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鲁王,告诫部下好好地和四明山的百姓结交。部下不能完全遵守他的节制,山里的老百姓惧怕兵祸,偷偷地放火焚烧黄宗羲的营寨,部将茅翰、汪涵被烧死。黄宗羲失去了归处,清朝追捕他的檄文一再下达,他只好携带子弟到浙江的剡中。黄宗羲听说鲁王到了海上,于是赶赴那里,被授予左副都御史。每天和吴钟峦在船里,正襟危坐地谈论学问,空暇时便注解授时历、泰西历和回回历三种历书。

    黄宗羲跟随鲁王监国流亡,母亲还住在老家。清朝朝廷对被灭亡国家不顺从从命令的遗臣,记录他们家中的人口上报。黄宗羲听到这个消息,勿忙向监国鲁王陈诉衷情,得到准许,便更名改姓从小路回到家里。这一年监国鲁王从健跳到了滃洲,又征召黄宗羲,充当冯京第的副手去日本乞求派援军。到达长崎,没有被接见,便赋诗式微用以感动部下的将士。从此开始东西迁徙,没有安定的住所。弟弟黄宗炎因为和冯京第有来往被判罪,受刑已经有相当日子,黄宗羲用计使他逃走。顺治十一年(1654年),张名振所派负有伺隙行事使命的使者到来,被捉住,又指名逮捕黄宗羲。顺治十三年(1656年),慈水寨的寨主沈尔绪起事,也以黄宗羲为首领。他所以没有死,都有上天的保佑,而黄宗羲自己并不惧怕。以后南明小朝廷在海上覆灭,黄宗羲完全绝望,便奉迎母亲返回故里,用全力著书立说,而四面八方向他请教学问的读书人也逐渐去他那里。

第259章 清朝(13)() 
康熙十七年(1678年),朝廷下诏征求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寄诗给黄宗羲,敦促他上路就任,再次推辞得以避免。过了不久,叶方蔼奉诏同掌院学士徐元文监修明史,打算征召黄宗羲作为顾问,地方的督抚大员以礼去聘请他,又被推辞。朝廷议论认为黄宗羲一定不会接受征召,请求下令浙江巡抚把黄宗羲著作中有关历史的部分抄写送到北京,他的儿子黄百家可以参预修史局的事情。徐乾学侍奉皇帝轮值讲学时,康熙问到前朝还有哪些遗贤,又以黄宗羲的名字回答,并且说:“他曾经被臣的弟弟徐元文上奏疏举荐,可惜因为年纪太老不能来。”康熙说:“可以召他到北京来,朕不交给他任务,就是他要回去,当即派遣官员送他回去。”徐乾学答复说黄宗羲病重年老不会有来意,康熙听后叹息不止,认为招致人才很难。黄宗羲虽然不肯来,而修史局凡有重要的问题,一定向他征求意见。历志出于吴任臣之手,修史总裁从千里之外将书稿送给他,请黄宗羲审订改正而后定稿。曾经说到宋史另外列有道学传,是元朝者的鄙陋所致,明史不应该按照宋史的旧例这样做。朱彝尊正好有这种主张,得到黄宗羲的书信以后拿给大家看,便删去明史中的道学传。黄宗羲去世时,终年86岁。

    黄宗羲的学说,源于刘宗周的蕺山学派,所接受的是诚意慎独的学说,严密平允实在。黄宗羲曾经认为明朝人讲学,沿袭语录的糟粕部分,不以六经为基础,把书束之高阁而只是从事于交游叙谈,所以请问学业的人必须先深入研究经籍,经学是用以治理世事的。如果不想成为拘泥保守的儒者,必须在读经时兼读史书。所读史书不多,无从证明事理的变化;读书多而不从思想的条理上去探求,就只能是平常的学问。所以对上下古今、各家之说要深入研究融会贯通,从天官书、地理志以及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教义,精心研究。黄宗羲所著的有易学象数论六卷、授书随笔一卷、律吕新义二卷、孟子师说二卷。他的文集有南雷文案和南雷诗案。现存的共有南雷文定十一卷、文约四卷。他还著有明儒学案六十二卷,书中叙述明代所有讲学的儒学人物的源流派别间、分合得失很详细,所编著的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编纂过程中阅读了明朝人的文集二千多家,自己说它和十朝国史互为首尾。又著有深衣考一卷、今水经一卷、四明山志九卷、历代甲子考一卷、二程学案二卷,辑录明史案二百四十四卷,又明夷待访录一卷,都是有关治理世事的重大政事。顾炎武看到后感叹说:“象夏周商三代那样政治清明安定可望得到恢复了!”关于天文的著作有大统法辨四卷、时宪书法解新推交食法一卷、割圜八线解一卷、授时法假如一卷、圜解一卷、西洋法假如一卷、回回法假如一卷。以后梅文鼎按周髀算经谈到天文,当世都感到惊奇认为它是不传的秘密,而不知道实际上是黄宗羲的首创。黄宗羲在晚年时又编辑宋元学案,合上明儒学案,记录了700年间儒学人物不同学派的师承源流。宣统元年,黄宗羲被送进文庙陪祭孔子。

