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系列正确措施对安定土尔扈特各首领和部众起了积极作用。

    这年九月,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舍棱等13位土尔扈特部首领应召来到热河的木兰围场,觐见了正在这里的乾隆帝。乾隆帝用蒙古语亲自询问了土尔扈特部的历史情况和举族归来的经过,并命渥巴锡等人随围观猎。秋狝之后,乾隆帝回到避暑山庄,再于澹泊敬诚殿接见渥巴锡等人,多次赐宴,还举行了盛大的灯宴火戏。其时正值喇嘛教庙宇普陀宗乘之庙落成,渥巴锡等人与内蒙、喀尔喀及青海等处的各蒙古部首领一起参加了大法会。乾隆帝乘兴撰写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凿石竖碑,立于普陀宗乘之庙内。

    嗣后,清廷封渥巴锡为卓哩克图汗,封策伯克多尔济为布廷图亲王,封舍棱为弼里克图郡王,封巴木巴尔为毕锡呼勒图郡王,其他首领也分别被授以爵位。根据分而治之的原则,清廷又将土尔扈特部众分为旧土尔扈特与新土尔扈特两部分。旧土尔扈特是和鄂尔勒克的后裔,由渥巴锡汗统领,总称乌纳恩素珠克图盟,以下又分为东西南北四路,共十旗,分别在准噶尔盆地南北和西边游牧,统归伊犁将军管辖。新土尔扈特是和鄂尔勒克叔父卫衮察布察齐的后裔,由舍棱统领,为青色特启勒图盟,下分左、右二旗,在科布多游牧,归科布多大臣管辖,定边左副将军节制。随渥巴锡归来的和硕特部恭格一支也受到妥善安置。各部遂安居于其牧地。

    纪晓岚与四库全书

    清代统治者自入关后很重视搜集和编纂古代典籍,顺治、康熙、雍正时期编修书籍甚多,其中如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荟萃群书,融贯古今,有一万卷之巨。到乾隆年间,清朝进入鼎盛阶段,国家富足,社会也较为安定,为更大规模的书籍编纂工作提供了条件。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乾隆帝谕令全国各省官员广泛搜集前代遗书和本朝人的著作。谕令说:‘今内府藏书,插架不为不富。然古今以来著作之手,无虑数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时采集,汇送京师,以彰千古同文之盛。其令直省督抚会同学政等,通饬所属,加意购访。”谕令下达后,安徽学政朱筠于十一月提出了搜访校录书籍的四条建议:一是抓紧搜集罕见的旧刻本和抄本;二是充分利用皇家藏书,公布内廷藏书目录,并组织人员从内廷收藏的残本永乐大典中辑录佚书;三是著录与校勘并重;四是对于金石、图谱,也要留心搜集。朱筠的建议引起了乾隆帝的重视,交军机大臣讨论后决定:选派翰林官员开馆编辑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与各省采进的书籍,成书后总名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正式开馆,馆址设在北京东安门外的翰林院。四库全书馆设有正、副总裁,总纂官、总阅官、总校官、纂修官以及提调官、监督官、监造官等。在前后九年时间里,正式任命的纂修官员先后共计360人,此外还征用了大量的抄写人员和勤杂人员,四库全书馆里聚集了全国最有名望的专家学者,人才济济,极一时之盛。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纪昀、戴震等人。

    纪昀是直隶献县人,才思敏捷,学问渊通,自开馆即充任总纂官,与修书活动相始终,对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出力最多。全书的体例、分类和各种类中书籍的排列次序等都是由纪昀一手确定。他把一生精力备注于四库提要及目录之中,“凡六经传注之得失,诸史之异同,子集之支分派别,罔不抉奥提纲,溯源彻委”,编成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成为目录学史上总结性的著作。由于他在编纂四库全书工作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表现出的卓越才华,纪昀被人称作“一代文宗”。

    充任纂修官的戴震是极负盛名的汉学大师,皖派领袖,以举人身份而蒙特召入馆,负责辑校永乐大典中的佚书和校勘古籍。他的学问根基深厚,馆中其他人遇有疑难,经常向他求教,他总是竭诚相助。戴震在馆数年,晨夕披检,靡间寒暑,辑出久已亡佚不传的算经五书,并且校订整理了水经注、仪礼集释等大量古籍,为四库全书的修纂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由于积劳成疾,戴震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于馆中逝世。

