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令你再次赴任,你应该更加谨慎,以保功名。”施琅奏谢,说道:“臣年老力衰,怕不能胜任封疆的重任。”康熙说:“用将崇尚的是才智而不是力气。我用你也在于你的才智,岂能在于手足的力气呢?”命令施琅还任。三十五年(1696年),施琅在任上去世,终年76岁,赠为太子少傅,赐予祭葬,谥号襄壮。

    施琅治军严肃整齐,通晓阵法。尤其善于水战,熟悉海上风向气候。一次施琅将要出师,正好李光地想赶紧回去,就问施琅说:“大家都说刮南风不利出战,如今就限在六月出师,为什么呢?”施琅说:“北风刮起来日夜都很猛烈。现在进攻澎湖,不可能一战就攻克下来。风起船只被吹散,将领如何作战?夏至前后二十多日,风小,夜尤为安静,战船可集中停泊在汪洋上。见机行动,不过七天,举事必定取胜。假使偶然遇有飓风,那么这是天意,不是人事先所能考虑到的。郑氏的将领中刘国轩最为勇猛,用其他将守卫澎湖,虽然战败,他们必定要再战。如今以刘国轩驻守,战败了就会胆怯,台湾可以不战而下。”到作战时,东南方向起了云,刘国轩望见,说是将起大风,极为欢喜。一会儿,雷声殷殷,刘国轩推开案桌,突然站起来说:“天命啊!今日将要战败了。”人们以为施琅一定会报父仇,将对郑氏下毒手。施琅说:“孤岛新附,一有诛杀,恐怕人心反复无常。我之所以要含忧饮痛,是以国事为重,不敢顾及私仇啊!”

    康熙微服南巡

    康熙帝即位后,经过二十余年的励精图治,创下了重要业绩,先后平定三藩之乱,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国内形势得到了稳定。于是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起,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六次下江南巡视,也成为他的重要业绩之一。

    自从宋代以来,黄河下游河道从河南经江苏北部入海,在淮阴附近与淮河运河汇合。明末清初,因战事频繁,黄河没有治理,因此水灾时有发生。顺治至康熙初年,即决堤八十余次。不仅淹没宿迁以东的今江苏淮安七州县,而且危及南北运输的命脉——运河,每年400万漕粮的北运,常因黄河水患而受阻。因此,康熙深知治河的重要性,早在平定三藩之前,就列入国家亟须解决的三件要务,书于宫中柱上。康熙二十三年十月,他第一次南巡到山东泰山,再到宿迁,查访了黄河北堤岸180里。随后到宝应、高邮一带,看见房屋泡在水中,于是登岸观察水势,找来当地老人,细问原因。再由扬州到京口,乘沙船西下,抵苏州而回。在南京,康熙帝亲自祭奠了明太祖陵墓,又赴高家堰检查堤岸工程,最后经泗水回曲阜,拜谒孔林后,由德州返回。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月,康熙帝开始第二次南巡,于二月到达杭州,渡过钱塘江拜谒禹陵,三月由南京起程回北京。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二月,康熙与皇太后一同举行第三次南巡,他“亲乘小舟,不避水险,各处周览,”还登上堤岸,用水平仪测量地势水位,命令河道总督于成龙绘出河图。经过实地勘测,康熙帝认识到造成水患的原因,是“黄河逼近清口,黄水倒灌,以致淤垫。”于是洪泽湖的水位低于黄河,下游山阳、高邮等七洲县尽被淹没。针对此弊,他提出要“深浚河身”,加高两岸堤坝,使河水湍急,带走泥沙入海。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第四次南巡中,又查看了高家堰、徐家湾、翟家坝等处堤岸工程。两年后,康熙帝南巡到济宁,看到黄河情况已与初次南巡泛滥横行时大不一样。初次所见,两岸人烟树木历历在目,船高地低十分明显。二次南巡时,则只见两旁堤岸。至四次南巡中,船已低于河岸不少。显然浚通河岸、加高堤坝已经收到了较大效果。此后,黄河水患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康熙帝的最后一次南巡是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正月,他检查溜淮套后来到杭州,住至四月回京。他在谕旨中自称:“朕廑念河防,屡行亲阅,凡自昔河道之源流,治河之得失,按图考绩,靡不周知。”

    康熙南巡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查访江南的吏治民情,笼络团结汉族士大夫。江南是明朝的心腹之地,物产丰富,人才荟萃。而自清兵入关以后,在江南扬州、嘉定等地进行了血腥镇压,引起汉族士大夫的普遍抵触情绪。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康熙在南巡途中广泛接见当地的名士闻人,屡加慰抚,亲自赐扇、题匾,如为江南著名学者胡渭题匾:“耆年笃学”。他还亲自前往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祭祀,分封曲阜孔府孔氏家族,以示尊重汉族的传统文化。这些都起到了笼络人心,消除对立情绪的作用。在南巡中,康熙还通过耳闻目睹的了解,对吏治进行考察,发现了一批人才。河道总督靳辅,因治河与康熙帝意见相左,被革职。康熙在几次南巡中,发现他的政绩卓著,以致“联繁河干,遍加谘访,沿淮居民感颂靳辅政绩,众口如一,久而不衰。”于是康熙帝毅然决定再度起用靳辅。御史廓,因开罪权贵,贬至知县,康熙于南巡中得知他“居官甚善,百姓至今感颂”,便破格于途中任命廓为湖广总督,令其“驰驿赴任”。