    统一台湾

    郑成功及其子郑经在收复台湾后,仍然用南明永历年号,以明朝遗臣的身分继续同清廷对抗。但是,清朝政府经过入关之后数十年的统治,已经完全巩固了其地位,国内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也已趋于缓和,台湾郑氏实际上成为阻碍国家走向统一的一股割据势力。早在康熙初年,统一台湾的问题已经提到清朝统治者的议事日程上来,只是由于掌握实际权力的鳌拜集团以为“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驰驱制胜,计难万全,”才被搁置下来。

    “三藩”之乱爆发后,郑经乘机率军进攻福建等地,先占领漳州、泉州,继而夺取海澄、潮州、今长汀、邵武等地。清军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收复漳、泉诸州,但郑经仍据守厦门,并且连年进犯福建沿海。康熙十八年(1679年),郑经部将刘国轩等率军再次向清军发起大规模进攻,使福建清军渡于就付,遭受极大损失。尽管郑经不愿与吴三桂等明朝的叛臣为伍,不接受其号令,但郑氏所部数年煽乱于东南沿海,客观上起了侧应吴三桂叛军的作用,增加了清军平息叛乱的困难。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夏,郑经军连遭失败,才再度退归台湾。

    康熙二十年(1681年)初,郑经病逝于台湾,其子郑克监国。郑经的亲信侍卫冯锡范等人为了争夺权力,诱杀了郑克,又奉郑经年幼次子郑克继位。此后台湾地方大权落入冯锡范与刘国轩二人手中。郑氏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岛上人心不稳。

    郑成功军用过的大刀这年六月,康熙帝在确知郑经已死和台湾统治集团内乱的消息后,即谕令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提督诺迈、万正色等人乘机进兵台湾、澎湖。但由于当时进军准备尚不充分,水军提督万正色等人对进取台湾又存有疑议,这次军事行动没能立即实施。稍后由于内部长学士李光地的荐举,康熙帝决定任用熟悉海上情况,并曾为郑成功部将的施琅,于七月任命他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太子太保,率军进攻台湾。施琅先后从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与郑成功的关系相当密切,后因与郑成功意见不和,遭到猜忌,于顺治八年(1651年)降清。施琅降清后,他的父亲和兄弟被郑成功杀死。在清廷诸臣中,施琅是坚定的军事统一台湾派,曾多次上疏,建议“乘便取进,以绝后患。”康熙四年曾率师出海,后受猜忌,多年在京任闲差内大臣,并没有得到重用,直到康熙二十年他再次出任福建水师提督。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施琅至福建上任,即于厦门调集军队,修整船只,积极准备攻台。台湾方面得知情况,也加强了防备,以刘国轩统兵六千人镇守海上要冲澎湖。施琅本拟于五月出师,但由于与总督姚启圣意见不一致,殆误了时机,只得待机再出兵。这一次尝试进取台湾没有结果,引起朝中一些本来不同意对台湾用兵的大臣的议论。户部尚书梁清标上疏说“今天下太平,凡事不宜开端,当以安静为主。”左都御史徐元文也“请暂停台湾进剿”。同年九月,郑氏集团又派人到福建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但这些情况都没有动摇康熙帝统一台湾的决心。他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回绝了郑氏的请求,同时命施琅度时机,再度进剿。为了避免总督、提督意见不合,相互牵制,清廷还根据施琅的多次请求,特准施琅单独领兵进攻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率军由铜山出发,进军澎湖。这时澎湖的刘国轩部已增兵至二万,战船二百余艘,而且在岸上和外布列了大炮和炮船,防御体系相当坚固。十六日,清军发起进攻,刘国轩迎战,双方各有伤亡。施琅首战不胜,只得暂时退兵,集全军船队于八罩屿。八罩屿一带潮大流急,一遇风暴则舟船难以保全。因此刘国轩听说施琅军集于八罩屿,认为可以“饮酒以观其败”。但接连几天都是风平浪静,刘国轩等以为天数所定,人心惶惑。二十二日,施琅再次发动进攻,派总后官陈蟒、董义等分别率船攻打牛心湾、基隆屿,作为偏师和疑兵,自己则率大船五十余艘居中直冲娘妈宫。刘国轩亲率船队迎战。双方自辰时开战,炮火交攻,极其激烈。至巳时,南风忽起,施琅命乘风放火,郑军于是大溃,战船大量被击沉焚毁,一些将士阵前投降,刘国轩仅率残余的31只大小船只自吼门逃走。澎湖36岛于是全部剃发归清。

    郑成功军使用的炸药瓶澎湖的失陷引起台湾郑氏当局的极大恐慌。刘国轩逃回台湾后,与冯锡范、陈绳武等人密议以后的对策,冯锡范主张撤离台湾,迁往吕宋,而刘国轩则以为人心已经背,倡议归降清朝。闰六月,郑克派人至澎湖施琅军前,表示愿削发称臣,但请求仍居台湾,承祀祖先。施琅不准所请。郑氏集团途穷势蹙,最后只得修表乞降。七月十九日,施琅所派代表抵台湾,郑克率刘国轩、冯锡范等迎接。后三日,郑克下令全岛兵民遵制剃发。二十七日,郑克正式向清军递降表,并缴明延平王册印,台湾自此统一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