯华云龙还从云州出击,大败元平间僧家奴等。

    洪武六年(1373年)春,明太祖命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到山西、北平练兵防边。四月,华云龙向明太祖奏报边防布置情形说:东自永中、蓟州、密云,西至五灰岭外隘口,共121处关寨,防线2200里。其五平口至官坐岭有关隘九处,相距共500余里,都是冲要,已设兵把守。其中,紫荆关及芦花山岭为重要通路,应设千户把守。明太祖采纳其建议。

    洪武七年(1374年),明廷命大将军徐达分令王志、赵庸驻山西,杨、梅思祖驻北平屯田防御。四月,命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中山侯汤和、巩昌侯郭兴镇守北部边疆。洪武八年(1375年)五月,诏命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友德率兵到北平驻防。洪武八年(1376年)初,明廷又命中山侯汤和、颍川侯傅友德率兵驻防延安,并训示他们说:延安地控西北,蒙元骑兵常在此散聚,如等他们入侵而后再设防,塞上之民必受其害。你们到边疆,应该严加防备。虽不见敌兵,要常像临敌那样警觉。三月,汤和等到达延安,元残余伯颜帖木儿派人来请和。明太祖听说,召还诸将,只留傅友德屯边防御。

    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廷命曹国公李文忠往河州、岷州、临洮等地督办军务。洪武十八年(1385年),国子监祭酒宋讷献守边策,他建言:备边应有足够的军队,而屯田对足兵十分重要。应从诸将中选拔有智谋勇略的人才,分管屯田,布列于沿边地区,远近相望,首尾相应。遇敌则战,敌去则耕,是为长久之计。明太祖高兴地采纳此策。

第228章 明朝(8)() 
洪武年间的后期,由于仅仅在边境布防,不能根本断绝残元势力的侵扰,于是进行防御性的出击。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任冯胜为大将军,傅友德为左副将军,蓝玉为右副将军,赵庸、王弼为左参将,胡海、郭英为右参将,率师北征。至九月,讨平蒙古纳哈出。随后,又命傅友德驻兵大宁防御。这月,明廷又任蓝玉为大将军、唐胜宗、郭英为左、右副将军,耿忠、孙恪为左、右参将,率兵征讨元蒙残余,肃清沙漠。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等率兵由大宁出发,深入蒙古地区,兼程前进,击败元首领亲领的蒙兵,元首领脱古思帖木儿与其太子、丞相等逃走,俘获蒙古吴王、代王、平章等2994人,军士男女77000余人,以及宝玺、图书、金银印、马驼牛羊车辆等,随后班师。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初,又命傅友德为大将军,率领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赴北平训练兵马,听燕王调遣,出征沙漠。当年三月,燕王朱棣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向蒙古进兵。明军乘雪急攻,蒙古乃儿不花投降,沙漠取胜,报捷京师。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底,冯胜奉朝廷之命到太原征兵,置卫屯田,备御蒙古。洪武三十年(1397年)初,命耿炳文、郭英巡视西北边境,并作防御及准备。五月,又命晋王、燕王、代王、辽王、谷王、宁王带兵备边。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又命燕王率诸王防御边境。同年,明太祖命燕王朱棣节制诸王,备御边防事务,他下谕说:居安不忘危,我的诸子,只有你多才智,攘外安内,不用你还用谁?你应该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御边患,使人民安生,辜负我的托付。这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去,其孙朱允即位。三年后,燕王朱棣夺取帝位,是为明成祖,开始对蒙古进行较长时期的积极防御战争,并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平。

    建文帝削藩

    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鉴于自己先后两个皇位继承人都不太理想。太子朱标,文弱而早逝;太孙朱允,“仁柔少断”超过其父。相反,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勋爵,却一个个精明强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因而,他时刻都在担心这些人会对其朱氏王朝形成危害。正是在这种强烈自私的疑忌心理支配下,朱元璋一方面极为残酷地杀戮或暗害功臣,以扫清稳定朱氏明朝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则又尽可能地倚重自己特有的众多的皇子。

    早在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朱元璋于编制祖训的同时,便确定了“封建诸王,屏藩皇室”的制度。翌年四月,封皇子朱为秦王,朱�为晋王,朱棣为燕王,朱木肃为吴王,朱桢为楚王,朱木为齐王,朱梓为潭王,朱檀为鲁王;从孙朱守谦(侄朱文正子)为靖江王。让他们分别镇守长安、太原、北平、开封、武昌、青州、长沙和兖州等地;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又分封皇子朱椿为蜀王,朱柏为湘王,朱桂为豫王、朱楧为汉王,朱植为卫王。让他们分别镇守成都、荆州、大同、甘州等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又分封皇子朱木旃为庆王,朱权为宁王,朱为岷王,朱为谷王,朱松为韩王,朱模为沈王,朱楹为安王,朱柽唐王等,让他们分另镇守宁夏、大宁、云南、宣府等。全国的大部分重要城市,几乎都在他们的控制之下。在封王的过程中规定,诸王在其封地都可以可建立王府,设置官署,拥有重兵,护卫甲士少者3000,多者19000余人。为此一来诸王的地位,仅低天子一等,公侯大臣对他们都必须伏而拜谒。其所率兵马,名义上虽隶属兵部,但朝廷如要调用,则必须持有御宝文书分别交出该王守镇官,而守镇官还须得王令旨,方许发兵。实际上,明太祖已赋于诸王各该地区的军事指挥权。特别是分封在北部边疆的几个所谓“塞王”,势力更大。如燕王朱棣,多次受命出塞巡边,筑城屯田,总领诸卫所的军队和将领,是名符其实的拥有精兵辖地的军事统帅。宁王朱权,也是带甲8万,革车6000,骁勇善战,曾多次会集诸王出塞征伐,以善谋断而著称。

    明太祖以为,有了这么多精明强悍的子孙兵,“拱卫王室”,必定会万无一失。当山西平遥县训导叶伯巨,用汉代的吴、楚七国之叛和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