    春夜宴桃李园康熙在六次南巡中,勤于公事,不讲排场,巡访所需费用及供应物品,大多数出自内务府开销。沿途所设行宫,也比较俭仆。途中护卫人马,仅三百余人。他多次告诫臣下,南巡是“为百姓阅视河道,咨访闾阎风俗”,“非为游观也”。严禁地方官员布置豪奢供应。在第二次南巡中,他行至南京。尽管康熙帝的六次南巡不可能做到毫不扰民,在南京、杭州等地由李煦、曹寅安排的行宫也是相当豪华的,但与其前其后的各代皇帝相比,从他南巡的主要目的看,他的六次南巡还是应当作为正面业绩予以肯定。

    雅克萨的胜利

    顺治年间,中国军民击毙了沙俄侵略头子斯捷潘诺夫,将沙俄侵略者赶出了黑龙江中下游地区,但他们仍占据着黑龙江上游的尼布楚城等待时机,策划着新的侵略活动。康熙四年(1665年),俄军重占雅克萨城,并建堡筑寨,勒索财物,设置殖民农庄,奴役和镇压当地中国人民。康熙十五至二十一年(1676—1682年)沙俄又利用清廷全力镇压南方“三藩之乱”、无暇北顾之机,派出大量军队入侵黑龙江各支流,并调集大批枪炮、物资到尼布楚、雅克萨等地,加强侵略力量。对此,清朝政府多次提出交涉、抗议,警告他们必须停止对中国的侵略。沙俄侵略者不但置若罔闻,反而变本加,公然在中国领土上设立据点,强征贡赋,开采银矿,烧杀抢掠。清政府忍无可忍,遂于“三藩之乱”平定之后,立即集中力量,准备武力驱逐沙俄侵略者。

    事先,康熙帝总结了三十多年来与沙俄斗争的经验,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他亲自出柳条边墙至吉林乌喇,航行于松花江上,视察边防情况。同年八月,又派副都统郎谈、公彭春等率数百人至雅克萨附近侦察地理形势和水陆交通。十二月,清廷在瑗珲和呼马尔建城驻兵,贮存粮食,修造船只,作战前准备。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月,清廷以萨布索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着手扫除俄军在黑龙江中下游设置的侵略据点。与此同时,当地各族人民也纷纷拿起武器,以各种形式打击沙俄侵略军。在牛满河上,奇勒尔人打死俄军十余人;精奇里江的鄂伦春人和飞牙喀人也先后击毙俄军多名。在各族人民的配合下,清军相继拔除了许多俄军据点。至该年年底,除尼布楚、雅克萨等少数地区外,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沙俄侵略者基本被肃清。

    在加紧军事布署的同时,清政府始终未放弃谋求政治解决的努力,曾通过各种途径表示,只要沙俄停止侵略活动,清朝愿与之保持和平。直到大兵进发雅克萨之前,康熙帝还写信给沙皇,劝其迅速撤回雅克萨之兵,“互相贸易遣使,和睦相处”。但是,沙俄政府将清方的和平努力看成是软弱可欺,不但不予接受,反而继续扩大侵略。他们调整了侵略黑龙江地区的军事指挥机构,任命熟悉当地情况且以骁勇著称的弗拉索夫和托尔布津分别担任尼布楚和雅克萨督军,又增调援军,贮存粮草,加固城防,还派普鲁士军官拜顿在托博尔斯克召募哥萨克来中国助战。至此,清政府已别无选择,只有下决心以武力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第261章 清朝(15)()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月,都统彭春、郎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分率满、蒙、汉等官兵三千余人自黑龙江城和卜魁城,水旱两路向雅克萨进发。五月二十二日,彭春率部抵达雅克萨城下,立即向俄方发出咨文,要求其撤出雅克萨,归还逃人,以雅库为界,遭到俄方拒绝。次日清军列阵,包围雅克萨城。二十五日,一队增援雅克萨的俄军自黑龙江顺流而下,被清军将领林兴珠率福建藤牌兵拦于江西。一场激战,毙伤俄军四十余人。随即,清军架设“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向雅克萨城猛烈轰击,同时水陆并进,四面围攻。经过一昼夜激战,俄军伤亡惨重,城内到处起火。二十六日,郎谈命积柴焚城。俄国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走投无路,只得出城投降,并发誓不再回雅克萨城。清军准其投降。派人将托尔布津及其手下官兵、眷属等七百余人送到额尔古纳河河口,收复了被俄军侵占达20年的雅克萨城。城中160余名被俄军扣押作人质的中国索伦族、巴尔虎族民众全部获得释放。不久,清军撤回黑龙江城。

    清“神威无敌大将军”炮。1676年铸造。铜质,全重1137千克,装药2千克,铁弹4千克,在雅克萨之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托尔布津等残兵败将回到尼布楚后,仍不死心。正项拜顿率领六百名哥萨克援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