    为了编纂四库全书,清廷进行了大规模的征集图书的工作。自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三年(1772年至1778年),乾隆帝多次下诏访求图书,还特别宣布:凡进书献五百种以上者,奖给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一百种以上者,奖给佩文韵府一部;还将在被收录的图书的提要里记上藏书者的姓名;进献图书特别名贵的,皇帝将亲自在书上题诗,用后尽快送还。由于朝廷的不断督催和各地官员的努力,自各地征集到的图书总数达13000多种,其中有许多是举世罕见的珍本秘籍。这些书籍大部分征自文化特别发达的浙江地区,当地的一些著名藏书家,如扬州马裕、宁波范懋柱等人,进献图书都在六百种以上。这样一次规模空前的征集图书活动为四库全书的纂修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

    在征集到的大量图书中,包括一部分不利于清朝统治者的文字,特别是明清之际的一些野史稗乘,颇多“违碍悖逆”之词。乾隆帝征集图书,修纂四库全书,目的在于巩固其统治,对这些不利于其统治的书籍当然不会等闲视之,因而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八月,就谕令四库馆和各省官员,一定要趁此征书之机,大力查禁一切违碍图书,尽数销毁。其时文字狱正盛,各处官员对禁书之令不敢怠慢,于是在征书的同时,又大肆收缴禁书,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查缴禁书竟达3000多种,15万多部,而且查禁的范围不但包括明末清初的稗官野史,还包括许多学士文人的文集、笔记、奏疏以及剧作曲本,甚至一些宋、元时代有关抗击辽、金、元兵的作品也遭到毁禁。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根据乾隆帝的指示,对许多古籍中一些“违碍”的章节、段落和字句进行了削删窜改,使得一些珍贵典籍面目全非。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第一份四库全书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正式修成。这部巨大的丛书集古今图书3500多种,共计79000余卷,内容包罗万象。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分类,共四十四类,其中十五类下又分为六十五属。其基本分类为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共十类;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共十五类;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共十四类;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共五类。所收书籍不但包括一般著述,还包括一部分丛书以及如册府元龟和佩文韵府这类的巨型类书和工具书。四库全书“以万千之遗书而汇为一团,以多数之简册而勒成一部,不惟齐整,易于保存,且完备,易于寻觅。吾国先人之宝籍得赖以不坠者,亦斯役之力也。”

    在编纂过程中,四库全书的编者为收入全书和未收而存目的书籍共10200余种撰写了提要。每篇提要都开列书名、卷数、采进来历,考证作者名号经历,介绍书籍的性质与内容大要,评论其得失利弊,说明其流播与影响。这些提要由纪昀编排统稿,按四库全书的部类次序编辑成书,即所谓四库全书总目。由于各书提要均出自渊深学者之手,概括明晰又常有独到见解,再配合以四库全书严密精致的分类框架,所收书目又数量宏大,这部四库全书总目因而成为我国目录学中最高成就之作,对后世的学术影响巨大。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最初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由内廷刊刻,后来民间依殿本翻刻,得在全国广泛流传。

    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没有刊印本,编成后仅抄写了七份,各装订成三万六千多册,分别贝宁于北京大内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和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抄成后又多次重校、补校。后来由于战乱,文源阁本、文汇阁本和文宗阁本都荡然无存;文澜阁本毁损过半后补抄完整,与文渊阁本,文津阁栈、文溯阁本现在分别珍藏在杭州、台北、北京和甘肃兰州。

    林爽文起义

    林爽文为福建漳州平和县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随其父迁到台湾彰化县大里杙庄。以耕田、赶车为业,曾充当县衙捕役。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福建天地会首领漳州人严烟渡海至台湾彰化,以开设布店为掩护发展天地会组织。第二年林爽文加入天地会,因其结交广泛,在当地有一定声望,遂成为彰化地区天地会首领。台湾地区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清朝官府对台湾人民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均十分严重。时地方官将在台湾作官视为肥缺,无不拼命搜刮;政治上对台湾人民特别是高山族人民的压迫也较内地更甚,“狱有不能结者,则诱杀生番以归狱”。官府的暴行激起台湾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抗暴事件时有发生,天地会组织在台湾更是传播迅速,影响广泛。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八月,林爽文与好友林泮、林领、林水返、张回、何有志、王芬、陈奉先、林里生等在大里杙山内车轮埔结拜立会,约誓有难相携,有事相助,积极发展会众,准备举行反清武装起义。由于入会者日益增多,声势渐大,遂引起官府注意,是年十一月,彰知县俞峻、副将赫生额、游击耿世文等率官军六百余人前来逮捕林爽文等,驻扎在离大里杙五里的大墩。他们焚烧村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